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代漢、晉代魏的政權更替一直是曆史的熱點話題,司馬氏在曹魏式微時又代替曹魏實作了江山的再次改換。
魏晉禅代之路上,司馬家族不僅要在朝堂上與曹魏宗室展開鬥争,還要解決地方外部勢力的阻撓。
衆所周知,高平陵之變是司馬家掌握曹魏政權的重要轉折點,但真正為司馬家篡權掃清地方勢力阻撓的節點是高平陵之變後的九年中平定的發起于淮南的三次軍事叛亂。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司馬家從發家到掌權再到奪權曆經了三代四世,僅這三場軍事鬥争就折損了司馬家前後兩代核心領袖。

影視劇中的高平陵之變。來源/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
為什麼三次叛亂都發生在淮南?
曹魏時期,曾在魏國疆域内設定了四大都督,分管邊疆的四大地區,分别是南部的揚州都督、中部的荊州都督、北部的河北都督以及西部的雍涼都督。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隻有揚州都督管轄的淮南發生叛亂,且不止一次,這其中的原因需要深思,其核心正是司馬家族并未對淮南地區的權力産生過影響。
在四大都督管轄的地區中,自從司馬懿領兵消滅遼東公孫氏政權後,東北部地區的遼東已成為魏國的後方,對國家産生不了實質性影響。而中部的荊州地區與西部的雍涼地區,司馬懿曾擔任過多年的荊州都督和雍涼都督,在對抗蜀漢政權和消滅遼東公孫氏的過程中,司馬懿對中部、西部與北部的人員把控與政治動向都産生了重要影響,可謂上下布滿了司馬氏的親信。然而,多年的西線北線作戰,卻讓司馬家遺漏了重要的南部地區,淮南地區成為司馬家族權力的真空地帶,是他們從未染指過的地方。
在這裡,司馬家族的勢力最為薄弱,因而三次叛亂全部發生在淮南。與此同時,淮南地區的四位最高軍事長官與司馬家族的沖突則更是引發淮南三叛的直接原因。
那麼接下來就介紹一下淮南三叛中淮南地區的四位核心軍事長官。
淮南三叛示意圖。底圖來源/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
淮南三叛中四位地方軍事上司人
淮南三次叛亂分别由王淩、毌丘儉和文欽以及諸葛誕四位軍事長官引起,他們四位與司馬家以及曹魏宗室都有着千絲萬縷的微妙關系。
作為曹魏宗室核心成員的曹爽,與司馬懿共同擔任曹叡唯二的輔政大臣,他早已看出司馬家族的不臣之心,也在不停地琢磨如何去消解司馬氏的權力。最終他将目光投向了司馬氏未曾染指的淮南地區,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在高平陵之變中他輕信司馬懿,已經為司馬懿奪權送了一波福利,而在這次試圖分解司馬氏地方權力為淮南地區安插上司人時,又誤打誤撞地為司馬家族送了一次助攻。
淮南地區的最高長官揚州都督最早是由宗室成員曹休出任,後來是出身寒族的滿寵擔任。自從滿寵征還後,揚州都督一職落到了王淩手中。王淩的年歲比司馬懿還要長七歲,都是在曹操時代就已經出來做官的老資曆、老幹部,是具有一定政治聲望與政治資本的。然而,一心想讓曹魏宗室重掌大權的曹爽是不允許淮南地區再有地方權臣勢力崛起的。是以他就想通過派遣心腹去淮南,采取逐漸滲透淮南政局的方式将淮南重新奪回宗室手中。
影視劇中的王淩。來源/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
于是派遣文欽擔任淮南牙門将、廬江太守,王淩也自然知道文欽是曹爽特意派來在淮南地區牽制自己的,這時,淮南地區的政治局勢就開始變得愈加複雜了。不僅如此,不放心文欽一人的曹爽又派了諸葛誕前去。諸葛誕是一個政治立場模糊的人,雖然淮南的第三次叛亂是他發動的,但在此之前,諸葛誕和各方勢力都有着不俗的關聯:一方面諸葛誕是曹爽派來牽制王淩的;另一方面諸葛誕和王淩、司馬懿都有着姻親關系。而第二叛中的毌丘儉與其他三位不同,他本身與司馬懿交好,是司馬懿在平定遼東時的屬下,他的叛亂隻是因為司馬家族廢帝,踐踏了臣子的底線,為了捍衛曹魏政權才做的反抗。
由此可見,四位淮南地區的軍事長官要麼已經擁有較高政治資曆的老幹部,要麼就是曹爽的親信,要不然就是曹魏的鐵杆忠臣,總之沒有一個是和司馬家族一條心的。
