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作者:風千裡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在這個新型肺炎疫情肆虐的初春,紅十字會又一次成為焦點。那麼,紅十字會這個組織起初是如何成立的?這個組織與中國又有着怎樣的淵源呢?我們還要從160年前一場空前慘烈的戰争說起。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1859年爆發的索爾費利諾戰役,間接促成了紅十字會的誕生

19世紀中葉,意大利統一戰争已經進入關鍵時刻。1859年6月24日,主導意大利統一運動的薩丁王國聯合意欲稱霸歐洲的法國,與極力阻止意大利統一的奧地利帝國爆發戰争。雙方在意大利倫巴第附近的索爾費利諾,集結了近30萬兵力展開鏖戰,經過9個小時血與火的較量,奧地利軍最終敗退,但法國-薩丁聯軍也僅僅獲得戰術上的勝利,薩丁王國僅獲得倫巴第一帶的狹長領土,與其戰前的期望相去甚遠。而奧地利在意大利的勢力也未被動搖。這場血腥的戰役,讓戰争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未能對當時的意大利局勢産生任何決定性的影響,卻在無意間促成了一個劃時代理念以及國際組織的誕生,并影響至今——這就是國際紅十字委員會。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紅十字運動的發起者,瑞士商人讓·亨利·杜南

這要從一個名叫讓·亨利·杜南(JeanHenriDunant)的瑞士商人說起。在戰前原本在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經營玉米生意,這位并不算成功的商人此前經曆了多次創業失敗,此時卻又因經濟糾紛與殖民地當局沖突不斷,無奈之下,杜南隻得求見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通過“告禦狀”的方式尋求解決之道。

他一路趕到巴黎,皇帝卻恰好在索爾費利諾禦駕親征,他又一路風餐露宿趕到前線,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極大地震撼了這個普通的生意人。戰區附近泥濘的道路兩旁随處都能看見來不及處理的士兵與平民的屍體,而戰地醫院惡劣的醫療環境,傷兵們痛苦的呻吟與喊叫讓這裡看上去更像是屠宰場,難民的境遇更是凄慘不已。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1963年成立的五人委員會,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前身。一直到今天,該委員會的核心一直都由瑞士人把持】

這場旅途的遭遇,讓杜南甚至有些淡忘了他此行的目的,在力所能及地在戰地救助傷患與難民的同時,他的腦海裡也逐漸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能否成立一個公立的組織,來統一為因戰争而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提供救助?戰争結束後,杜南将自己的想法系統的闡述在自己的著作《索爾費裡諾回憶錄》(UnSouvenirdeSolferino),該書一經面世,就立刻引起強烈反響,很多當時的社會名流,比如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瑞士法學家古斯塔夫·穆瓦尼耶,包括法皇拿破侖三世本人都對杜南的觀點大加贊賞。

此後,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援與贊助讓杜南的想法很快變為現實:1863年,杜南和另外4位志同道合的瑞士名流成立了一個“五人委員會”,為未來的中立性戰場救助組織作籌劃,後來又更名為“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并在這個委員會的倡議與瑞士議會的極力促成下,劃時代的《日内瓦公約》于1864年正式簽署。到1876年,杜南組建的委員會被正式更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并沿用至今。在此後的歲月裡,各國的紅十字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佩戴白底紅十字袖标的戰地醫務人員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戰場上,成為硝煙與血火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而由杜南本人倡導成立的這個中立性組織,也開始在全球範圍内掀起“紅十字運動”的浪潮。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一戰後期,為協約國士兵分發食品的紅十字會醫務人員

不過應該看到,從成立之初,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主要服務範圍就被限定在戰場,而全球的人道遭難又豈止于戰場之上?加上紅十字委員會的核心位置長期為瑞士人所把持,整個紅十字運動甚至都由紅十字委員會壟斷,在人道與慈善的外表之下,壟斷權力帶來的銅臭味越來越明顯。

到一戰以後,在巴黎和會召開的間隙,在美國人亨利·戴維森的倡議下,各列強繞開紅十字委員會,成立了名為“紅十字會聯盟”的國際組織(後來更名為今日的“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希望協助與協調各國紅十字會的具體事務。這一組織的成立,在拓展原紅十字會運動的活動範圍的同時,又極大地威脅了紅十字委員會的壟斷地位。此後的數年時間裡,這兩個同樣冠以“紅十字”為名的國際組織卻在人道主義的大旗下明争暗鬥,互相指責。在面對重大公共事件時龃龉不斷,比如在蘇聯内戰時期,紅十字會聯盟在列強意識形态的影響下,居然将蘇聯紅十字會排斥在外,直接組織救援團赴蘇聯為難民提供救援物資。這一行為被紅十字委員會斥責為對中立性的破壞,而紅十字委員會堅持與蘇聯紅十字會合作,又被紅十字會聯盟指責為與蘇聯“暗通款曲”。孰是孰非,一時竟難以分辨。直到1928年,雙方通過一份共同規約,确定了雙方在紅十字運動中各自的地位與作用,這才平息了這兩個組織的沖突。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巴黎和會期間,各與會國代表召開會議,籌辦“紅十字會聯盟”,右起第四位為倡導者亨利·戴維森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蘇聯内戰時期的蘇聯紅十字會

