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工程機械企業需搶抓變革新機遇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

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背景下,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如何以實際行動落實“十四五”規劃要求,如何在建構新發展格局中承擔重大使命?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了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

記者:“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對工程機械行業意味着什麼?

向文波:規劃綱要提出這個目标,反映了我國對制造業的高度重視。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去年以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積極推進“六穩”“六保”等重大決策部署落實,保障了穩定的外部條件。世界工程機械企業50強有10多家中國企業,這是因為中國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

我國市場對工程機械的需求還将不斷加大。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特别是進入城市傳統基建行業的勞動力在減少,工業領域機器換人的程序在加快,這些都為工程機械行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工程機械企業未來創新的方向是什麼?工程機械企業如何在數字化方面布局發力?

向文波:工程機械的未來趨勢是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這将推動行業發生巨大變革。三一研究院成立了電動化所、智能所、仿真所,公司還專門成立了電動化産品事業部,這其實都是新技術發展引發組織結構的變化。三一創新的重點是電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未來将在這些方面持續加大投資力度。

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正在重構全球經濟體系,讓傳統制造業門檻降低。相對傳統的工程機械企業要發展,必須完成數字化轉型。目前,三一的無人化、智能化新産品已經上市,但也隻是剛開了個頭。下一步,三一重工将推進全面數字化轉型,變成數字驅動的公司。按照計劃,未來5年,三一重工将把藍領勞工數量減少至3000人,把工程師數量增加至3萬人。

記者:創新離不開人才,工程機械企業該如何吸引、留住人才?如何推進工程機械行業創新?

向文波:創新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資金,二是人才。尤其是現在進入數字化轉型時期,工程機械企業創新的最大堵點還是人才,比如數字化、算法、軟體方面的人才缺乏。如何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培養人才,包括新一代産業勞工,都是不小的挑戰。三一現在有自己的學院,以往注重培養他們的技能,如今會更注重強化他們的知識結構。

長遠來看,工程機械企業的創新隻能靠自主研發。因為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新技術,須與工程機械結合在一起。如果對工程機械沒有很深的了解,不能把軟體和硬體有效結合,是不可能實作創新的。工程機械企業要有跨越數字鴻溝的意識,大多數懂工程機械的人不懂數字化等新技術,懂新技術的人又不懂工程機械,隻有把兩個領域之間的鴻溝填起來才能推動創新,是以研發工作還是要靠工程機械主機廠自己來幹。

記者:新發展格局下,工程機械企業是否仍要堅持走國際化之路?工程機械企業該如何搶占國際市場?

向文波:實際上,目前經濟已經全球化了,國際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反全球化的潮流是違背經濟規律的。比如,全世界知名的挖掘機廠家幾乎都在中國開設了制造工廠,中國市場已經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國内與這些國際品牌競争,走向國際市場時也是與這些企業競争,是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本質并沒有變化。從企業發展來看,國際化有助于企業提高抗風險能力。如果一家企業的市場過度集中,抵禦風險的能力就不夠,必須走國際化之路,打造世界品牌。

工程機械企業布局國際市場,應該會有新變化。以三一為例,過去的重點放在開發中國家,如非洲、東南亞、南美等地區,下一步會把重點放到發達國家,包括歐洲、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家和地區。

三一已經明确了國際化戰略,并提出以我為主導的國際化路線,保證戰略落地實施。以我為主的概念,一是第一負責人是中國人,這樣更便于溝通交流,便于戰略落地;二是要以我為主建立管道,過去依靠代理商的管道還是有局限,管道不足會導緻認知有差距。此外,我們強調,國際化發展,服務要先行。

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三一将全力推動并率先實作電動化、智能化、數字化三大轉型,引領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國制造業乃至世界制造業的轉型更新。(經濟日報記者 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