因而淮南地區逐漸發展為反抗司馬家族勢力的大學營也就不足為奇了。
淮南王淩第一叛
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為了加強對各地方的管控,司馬懿對原有的地方都督進了明升暗降的分權處理,将負責鎮守壽春的揚州都督王淩升為太尉。而王淩與外甥令狐愚擔心魏帝曹芳年幼無力掌政,便意圖想廢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派令狐愚聯絡曹彪。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與司馬懿相比,王淩彷佛是更心懷不軌的那一個。魏帝曹芳雖然年幼,但并無過錯,而王淩為了保證自身權力,擁立曹彪為新帝,這是一個犯了極端政治錯誤的決定。他如果想與司馬懿争權奪利,完全可以将矛頭指向司馬懿,責問他高平陵之變的問題,而他卻錯誤地擁立新君,導緻他在政治上處于極度被動的局面。
公元251年(嘉平三年),王淩見東吳在塗水有軍事行動,于是趁機上書朝廷伐吳,借此機會起兵反抗司馬懿。但是上書并未得到回應,而此時更不順利的事情發生了,一直與曹彪聯絡的外甥令狐愚突然去世,這一下導緻王淩的計劃全部錯亂,他病急亂投醫,将反抗司馬懿的計劃告訴兖州刺史黃華,希望能夠得到支援,結果不料黃華直接向司馬懿揭發。司馬懿掌握确鑿證據後便直接領兵讨伐,大軍壓境後的王淩已經不知所措。司馬懿了解王淩的性格,便以赦免書來騙他投降,寫信對他說可以赦免他的罪過,老邁昏聩的王淩竟然信以為真,真的派部下去請降,并獻上自己的官印和節钺,然後又命人把自己捆起來等候發落。等他到了司馬懿軍營後才發現,他難免一死,于是在押解洛陽的途中自殺。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誅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
這樣,第一次淮南叛亂就在司馬懿的鎮壓下解決了,而這一場叛亂也并非對司馬家族沒有産生影響。在平定叛亂後的這年六月,一生裝病的司馬懿真的病重了,在夢中夢到了賈逵、王淩作祟,不久就去世了。
王允影視形象。來源/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淮南毌丘儉第二叛
相較于第一次與第三次叛亂,淮南二叛可謂是最忠誠的一次叛亂。這一場叛亂的領頭人毌丘儉曾是司馬懿的部下,與司馬氏的交情不淺,他本身完全可以不發動這次戰争,是以他的反叛是淮南三叛中最為效忠的一次,這與其他兩次為個人私利而叛亂的情況不同。
毌丘儉畫像。來源/網絡
公元254年(正元元年),李豐與夏侯玄及張緝等人意圖推翻司馬師,但計劃敗露,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皆被殺。曹芳對李豐等人被殺後深感不平,引起司馬師不滿,數月後強行廢曹芳,改立曹髦為帝。李豐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廢,令當時駐守壽春的鎮東将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痛恨。
毌丘儉曾經做過司馬懿的屬下,但他最初是被魏文帝曹丕任命為長子曹叡的文學掾。随着曹叡繼位,憑借昔日東宮時期的君臣情誼,毌丘儉逐漸做到洛陽典農中郎将的職位。後來,曹叡任命其為荊州刺史,他便一直紮根魏吳邊境,為國守邊。曹芳作為魏明帝曹叡親自指定的合法繼承人,在毌丘儉眼中就與曹叡一樣,是他報答曹魏知遇之恩的主公,他需要做的就是守護曹魏江山。然而,司馬師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強行廢黜曹芳。對于忠心耿耿的毌丘儉來說,他絕不能坐視司馬師肆意妄為而不顧,是以奮起反抗。