紅十字運動的理念在清末就被引入中國。甲午戰争慘敗讓清朝的制度缺陷暴露無遺,當時申報的記者在看到戰場上活躍的日本赤十字會醫護人員時,就撰文感慨:“我中國因無紅十字會,是以受傷軍士大半由日本赤十字戴維敷治,至愈後始交還。”受到日軍赤十字會救助清軍的刺激,民間開始有“效法泰西,創立紅十字會”的聲音。當時的商人孫淦,就詳述過紅十字會的幾大好處:

“疾傷有恃,軍士氣壯,鼓行而前,圖功自易,一利也;萬邦善政,是則是效,結盟諸國,人不敢輕,二利也;國有大疫、大兇大劄,會衆療治,保全必多,三利也;我國醫學請求未精,此會若成,研究亦易,四利也。”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日俄戰争期間,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醫務人員在戰區外實施救治與赈濟

可見,當時的國人對紅十字會運動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過直到10年後的日俄戰争,中國紅十字會的成立才成為現實。1904年,日俄兩大帝國在東北的黑土地上兵戎相向,戰争在給日俄兩軍帶來慘重傷亡的同時,也給當時的東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當時國内民間的有識之士,聯合國外的慈善人士,共同成立了“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旨在“系拯救被難人民與夫受傷兵士”,這便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濫觞。而就在新成立的萬國紅十字會準備進入戰區開展救治時,日俄兩國卻以“清國為中立國,亦非日内瓦合約之締約國”為由拒絕其入境,僅允許在戰區以外做一些有限的救助,變得與封建時代的赈濟所幾無分别。這一尴尬的場景讓時人不禁感歎:“華人之饑寒可憫者,隻可赈救,不能入醫院之中。故紅十字會在北方有行善之名,無行善之實。”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促成“大清紅十字會”成立的呂海寰與盛宣懷

直到1907年,時任陸軍部尚書的呂海寰上疏清廷,提議建立官方的紅十字會,并于當年由紅頂商人盛宣懷籌辦“大清紅十字會”并自任會長,紅十字會運動才在中國正式得到官方認可。不過,官辦的色彩也讓新成立的紅十字會遭受了不少質疑。到1911年武昌首義時,中國的紅十字會才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當時戰事在兩淮一帶膠着,士兵與平民死傷甚衆,急需救治。但此時原“大清紅十字會”會長盛宣懷被革職,群龍無首,加上官辦的色彩讓大清紅十字會地位尴尬,處處掣肘。雖然清廷早已下令赴湖北負責救治工作,但卻因種種原因終未成行,反倒是遊離于官方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戰區異常活躍,從傷病救治,到難民安置,再到防病防疫,做得有聲有色,成就了中國紅十字運動的一段佳話。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辛亥革命期間,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外籍醫生為傷病員診治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辛亥革命期間,由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派到武昌的一個醫療隊伍合影

民國成立後,官方的紅十字會逐漸式微,紅十字運動逐漸轉入民間。1912年,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在上海召開,标志着清末時期官辦與民辦紅十字會的最終統一。在此後的動蕩歲月,疲弱的當局根本無力主導紅會事務,中國的紅十字會完全由民間力量來負責運作。此後,中華大地經曆了軍閥混戰與抗日戰争,以及多次自然災害,紅會的身影越來越活躍。通過救治傷患,赈濟災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戰争與災害帶來的民間痛苦,但面對偌大的國土和人口,依靠民間資本力量存續的紅會依然顯得勢單力薄,力不從心。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南京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的醫護人員在南京郊外開展救護演練

國際紅十字會的前世今生:清末傳入中國,武昌首義真正發揮作用

1950年,中國紅十字會醫療隊在皖北治淮一線開展衛生防疫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原來的紅十字會被接管,全套保留了原有的機構設定,甚至人員配置也未加改動。在建國後的歲月裡,從戰場救治,到抗震救災,再到疫情防護,紅十字會在國内的重大公共事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時光荏苒,紅十字會昔日的光輝形象逐漸模糊,如今受到很多質疑,令人唏噓和不解,也愈加讓人期盼其在重大事件中能夠履行好光榮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