曹操作為三國時代無可匹敵的亂世奸雄,幾乎是南征北讨,戎馬一生。從讨董卓到平黃巾,從為父報仇擊陶謙到挾天子以敵袁紹,從擒呂布到定袁術,從奪荊州降劉琮到征東吳燒赤壁,從取西涼到奪漢中,再到合肥鏖戰孫仲謀,無一日不是在指揮着千軍萬馬,摧鋒陷陣,正可謂“人生苦短,壯志千裡!”

作為三國頭号霸主的曹操,一生樹敵無數,在他面前,幾乎人人自危,哪怕是孔明周瑜,也都十分忌憚他的“奸謀狠略”,就是這樣一個被《三國志》譽之為“運籌演謀足以鞭撻宇内,真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的一代枭雄,也曾有過一段謎一樣的“重大失誤”。
也許很多三國迷就此想到了著名的“宛城招降之役”,也就是西涼悍将張濟之侄張繡向曹操投降之時,曹操卻因霸占其嬸,緻使張繡憤恨之下夜襲曹營,以至曹操痛失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将典韋的這段曆史,可最後曹操卻還是隆重地接納了張繡的投降。
這段在史書中叙述過簡,在演義中又過于戲劇的曆史片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奸猾過人的曹操真如野史演義中描述得那樣,好色無恥到了如此無以複加、不顧家國體統的地步了嗎?張繡叛服無常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
為何最後曹操連喪子之仇都能放得下來,還以高官厚爵接納了張繡的歸降?而張繡最終“壽終正寝”是因為畏罪自殺還是病重無醫?還有那位讓曹操不顧廉恥,一時間将軍國大事盡數抛諸腦後,一心要霸占到手的張濟嬸嬸鄒氏,到底有何魅力竟使曹公失魂落魄?
在此,我們就要追溯到當時的史實來一探究竟。張濟本是甘肅武威人氏,董卓統管西涼的時候,張濟與郭汜、李榷都是他的得力猛将,後來董卓借勤王誅宦官之際,帶着部衆占據長安,架空漢獻帝劉協,威震天下。可董卓太過嚣張跋扈,不久就被義子呂布和漢司徒王允等一幹朝臣刺死于封禅台上。
西涼董氏集團也立馬遭到了漢朝群臣們的清算,郭汜、李榷為求自保劫天子殺朝臣,搞得長安一團糟,這個時候張濟得到他心腹謀士賈诩的獻策,沒有一味跟着郭汜、李榷自尋死路,而是另謀出路保守實力。張濟後來便率軍南下跑到了地近江南荊州的宛城,暫時依附劉表。
可張濟畢竟是西涼悍将出身,和文謅謅的劉表始終穿不了一條褲子,不久便和劉表軍隊發生了沖突,在沖突中強龍難壓地頭蛇,張濟中箭身亡。張濟在臨死前把掌兵之權交給了自己的親侄子張繡,一家老小也托付給了他,包括即将年輕守寡的貌美嬸嬸鄒氏。
張繡接過重任,立馬就和劉表講和休戰,隻說是軍中悍兵不服管束,肆意劫掠才釀成了這樣的悲劇,一貫道貌岸然又軟弱無大志的劉表也樂得罷戰言和、息事甯人,就又和張繡達到了媾和,一面派人前來吊喪,一面繼續“唇齒相依。”而機敏過人的賈诩卻看出了“張、劉”兩家裂隙已成,遲早還是會翻臉的,何況劉表其人名過其實,不能作為成大事業的合作夥伴,這時候他就向張繡推薦了挾天子于許都曹操。
張繡卻有三層擔心。第一,他叔叔曾經是西涼董卓舊部,朝廷怎肯原諒他老張家之前的劣迹。第二、曹操将要與河北袁紹在官渡決戰,袁軍号稱百萬,可曹操隻有十幾萬人馬,投靠曹操恐怕不妥。第三、曹操好色出名,如若降曹,我們作為降将本已沒有什麼地位,特别是家中年輕女眷還不得被曹操肆意擄取奴役。
賈诩聽了張繡的擔心之後,笑說将軍過慮了,他也說出了三個解釋,替張繡解答了疑惑。第一、張家軍雖然曾是董卓舊部,但如今誠心歸順朝廷,朝廷新遭劫難,能不好好招撫慰勞麼?不這樣做,豈不是要讓天下群雄都對朝廷更加離心離德,以後還有誰肯歸順朝廷,為朝廷效力。
第二、朝廷實際當家的已是曹操,曹操是出了名的亂世奸雄,他才不會管誰曾經得罪沒得罪過朝廷,且如今他正要和強大的袁紹決戰,我們前去投靠他,是他求之不得的呀!第三、将軍應該志存高遠,不要為一點兒女私情所牽絆,何況曹操此人敢挾天子以令諸侯,敢以寡擊衆和袁紹這樣的暫時“天下第一霸主”一決雌雄,足見他曹公絕不是一般平庸之輩啊!他也斷不會為了一些女色私欲,而讓将軍這樣誠心歸投之人難堪的。
張繡聽賈诩這麼一說,頓然開朗,立馬向曹操遞了降表,曹操為了使張繡安心,親往招撫,兩軍将士其樂融融,歡聚一堂。張繡見曹操豪氣萬千,也不覺傾心。當天晚上,曹操就令張繡率本部兵馬依舊駐紮宛城,而曹軍則在城外不遠紮營,并不進城以免引發不必要的騷動。
張繡見曹操如此信賴也大為感動,第二天親自到曹營請曹丞相進城巡視。曹操進城之後,從府衙到民宅都看了個遍,也覺得張繡把城池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個可托重負的人才,于是一通誇贊,張繡欣喜若狂,立馬安排宴席接待。酒過三巡,曹操起身如廁,見到府衙一旁還有一座精緻别院,可院門緊閉,便疑心叢生道:“張繡竟未引我至此處檢視,且此院門緊閉,恐其必有叵測之心!”于是趕緊回到席間,私下喚來愛将典韋吩咐他立馬外出領一枝精兵,前往一旁别院搜查,但凡可疑人等盡數帶回營中侯審,典韋得令而去。