戰争前夕,毌丘儉派人聯絡了當時任豫州刺史的諸葛誕,認為諸葛誕與自己一樣都是曹魏忠臣,希望他能幫自己一把,匡扶社稷。然而,諸葛誕的政治成分太過複雜,他本身是曹爽派來限制王淩的大臣,又和司馬氏是親家(諸葛誕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第五子司馬伷),同時諸葛誕與文欽關系極為不和。出于儲存實力的想法,權衡再三後的諸葛誕決定站隊司馬家,斬了毌丘儉的使臣。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毌丘儉和文欽無奈隻能迅速起兵,矯太後诏,在壽春舉兵讨伐司馬師。作為文官出身的毌丘儉,文采自然出衆,他那篇讨伐司馬師前釋出的《罪狀司馬師表》十分具有殺傷力,準确抓住司馬師的弱點,甚至直接造成司馬師的死亡。在檄文中,毌丘儉将矛頭直指司馬師一人。這篇檄文很長,但核心内容就是下面這一段——
懿有大功,海内所書,依古典議,廢師以侯就弟。弟昭,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不與師同。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師輔導聖躬。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親寵,授以保傅。護軍散騎常侍望,忠公親事,當官稱能,遠迎乘輿,有宿衛之功,可為中領軍。
這意思就是:“你們司馬家,你爹司馬懿是好人,你弟弟司馬昭是好人,你叔叔司馬孚是好人,你哥哥司馬望也是好人,唯獨就是你司馬師是個逆賊”。
影視劇中的司馬師。來源/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
這樣一來,毌丘儉的這篇檄文挑撥了司馬氏内部的團結,讓剛剛眼睛重傷未愈的司馬師沒有了選擇,他隻能抱着病體,親自上前線。他派荊州刺史王基率兵與叛軍對抗,搶先占領南頓。之後又和諸葛誕、胡遵和鄧艾的領軍會合。此時鄧艾駐屯樂嘉,毌丘儉見鄧艾兵弱,便派文欽攻擊。文欽到後卻發現司馬師率領大軍到來,旋即撤退。然而,文欽兒子文鸢的勇猛作戰一時間驚吓到司馬師,導緻司馬師眼睛爆裂,隻能強忍着痛苦指揮軍隊作戰。
這時曾在高平陵之變中替曹爽傳話的尹大目,看到司馬師隻剩下一隻眼睛,心裡盼着替曹爽報仇,主動向司馬師請纓說降逃跑的文欽。尹大目對文欽喊道:“君侯何苦若不可複忍數日中也!”尹大目的意思是,司馬師已經重傷在身,命不久矣,希望他們能再堅持幾天,就一定能消滅司馬師。然而,因為在高平陵之變中傳話曹爽,間接導緻曹爽被殺的尹大目,此時在這些大臣心裡是不忠不孝的小人,他們根本不相信他的話。文欽反而想張弓射殺尹大目。緊接着,司馬師大軍來襲,文欽慌忙逃竄,隊伍已經潰不成軍。毌丘儉聽聞文欽戰敗,連夜撤退,衆将星散。最終,毌丘儉和文欽全部歸降。
第二次淮南叛亂與第一次叛亂結果相同,再一次被司馬家平定。不過與第一次叛變後司馬懿去世一樣,淮南第二叛在某種意義上也完成了相應的曆史使命。僅掌握政權四年的司馬師,因為戰争的惡劣導緻眼珠崩裂,不久便死于淮南,由弟弟司馬昭接任。
淮南諸葛誕第三叛
第二叛時,諸葛誕非但沒有幫助毌丘儉,反而殺掉了使者,并在平叛過程中第一個沖進壽春城。此次站隊後,諸葛誕受到了司馬家的賞識,被封為高平侯,并任征東大将軍,仍管理淮南地區。
然而,在他成為東南地區的最高上司人後,諸葛誕的異志逐漸顯露,他在當地收買人心,蓄養數千死士。一年後,他又借口東吳想要進攻,請求朝廷派兵增援。這樣的借口對司馬家來說似曾相識,當年王淩也說了相同的請求。司馬昭不得不對諸葛誕提防起來,果斷派出賈充去試探諸葛誕的用心。賈充回來後勸司馬昭诏諸葛誕入朝,趁機逼反諸葛誕。果不其然,公元257年(甘露二年)在接到入朝诏令後,諸葛誕立即叛變,殺掉同在壽春的揚州刺史樂綝,調集15萬淮南将士和近一年的糧饷據守壽春,派吳綱領小兒子諸葛靓到東吳請求援兵。淮南第三叛雙方參與的兵力超過了四十萬,是三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親眼目睹了兩輪反叛的諸葛誕,在自己起兵時已有了相當充分的戰略謀劃。他之是以放棄城外駐防,就在壽春城内堅守,是因為了解壽春的天氣。
壽縣古城門。攝影/江城滄海林子,來源/圖蟲創意
壽春每到雨季必然會造成淮水泛濫,洪水直接淹到壽春城下。而司馬昭圍城時,正好是每年淮水最泛濫的時節,諸葛誕一心要誘騙司馬昭前來圍城。果然,司馬昭真的采取了圍城政策。或許是天意使然,也可能是曹魏氣數已盡,自司馬昭來到壽春城下後,再也沒有下過一滴雨(及大軍之攻,亢旱逾年)。随着時間的推移,壽春城内士氣越來越低,諸葛誕内部先發生了動亂,諸葛誕殺掉了本就看不慣的文欽,司馬昭趁諸葛誕自亂強力攻城,不久便攻克了城池,諸葛誕被夷三族。然而,更為吊詭的是,城破那天,大旱了近一年的淮南開始狂降暴雨,司馬昭的圍壘全部被沖毀了(城既陷,是日大雨,圍壘皆毀)。
