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2歲劇作家陳明去世!與丁玲兄妹相愛攜手半生,被譽為"換家"

根據左翼聯盟紀念館釋出的訃告,5月24日.m北京電影制片廠退休官員陳明于5月20日淩晨1點5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102歲。在延安寫了大量的劇本的陳明,也是現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的繼任者,兩人一起度過了40年。

<h2>鄉紳家族從文學骨幹中走出來</h2>

陳明,本名陳志祥,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阜陽縣的一個鄉紳家庭,随叔叔在北京、上海學習。1933年,16歲的他進入上海梅隆中學(今繼光中學),擔任戲劇俱樂部主任,上海市高中生抗日救亡聯合會的創始人和上司人之一,參加了"十二九"抗日救世運動。出于安全原因,他開始使用"陳明"這個名字。

高中畢業後,陳明考入上海商學院,但很快就去了延安,到當地的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新入校的陳明,憑借戲劇的積累,在田涵改編的高爾基小說《母親》中成功飾演了《孫波惠勒》,受到文藝界的關注。

七事變後,西北戰勤兵團("西戰軍團")成立,由作家丁玲上司,推薦他為宣傳組組長,被視為丁靈的得力助手。

102歲劇作家陳明去世!與丁玲兄妹相愛攜手半生,被譽為"換家"

<h5>1939年,陳明在延安。</h5>

1938年下半年,陳明回到延安,擔任陝西甘甯區留守軍團政治部宣傳大隊長、星火劇場俱樂部隊長、延安文化俱樂部副主任、中央研究院新聞室研究員。1944年春,他調往陝西甘甯邊區文化協會,他根據民間傳說寫《平魔》,借鑒民間音樂的形式,由《解放日報》出版。勝利後,陳明深入工廠和野戰軍體驗生活,丁玲一起完成了《窯工》的劇本,并撰寫了《夜戰大豐莊》《馬文麗》等通訊報道。

新中國成立之初,陳明進入中央電影局劇本辦公室,機關撤銷後轉入北京電影制片廠。在此期間,他寫了一部關于大連碼頭勞工與日本人鬥争的電影劇本《海港生活》,并将舞台劇《6号門》改編成同名劇本,兩部電影上映後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後者還入選了捷克斯洛伐克"中國電影周",并獲得了文化部優秀電影三等獎。

1955年,陳明将丁玲一生的重要著作《陽光照在三安河上》改編成劇本。

<h2>為妻子丁玲當成"幕後換家"。</h2>

1937年,20歲的陳明初來到延安,在"西部戰争軍團"第一次見面時見到了33歲的著名女作家丁玲,她的熱情而直率。丁玲後來告訴他,她在看由學生排練的戲劇《母親》時,記得舞台上的"伯爾"。

他們的戀情一度被視為"大女人,小丈夫",陳明自己也有顧慮。在《與丁靈同在的五十年:陳明回憶錄》中,九十多歲的陳明寫道:"其實,我的考慮不是因為她是名人,地位比我高,也不是因為她比我年長,而是因為我沒有想到這個準備......"

與陳明的戀情,是丁玲主動挑出來的:"我們兩個做不到嗎?陳明的回憶錄寫道,他聽到這句話時感到"吃驚",但在試圖了解之後,陳明補充道,"丁玲值得我一生去愛。我很欣賞她的人格,她在西部戰争團的工作,她一生的工作,我希望她能繼續取得成功......"

1942年,陳明和丁玲在延安蘭家坪結婚,沒有宴會。婚後,為了不妨礙工作,他們沒有孩子,陳明以丁玲的孩子姜祖林、姜祖慧為己有。

102歲劇作家陳明去世!與丁玲兄妹相愛攜手半生,被譽為"換家"

<h5>1953年全家福合影(前排丁玲、蔣祖慧、後排蔣祖林、陳明)。</h5>

作為劇作家,陳明經常是丁玲作品的第一讀者,而丁玲則開玩笑地稱他為"家庭的變遷"。1948年,《三安河上的陽光》第一版出版後,她給丈夫留了一本書:"留給陳明"。因為你給了我很多幫助,讓我寫這本書少了錯誤和缺點,而且在我寫作的時候,不被外界影響,我應該感謝你。"

1986年4月3日,回到文壇六年後,82歲的丁玲死于糖尿病的惡性并發症。同年,中國鼎陵研究會成立,陳明成為顧問。晚年,陳明完成了學校對丁靈文集一到十卷的調查,編輯了七到十卷的編輯工作,編輯出版了丁玲的延安時期集《當我在夏村時》,書集《書語:丁玲陳明愛情書簡》,撰寫并出版了《我說丁靈》, 《我和丁玲50年:陳明的回憶錄》等作品。

曆史作家陳家璇在20世紀90年代多次造訪陳明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他曾經寫道:"客廳的桌子上有一盆常綠樹,前牆上有一張丁玲微笑的大彩色照片。在與參觀者交談時,話題總是關于丁玲晚年的寫作和生活。

102歲劇作家陳明去世!與丁玲兄妹相愛攜手半生,被譽為"換家"

<h5>1981年冬天,陳明和丁玲去加拿大看尼亞加拉大瀑布。</h5>

隻是在陳明回憶錄的最終出版中,老人才為自己坦白:"半個世紀以來,她經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嘗到了世間的喜怒哀樂,磨練了永不退縮的意志,即使在逆境中,也沒有在後悔中動搖。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沒有浪費這一生。"

撰稿:南都記者 侯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