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悄然“失蹤”17年,隻為讓中國擁有自己的原子彈

來源:解放軍報

“1960年,中國科學家王淦昌帶領團隊實驗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實體學界為之震動。當時,有人斷言‘他将是諾貝爾實體學獎的有力競争者’。然而此後十幾年,王淦昌的名字再也沒有出現在任何學術論文和期刊上。國内外學界紛紛猜測,‘王淦昌去哪了’?”

仲夏傍晚,在陸軍研究院某所組織的“黨史裡的科學家”系列黨史學習教育課堂上,副研究員陳橋桂的開場白,深深吸引了在場官兵。

“起初,就連王淦昌的妻兒也不知道他究竟去哪了。”陳橋桂娓娓道來:原來,1961年,王淦昌接到參與原子彈研制工作的任務,通知中明确提出“隐姓埋名,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要求。

面對黨和人民賦予的艱巨使命,王淦昌的回答隻有短短6個字:“我願以身許國!”他化名“王京”,來到了位于祖國西部的核試驗基地。

王淦昌徹底“失蹤”了。他的妻子吳月琴回憶那段歲月時曾說:“那時,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神秘的事業……來信位址都是什麼什麼信箱。我就知道他在‘信箱’裡,天知道他上哪兒去了。”

經過不懈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籠罩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核訛詐陰雲徹底消散。

“任務完成後,王淦昌本可以回歸基本粒子研究方向,向諾貝爾獎發起沖擊。然而,他毅然選擇留下,為中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奉獻餘生。”陳橋桂向官兵講述,當王淦昌得知我國正在同步研制氫彈,他當即向組織請求加入這項工作。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1969年,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1976年,中國成功進行迄今最大當量核試驗……一次次石破天驚的巨響背後,都傾注着王淦昌等廣大科研人員的心血。

“這期間,有一個曆史細節令人動容。”陳橋桂說,有一年除夕夜,王淦昌和鄧稼先在核試驗基地的帳篷裡聊天。聊到動情處,鄧稼先一把抱住王淦昌的肩頭,哽咽着說:“叫了王京同志十幾年,今天,叫你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離别滿頭烏發,歸來已是古稀。1978年,71歲的王淦昌恢複原名回到北京。談及自己“失蹤”的17年時光,他對同僚說:“可以沒有自己,但不能沒有祖國。”

講述至此,台下許多官兵熱淚盈眶。“隐姓埋名十七載,以身許國鑄重器!”該所副研究員趙延壘動情地說,“老一輩科學家懷着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為黨、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對我們而言,學史力行就是要傳承先輩精神,将個人奮鬥與祖國命運、民族複興緊密聯系起來。”

“為紀念王淦昌同志,前些年,我國将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王淦昌星’。”授課臨近尾聲,窗外已是繁星滿天。望向星空,助理研究員杜俊峰道出心聲:“作為新時代軍事科研人,我願如王淦昌前輩一樣,化為一顆‘長明星’,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祖國科研事業的璀璨星河!”(浪萬鵬 周 亮 李佳豪)

踐行弘揚科學家精神

■劉學武

一部軍事科研史,也是科學家精神的集中展示。王淦昌悄然“失蹤”17年,放棄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的機會,隻為讓中國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兩彈元勳”鄧稼先,為了發展國防科研事業,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幾十年……新中國成立後,一大批科學家秉持黨、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攻堅克難、勇往直前,不僅鑄就了國之重器,也鑄就了内涵豐富的科學家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實施科技強軍戰略,為實作建軍百年奮鬥目标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是新時代賦予軍隊科技工作者的神聖使命。闊步新征程,軍隊科技工作者要主動從我國軍事科研史中汲取精神養分,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自覺踐行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強軍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