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AIC大咖劉晨 | 賦能數字底座,實作資料資産管理能力跳躍

日前,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資料力+工具力”建構新型數字底座創新論壇成功舉辦。演講嘉賓與來自不同行業的500多位使用者齊聚一堂,共話新型數字底座的建設。會上,禦數坊首席執行官、清華大資料産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晨分享主題為“賦能數字底座,實作數字資産管理能力跳躍”的演講。此為速記整理,一切以現場資訊為準。

【演講摘要】:如何把資料資産管理從初步實踐的水準提升到更加進階的階段,實作能力的躍遷?禦數坊首席執行官劉晨首次提出資料資産管理的新四化理念,包括價值化、協同化、精益化和智能化。他認為,要從以前體系化的資産管理變成更加靈活的資産管理,資料資産管理才能夠快速見效!

WAIC大咖劉晨 | 賦能數字底座,實作資料資産管理能力跳躍

我分享的主題是資料資産管理能力的躍遷。我們從三個角度探讨今天的主題,第一個是如何了解資料底座;第二個是如何看待資料資産管理實踐的現狀和挑戰;第三個是結合資料底座的打造如何進一步在企業、政府機構當中實作資料資産管理的能力躍遷。

01

跨越 30 餘年,什麼才是資料底座的内涵

WAIC大咖劉晨 | 賦能數字底座,實作資料資産管理能力跳躍

資料底座不隻是資料平台,還有源端系統

資料底座通常意義下主要是指資料的平台,1980 年前後,數倉就有很多資料技術,2011年提出資料湖,去年最新提出來的概念叫“湖倉一體”。

從我們做資料資産管理、資料治理以及資料分布的角度看,資料不僅僅停留在資料平台當中。現在很多企業的實踐中,源端系統會和資料平台長期共存,比如原來本地部署的現在要上雲,但是上雲之後源端系統不會消失,還是會成為資料平台持續不斷的資料提供方。從資料管理的角度看,如果不能把源端系統資料以及資料平台的資料管理好,資料的基礎就是不牢靠的。從使用資料的角度看,如果源端資料不靠譜,那資料平台也一定不靠譜。是以從資料資産管理、資料治理角度來說,我們要把企業全部資料的基礎底座打好。

大家做很多資料應用、挖掘、分析是想得到資料價值,通過資料底座、平台的建構,具備了挖掘、分析的能力,但是如果資料資産不牢固,資料有缺失,數字化轉型就會受到阻礙,我們要把整個企業資料的底座打好。

資料資産管理的現狀和挑戰

資料資産管理相關理論,無論在國内還是國際上都已經有很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比較成熟。國際上的理論模型 DMBOK——資料管理知識體系指南,分成了 10 到 11 個領域,包括資料架構、資料模型、資料安全、資料倉庫等。

國内 18 年釋出的國家标準 DCMM——資料管理能力成熟度評價模型,依托于國際資料理論,把資料治理分成了資料戰略、資料治理等八個領域。展開來看,比如,我們要進行資料相關的底層設計,要有資料戰略規劃,資料相關組織和建設,要有資料應用,同時資料安全、資料品質、資料标準以及資料整個生命周期也需要管理好。在 DCMM 模型裡面,通過 8 個次元,28 個子領域,還有 400 多項評價名額會評價一個機關完整的資料能力究竟如何。

這些理論在國内和國際上面已經比較成熟,也有很多企業都在做實踐。但是在做資料治理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國家在 2005 到 2010 年之間主要在銀行和營運商領域做資料治理,2010 到2015 年之間銀行走的比較快,其他行業開始初步實踐,2015 年之後各個行業都開始做資料治理,因為大資料起來了,大家都開始重視資料治理、資料資産管理。2018、2019 年資料中台起來,各個行業對資料資産管理的重視以及實踐越來越多。

02

多年實踐,困惑重重:建設有餘,見效不足

WAIC大咖劉晨 | 賦能數字底座,實作資料資産管理能力跳躍

很多企業做了資料治理的頂層規劃,可能請大的咨詢公司做了千萬級的咨詢規劃項目,但是發現不知道如何落地,頂層設計和落地實踐是脫節的。高層上司本來很重視資料治理工作,但發現做了半天效果不是太明顯,久而久之就會偃旗息鼓。

業務部門會認為,資料資産管理、資料治理還是偏技術化,他們發現不太清楚怎麼參與到這些工作中來,資料資産目錄對業務部門真正的價值又不是特别明顯,是以業務部門的參與度也很低。

數字化團隊會覺得我們也建了組織,也釋出了制度,也做了大量的咨詢和技術工作,資料模型、資料标準也做了很多,但是因為上司不太認可,業務部門的參與度很低,業務價值不明顯,是以數字化團隊都很困惑,究竟怎麼做才能讓資料資産管理這項工作落地見效?

