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缺芯”:優惠縮水,提車延遲,有的店無車可賣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 | 北京報道

受疫情和經貿環境等因素影響,自去年開始,全球晶片産能緊張。今年以來,海外疫情、自然災害、火災等情況不斷,部分汽車晶片的供應受明顯影響,多個廠家産量不足,甚至有工廠直接停工。

今年“金九銀十”購車黃金季,“缺芯”危機波及到了終端消費者。通過走訪,《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發現,多個汽車品牌降低了終端優惠幅度,延長了傳遞周期。部分熱銷車型的展車和試駕車也被訂購售出,經銷商甚至面臨無車可賣的窘境。

汽車“缺芯”:優惠縮水,提車延遲,有的店無車可賣

車企“缺芯”被迫減産,廠商無車可賣,在店内擺車模

“萬萬沒想到,多等了一個月,買車就要多花好幾千元,而且還沒現車。”10月9日,在長城汽車北京的一家4S店,張峰發出感歎。

一個月前,他準備将私家車置換更新,幾輪挑選後,鎖定了一款長城SUV。當時銷售人員表示,該款車型廠家有活動,可以優惠7000元,而且店内恰好有現車,交款即可提車。

當時,盤算着馬上要到國慶節,往年都會有促銷活動,張峰最終沒付款,決定再觀望一下。就在他離店的第3天,銷售人員發給他一則來自廠家的通告——因為“缺芯”,廠家緊急降低了優惠力度,購車優惠從7000元縮水至3000元。

像張鋒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李敏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去年年底她看中了一款售價約40萬元的奧迪車。當時,各項優惠加起來便宜近6萬元,相當于打8.5折,而如今卻連一分錢的優惠都沒有了。相當于漲價6萬元。

走訪中,記者發現很多新車都在原價銷售,部分熱門車型還需要加價提車。有報道稱,奔馳大G、埃爾法等車型的加價幅度甚至高達幾十萬元。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進口高端車,也蔓延至合資車和國産車部分車型。

坦克300可謂是國産車裡的網紅車型之一,自推出以後,銷量超過哈弗H9。一位訂購了坦克300的消費者對記者說,自己今年8月份訂的車,實際交車時間已經排到了明年2月份,要等待6個月才能拿到車。

一位長城4S店從業人員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受“缺芯”和轉型影響,目前旗下已有3款車型停産,後期的新車型隻有摩卡、瑪奇朵、拿鐵等。

9月29日,蔚來汽車企業傳播進階總監馬麟釋出微網誌稱,展廳已經無車可賣,隻好擺放車模代替。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稱,受晶片短缺的影響,目前汽車市場基本處于供給決定需求的狀态,市場需求持續延遲。合資與豪華品牌汽車廠商的管道庫存處于較低水準,主流車型資源不足,訂單延遲傳遞。

汽車晶片也水漲船高。據媒體報道,近期一顆博世ESP晶片在黑市的價格已經炒到了4000元,而正常供應時其價格不過每顆13元。

根據全球汽車咨詢機構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資料,截至10月10日,由于晶片短缺,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産量已達934.5萬輛,其中中國市場減産1.3萬輛汽車,約占5.2%左右。據預測,全球汽車減産量仍在進一步擴大。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産量将會攀升至1056.1萬輛。

汽車“缺芯”:優惠縮水,提車延遲,有的店無車可賣

廠家減配傳遞,消費者轉向二手車

選中心儀的車輛,要等好幾個月才能提車,對購車者的熱情打擊巨大。購車者可能改換買不需等待的車型。

無奈之下,車企想出各種花式措施引導汽車消費,緩減因“缺芯”減産、停産帶來的壓力。

“差您兩個雷達,等到貨通知您過來更新。”一位銷售人員囑咐車主。近日,理想汽車推出“先傳遞後補裝雷達”的特殊傳遞方案。原計劃在10月和11月提車的使用者,因為缺少毫米波雷達晶片,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提前傳遞3雷達車型(前正向1個+後2個角毫米波雷達),或者等到12月直接傳遞5雷達車型。

還有車主向記者透露,自己買的汽車原本配置了方向盤電助力,銷售人員建議,“先傳遞開着,手動掰幾個月再回來更新”。

此外,還有車企推出折扣來鼓勵消費者購買庫存車型。福特在美國市場推出最新措施,為放棄定制訂單并購買庫存車輛的客戶提供2000美元的折扣。

面對等車時間長、價格上漲等問題,也有的消費者把目光投向了高保值的二手車。市場的火爆程度愈演愈烈,部分車型的收購價甚至超過了購買價。

“現在二手車比新車更搶手,主要原因就是不用等。”二手車從業者胡月對記者說,近期店内的整體銷量較往年同期有所上漲。在衆多車型中,使用時間不超過3年、行駛公裡數在5萬公裡以内的中高端二手車,是很多消費者的首選。

“整個國慶節我都沒休息,一直在幫客戶找車。我們是和4S店合作進行置換的,現在沒有新車,消費者就沒辦法完成置換,我們手裡的二手車就更不好找。”胡月說

有報道稱,寶馬、奔馳官方二手車經銷商也在想盡辦法找車。

據寶馬官方認證的二手車宣傳單頁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13日上牌的新車,行駛裡程不超過15000公裡,且無事故、無結構性損傷、無涉水,經檢測後可享開票價回購。奔馳回收情況類似,隻是上牌時間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

(應受訪者要求,采訪對象均為化名)

責編 | 楊琳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