誰曾想到,雨季一滴不下的壽春,在二月反而降了暴雨。至此,淮南三叛全部被剿滅。
回顧三場叛亂,雖然三次叛亂的上司勢力都是反對司馬氏,但他們内部存在很大沖突,使得他們自始至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有力力量,最終被司馬氏各個擊破。自此之後,地方上擁戴曹魏的勢力被鏟除殆盡,司馬家族權力得到更大擴張,為司馬家改朝換代提供了政治便利。
魏帝曹髦的奮起反抗
這時人們都在想,司馬昭應當像此前的曹操一樣,封公、加九錫、進位相國然後從容地江山易鼎。然而,司馬昭卻仍舊推辭,依然在等待時機。他在觀望朝野的動向,希望在大局已定之後去做最後的變革。
這個時候,司馬昭坐得住,魏帝曹髦卻坐不住了,他不能眼睜睜看着司馬家一點一點蠶食鲸吞他的江山,他不能坐以待斃,他要做最後的反擊。
曹髦影視形象。來源/94版《三國演義》截圖
這位末代皇帝并不像我們印象中的那般軟弱無能,他頗有才能。後來名噪一時的鐘會曾這樣評價曹髦——“才同陳思,武類太祖”。意思是曹髦文可比曹植,武堪比曹操。事實證明,在司馬氏即将奪權的最後,這位少年天子爆發出了曹家最後的餘烈與光輝!
曹髦繼位時,政務已經全部歸了司馬家。他無力改變現有的政治形勢,思來想去,祭出最後的殺招,那就是和司馬家拼命!撕破最後的臉皮,公開帶兵讨伐,如果司馬昭妥協了,那麼必然要退讓一部分權力;如果沒有妥協,那就和司馬昭以命相搏,大不了就是死。可一旦司馬昭選擇了弑君,那麼司馬家的天下也就坐不穩了。是以,在下了這樣的決心後,曹髦抱着必死的信念與司馬昭抗衡。
公元260年五月戊子之夜,曹髦命手下親信李昭和焦伯在淩雲台點兵,集合自己少得可憐的軍隊,準備發起決死的反擊。而這次壯舉也給後世留下了“雲台仗”的典故。起兵之前,曹髦召集了王沈、王業和王經三人,對他們宣布了自己的計劃,并說出了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千古名言。
曹髦說出了那句名言。來源/94版《三國演義》截圖
王沈和王業,全都是司馬家的死忠,這一點曹髦也知曉,不過他的目的,就是要他們去給司馬昭報信,将這個事情公開化,讓司馬昭下不來台。
果真,曹髦走後,王沈、王業就急忙向司馬昭報告,司馬昭也開始了秘密的準備。天明時分,曹髦親率數百人,大張旗鼓地向司馬昭的府邸沖去。司馬昭早有防備,命弟弟司馬伷率兵迎戰。曹髦一聲大喝,司馬伷的部隊紛紛逃散。司馬昭見狀,趕忙将派親信賈充抵擋,但是曹髦身先士卒,普通士兵見到皇帝如此奮勇争先,也不敢上前交戰。這樣的情況下,賈充的部下馬上就要四散而逃。這時太子舍人成濟正好撞到槍口上,慌慌張張地問賈充該怎麼辦,賈充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意思就是,今天的事情,沒有什麼可問的。
成濟聽後,直接上前一矛将皇帝刺死。或許他認為自己立了大功,榮華富貴指日可待,但他到死才知道,自己的結局注定是替罪羊。事隔二十日後,司馬昭因為群情激憤捕殺了成濟以推卸罪責,無論後來是否株連親族,成濟本人終究是充當了司馬昭弑君的執行者和替罪羊。
成濟的這一刺,令他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親手殺掉皇帝的臣子。這種公然在廟堂之上、衆目睽睽之下,毫不掩飾、直接弑君的行為,自秦統一天下以來是第一次,這種行為對後來一千餘年的皇權政治産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曹髦看似以卵擊石的舉動,最終沒能挽救曹魏社稷,卻打亂了司馬昭的計劃,讓他沒有成功篡位稱帝,留下遺憾。
從這個角度來看,曹髦也算成功的。司馬氏祖孫三代對外平定了三場晃動統治基礎的叛亂,對内解決了頗有膽色的魏帝曹髦,徹底掌握了國家政權,也獲得了豪族階級的支援,最終實作了王朝更疊的終極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