而在資料資産管理過程中,執行的過程大量還是靠人工,很多在網際網路領域或者在資料的分析、利用這些領域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智能化技術,但在資料治理這個領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做這項工作的人身心疲憊。這是我們整理起來的四方面主要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03

以新四化理念,推進資料資産管理能力躍遷

我從自己的視角提出一些解決思路,如何把資料資産管理從初步實踐的水準提升到更加進階的階段,實作能力的躍遷?這裡我們第一次提出資料資産管理的新四化理念。

首先是價值化。價值化的主要展現在無論你做什麼樣的資料資産管理工作,上司關心以及業務部門關心的就應該是你的發力點,一定要圍繞大家最關心的業務場景、業務流程、業務應用去開展資料資産管理工作,讓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幫到業務部門提高他們的效率,甚至能幫他們降本增效。

價值化很強調要面向業務場景開展資料治理工作。資料認責等很多工作已經做過了,但是原點應該是業務場景。以前經常資料團隊做了很多技術規則的檢核,然後丢給業務部門,我們現在應該以業務場景出發,在業務場景内開展所有的資料資産管理工作,這時候業務人員的參與度就會非常高,因為你做的事情會對他們有直接的幫助。

第二是協同化。為什麼放到第二位?以前我們做資料資産管理都是 IT 團隊、資訊化團隊專門有一個資訊治理的小團隊或者部門,由這些人帶着外部的服務廠商或者是産品廠商一起去梳理資料标準,進行資料資産目錄建構,資料标準建構,業務部門參與度很低。而且這些工作往往都在集團的總部或者一個省公司總部,下面基層一線的業務人員參與度也很低,還是很割裂,各項工作開展也很割裂。是以我們需要用協同化的理念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

協同化這部分,我們認為資料資産管理要實作幾個協同,是以企業的資料資産為核心,首先資料資産自己這些小循環,小工作的協同,包括資料中台的建設,資料底座的建設過程、運維過程的協同。還有就是要促進多個業務之間基于資料的協同。在這種協同的基礎是什麼?實際應該是我們的資料認責的體系,從公司的決策層,有資料資産管理的上司小組,各個業務部門有自己資料的歸口部門,華為叫資料管家,有的叫資料管理專員。一定要注意一線基層的業務人員也要參與進來,是以中間會有很多專項的工作組,一線人員為了解決具體的資料問題要有專項的工作組,是以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立體化的資料認責機制,這樣才能讓各方有效協同起來。

第二個協同我們講的是以前的資料治理工作都在資料中台内部做,這個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再延伸到源端業務系統。無論源端還是在本地部署,如果隻在中台内部做資料治理,上遊很多業務流程當中還存在斷點,在業務流程當中如果不能提升,還是會有問題。從應用側到數 據中台内部再到源端業務層要協同起來。

第三是精益化。精益化是指在單點工作上面進一步幫助我們形成小閉環和大閉環。

精益化說的是這些資産資料管理的工作,包括資料标準、資料認責,需要形成自己的小閉環。從制定标準到推行标準再到标準的落地改造需要形成小閉環。第二要把這些工作融入到我們整個資料平台建設過程中去,無論是建一個業務系統還是智能化。并且每個階段都應該融入資産管理相關工作,實作精益化。同時在 DCMM 标準裡面強調量化,很多企業評價下來是屬于二級,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形成量化名額體系可以達到四級。

最後是通過智能化的技術去為資料治理工作真正提效。以前都是靠人做資料資産的梳理和盤點,現在需要打造一個智能化引擎,基于知識圖譜等技術對企業内部資料資産進行管理。

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現在的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資料資産管理已經不是傳統的概念,需要有一些新的變化。我們目标應該是更注重價值的展現,範圍應該更加關注全域的資料場景,既包括工具的能力,也包括資料資産管理軟性的制度能力、組織能力。我們的模式要從以前體系化的資産管理變成更加靈活的資産管理,這樣才能夠快速見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