宴席散去之後,曹操乘醉回營,典韋一笑壞笑,禀報說别院全是張氏女眷,曹操猶自不信,親來驗看,隻見女眷當中有一女子美豔出衆,可謂鶴立雞群,這人不是别人,正是張繡的嬸嬸鄒氏,曹操一見大為動心,便湊近相問道:“夫人可願與曹某共度良宵否?”鄒氏早吓得花容盡失,哪敢反抗,隻微微做了一個萬福,便随曹操肆意摟抱,進入後帳去了。
其餘張氏女眷便被送還宛城,張繡得知情由,勃然大怒,痛罵曹操為禽獸曹賊!賈诩如何勸他冷靜息怒,都不為所動,而是立馬點集本部兵馬,火速沖出宛城,直搗曹營。曹操正與鄒氏作樂,不想帳外殺聲四起,曹軍人馬也多爛醉如泥,幾乎毫無防患,曹操這時吓得酒醒過來,立馬喚來大将典韋,讓他抵擋住亂軍,他自己則撇下心愛的鄒夫人,趕緊逃出營寨。
第二天,曹操在淯水河邊收攏殘部,才得知愛将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全部身亡。又聽說大将于禁在擊殺夏侯惇麾下的青州兵,諸将都驚怒不已道:“夏侯将軍乃丞相心腹,難道于禁要乘亂造反不成!”于是都請發兵進擊于禁,曹操叫諸将稍安勿躁,沒過多久,于禁親自前來報告說道:“青州兵原來是黃巾賊招降而來,素無軍紀,如今他們乘亂四處劫掠,末将不得已誅殺之,以免壞了丞相的名聲,是以歸隊遲來也!”
曹操大笑道:“于禁處亂不驚,還能愛惜我的名聲,真有上古之名将風範啊!”接着曹操又對着滔滔的淯水河放聲痛哭,諸将都以為他是因喪長子曹昂而悲痛,便皆來勸撫,曹操擺手道:“我非為喪子而哭,乃為因一女子而失大将典韋而心痛啊!”諸将聽了無不感動流淚,都覺得曹丞相真乃性情中人,頗具大丈夫風度,于是個個誓死效忠。
曹操就此班師回到許都,積極準備與袁紹決戰官渡。張繡嬸嬸鄒氏也不忍受辱,含恨自盡。張繡依舊心煩意亂,對賈诩說道:“是你讓我投靠曹操,我早說曹操好色不靠譜,現在嬸嬸沒了,我還怎麼對得住臨終托付于我的叔叔啊!現在我呆在宛城多尴尬,和劉表也說不到一塊了!”
賈诩又笑道:“曹公好色衆所周知,我早跟将軍說過要做好心理準備。但你看曹公此番雖然因小失大,連長子侄子都在宛城給殁了,可你卻沒發現他并沒有找你報複啊!班師之後就在趕緊準備與袁紹決戰,可見曹公正常情況下有多高超的智慧和意志了!
如果為了和将軍你死磕,錯過打敗袁紹的大好時機,那曹公就真不堪重托了!曹公沒有向你問罪,也表明他在給彼此一個機會,也就是說曹公預設了是自己好色之失,并沒有責怪将軍襲營而使其痛喪子侄,由此可見曹公心胸是何等廣闊!你再看曹公遭襲之後,還能立馬收集部曲,整軍回師,這是我等常人遠不能及的,是以賈某奉勸将軍再向曹公示誠投降,準能保富貴平安的!”
張繡這麼一聽,還是認為賈诩非常有道理,且他也不想再和劉表這種懦夫粘在一起,便再次向曹操上表稱臣,曹操毫不計較之前“奪嬸喪子”之仇,給予了張繡高官厚祿,賈诩不久也成為了曹操身邊的重臣。而據三國統一之後的西晉史官蜀人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張繡最終在曹操消滅袁紹之後,準備北伐遼東的遊牧部族烏桓,指令張繡率本部兵馬從征,結果張繡在出征前暴斃身亡。
可在三國當時的曹魏史官魚豢私記的魏國實錄《魏略》中卻記載,魏文帝曹丕還未稱帝前,曾當着張繡的面質問他道:“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你把我大哥曹昂給殺了,如今還有何面目做我們曹家的臣子?)張繡心不自安,自殺而亡。而謀士賈诩先後在李傕、郭汜以及張濟、張繡叔侄麾下工作多年之後,終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伯樂——曹操父子。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宛城招降之役”确實坐實了曹操好色之名,痛失長子曹昂和愛将典韋也确實成為了曹操畢生揮之不去的巨大心痛,然則作為曆史公認的“超世之傑”,曹操确實具備常人難以企及的強大意志與超凡能力,用現代時尚的話來講,他的智商、情商以及逆商都是相當之高的!
在經受像“火燒赤壁”、“割須斷袍”以及“宛城喪子”這樣的大重大挫折之下,他依舊能迅速調整心态和狀态,把控全局,激發鬥志,沉着應對,扭轉頹勢,真不愧為亂世奸雄,一代豪傑!就“宛城事件”而言,隻能說曹丞相在性情使然之下,也确實是大意了!
司馬懿在孔明死後到底領悟了什麼?突然變得異常剛猛果斷且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