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茶道養生踐行探索

中國的大道是生生之道。一方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透徹、無情,不會因為個人的意願就改變自然運作的規律。另一方面,天地處處有生機,不斷在運動、轉化,這其中就有生發的潛力、有可能性、有機會、有希望。茶與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翼,這是目前關于中國茶道思想最高層級的描述。

在曆史長河的演進中,茶文化涵蓋了茶葉、茶器具、泡茶水、茶室(建築和裝飾)、茶書、茶畫、茶工藝品、茶包裝等實物載體,涵蓋了茶道、茶禮、茶藝、茶儀、茶俗、茶宴、茶會等社會人文,涵蓋了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舞、茶文、茶書畫、戲曲等在内的文化藝術,還涵蓋了茶樹品種、種植、茶園養護、茶葉加工、審評、茶葉理化分析、茶的綜合利用等自然科技,構造了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在姚國坤《中國茶文化學》一書裡展現的最為充分。

​中國茶道養生踐行探索

然而茶文化、茶道、茶藝、茶修以及茶道哲學的概念必然有所側重。丁以壽《中國茶文化》《中國茶道》《中國茶藝》三卷既有側重又有體系,對中國茶文化、茶道、茶藝的發展史分門别類做了詳解。然而對于當代人來說,茶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實踐?這是拙作試圖讨論的重點。這涉及到三個命題:一、茶與自然;二、茶與社會;三、茶與自我。如今,各種與茶有關的行為包羅萬象,盤根錯節,形而下的内容涉足各個領域,緻使對形而上的總結難度很大。茶與社會表達的是茶的社會屬性,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世界茶日)。茶與自然表達的是茶的自然科學屬性,茶不是藥但勝似藥(陳宗懋),目前這兩方面的研究都很深入,有很多的著述。唯獨對茶與自我關系的總結,還亟待深入。

拙作中的茶道側重于“茶與自我”命題,類同于“茶修”及“茶道養生”,反應的是人對茶的體用和認識。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皎然《飲茶诮崔石史君》一詩中:“一飲滌昏昧,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很多學者指出,此詩為“茶道”二字最早的出處。但此中的“茶道”正是反映了“茶與自我”這個命題,是皎然個人對于茶之“清”的獨特哲學認識,這一點很多人未必注意到,或者是過于關注了茶的教化意義(社會屬性)而忽略了茶能修身(茶與自我)這一點。

很多學者用訓诂的理念從陸羽茶經裡找出“精行儉德”四個字,把它作為對陸羽茶道的闡釋,并定義成中國茶道的精神内涵。即使是“精行儉德”四字,也依然還是“茶與自我”的命題的延續。然而陸羽畢竟不同于皎然,陸羽的視覺更為廣闊,茶道思想更為張揚,“治大國如烹小鮮”,以茶修德,以達到格物緻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這是陸羽茶道的底色,也是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文化底色,茶道哲學中的主流,是中國茶道的主要美學氣質,隸屬于“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心志,是一種古雅天然的物态環境,和風雅溫文氣質的物化表達。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中杭天醉就是這種茶人士大夫的人物典型,和沈綠愛、紅衫兒、趙寄客的對比更加清晰的展現了這種特征。

中國哲學要達到的頂點就是人與天地通、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哲學的理想,茶是其中一條途徑。茶者,人在草木中。茶承天地精華,人通過茶來通天地,茶是溝通人與天地宇宙的最好的媒介之一。以茶養德而得與天地通,這是儒家的茶哲學;以茶養智而得與天地通,這是釋家的茶哲學;以茶養體而得天地之通,這是道家的茶哲學。茶道有了儒釋道的分野,不同類型的人對茶的看法不一樣,或者說不同的人通過茶這個載體進而體悟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一樣。

​中國茶道養生踐行探索

把儒釋道茶道哲學再進行彙總,引出了當代茶文化的一個熱門課題,茶道養生,正對應了“茶與自我”的命題。茶修其實更接近于茶道養生。林治《茶道養生是與非》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作,一個硬币的兩面綜合了茶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這一方面的著述還有很多,典型的還如王嶽飛《茶文化與茶健康》。

然而,茶道到底如何踐行?當代,茶文化高度成熟和興盛,諸多茶人、專家、學者對“茶道”概念的了解都偏重文化層面,很難有新的角度。普通人如何體用,微觀上如何運作,仍然不是很通透,李輝《茶道經譯注》是一個比較新的角度。修禅成佛,修道成仙,修身成聖,這是理想的彼岸,李輝《茶道經譯注》提供了一個中華經絡和茶道養生的模型。

不是茶決定人的品位高低,而是喝茶的人有多高,這茶就有多高,是喝茶的人決定茶的高低,而不是茶決定喝茶人的高低。煎茶、點茶、泡茶之間并不會有“道”的區分,不能說喜歡煎茶的、喜歡點茶的就比其他人品位高。同樣,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以及再加工茶之間,也沒有“道”的區分,不用因為自己的茶而去踩其他茶類。這一觀點被稱為“開湯哲學”,重在喝茶本身,而不在于喝什麼茶。丁以壽《中國茶道義解》中說:中國茶道,飲茶之道,飲茶即道,飲茶修道。也是同樣的主張。

茶自始至終都吸納着中華文明的曆史使命和社會擔當,會有更多的人借茶感覺覺悟這樣的思想内涵,把思想與行動彙就一身,知行合一,共同參與到更大的社會使命、民族使命和建構人類新格局的使命。(文:奚斌鋒,茶貴人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