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9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新華每日電訊郎秋紅、邵美琦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産黨上司下一支英雄的部隊。其前身為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開始,戰士們在内無糧草、外無援兵、爬冰卧雪的情況下,與數倍、數十倍于自己的敵人戰鬥了14年。
在長期、艱苦、壯烈的東北抗戰中,有一些戰鬥明明可以打赢,東北抗聯卻選擇了放棄。
有一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率隊來到遼甯興京縣紅廟子附近一村屯活動,因漢奸告密,敵人急調周圍數百騎兵包圍過來。此時,地方從業人員建議打過去,一些戰士也贊同,“能把他們打得屁滾尿流!”但是,楊靖宇不同意。
“不是我們怕他們,也不是我們人少……不打,是因為打完了當地老百姓要遭殃。你想日本鬼子能不拿老百姓出氣嗎……我們可不能連累老百姓呀!”楊靖宇說完,戰士們就了解了,當地群衆無不感動。
戰鬥要不要打,楊靖宇總結出了一個“四不打”原則:不能把日軍打疼的戰鬥不打,地形地勢不占優勢的戰鬥不打,沒有戰利品的戰鬥不打,還有一條很重要,對當地群衆有傷害的戰鬥不打。
“兵民是勝利之本。”東北抗聯密切聯系群衆、緊緊依靠群衆。正是有了人民群衆的熱情支援和大力配合,他們才能在日軍的殘酷圍剿之下堅持戰鬥,最終迎來抗戰勝利。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二方面軍之一部。新華社發
不做沒油的燈芯
1935年正月末的一個下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來到遼甯省桓仁縣樣兒溝一帶開辟遊擊區。這個隻有20來戶的小村子被土匪和日僞軍吓怕了,見隊伍來就躲起來。
沒想到,第一軍的指戰員們既不抓雞、逮豬,也不住老百姓的屋,借了泥盆和斧子都立刻還回來。大家這才知道,這是帶來勝利希望的人民革命軍!
部隊和老百姓像一家人的消息很快傳遍十裡八村,新的抗日遊擊區迅速形成。楊靖宇這樣形容部隊與百姓:燈芯與燈油。
那是1932年,楊靖宇找到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時,正是隊伍處境最艱難之時,士氣低落。
在一次深夜召開的黨的會議上,楊靖宇指着一盞油燈說:“你們看,這盞燈沒有碗就盛不住油,可是光有碗沒有油,這燈也點不着。咱們磐石遊擊隊是人民子弟兵,在那裡土生土長,要是沒有根據地,那就像沒有了家,為什麼要做沒油的燈芯呢?”
部隊就像點亮希望的燈芯,萬千群衆就像提供支援的燈油。東北地區抗日遊擊戰主要上司者周保中在《關于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新提綱草案》中明确指出,東北黨與東北人民八年來血肉相依,其目的在于求民族之生存,在于謀群眾真正福利。
另一位東北抗聯主要上司人、抗日英雄趙尚志在珠河反日遊擊隊内反複強調,我們是人民的隊伍,老百姓就是我們的父母,打日本就是為了老百姓。
正是基于“植根于民為人民”的鐵律,黨上司的東北抗日武裝力量在外部環境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辟了各遊擊區,建立了抗日遊擊根據地。根據地内廣泛建立農民自衛軍、青年義勇軍,建設谷倉、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機構,組織群衆的經濟生活,開展教育和文化補習工作。根據地群衆在黨的上司下,積極生産、備戰、支前,有力地配合了遊擊隊對日作戰。
1935年末,在抗日烽火的淬煉下,黨上司東北抗日軍民戰勝了重重困難,形成了7塊較大的抗日遊擊區,各遊擊區都有一塊或幾塊遊擊根據地,共産黨上司下的東北抗日武裝力量及當地的義勇軍、反日山林隊等共同對日作戰,縱橫黑吉遼東部地區60餘縣,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
楊靖宇。
師長自罰一班崗
在地廣人稀的東北大地上,東北人民見慣了土匪和鬼子,對“拿槍的”都避之不及。然而,“餓不與民争食,凍不與民争衣,戰不與民留難”,這樣嚴守群衆紀律的部隊,老百姓見了先是驚訝,然後是感動。
據吉林省通化市委黨史研究室《通化革命曆史故事集》記載,1934年夏季,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駐防和活動在柳河縣惠家溝一帶。一天,楊靖宇吃完午飯在河邊補襪子,還沒補完就去處理軍情,回來後發現,房東大嫂樊德珍悄悄把襪子給補好了。
楊靖宇微笑着說:“大嫂,您是好心,我可犯錯誤了,違反了軍紀。我們不能拿老百姓一針一線,也不能求老鄉幹活。”就這樣,楊靖宇不顧周圍人的勸阻,認真罰自己站一班崗。
走到哪裡,東北抗聯就執行群衆紀律到哪裡。趙尚志帶領部隊行軍,如果到半夜要住宿,盡管下着雨或雪,也得等在外面,派人去輕輕地敲門,等老鄉開門同意後,大家才能進屋。
一位抗聯老戰士回憶說,向老鄉買豬肉都按當時最高價付錢。在老百姓家,桌子上無論擺上啥好吃的東西,老百姓怎麼讓戰士吃,誰也不能動。
對這樣的東北抗聯,敵人不僅有所耳聞,也深深忌憚。僞滿軍政部顧問部1936年編印的有關抗聯的資料中記載:“昭和十一年 (注:1936年)五月,活動在通化縣内的一支紅軍部隊的一名士兵,搶了農民一條褲子,該部隊長請來這個農民,向他道歉,歸還了贓物,并立刻當面開除這個搶劫士兵。”“紅軍的活動情況和土匪完全兩樣,行軍中在群衆家裡吃飯時,一定要付給飯錢,拿走物品時也一定付錢,如果當時無現款,也一定在日後送還。”“對貧民極為親切和氣,借宿時叫老幼睡炕而自己睡地下。派農民差役時也給相當的報酬。”“人民革命軍這種紀律嚴明的群衆觀點,有利于與群衆建立融洽親熱的感情和加強雙方的團結。”
參加重走抗聯路線的記者在東北抗聯紀念館内參觀。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穿梭于山林的“親人們”
東北抗聯為父老鄉親的生存和解放而戰,東北人民自然也就把抗聯戰士的衣食冷暖放在了心上。許多根據地的群衆為了支援抗聯部隊,經常冒着生命危險,在深夜裡把糧食、衣服、食鹽、火柴等送到密營中來,或者埋在雪地裡,等戰士們來挖取。
七七事變爆發後,敵人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和鎮壓。60多歲的李福生帶着一家人,來到吉林省臨江縣錯草溝落戶。聽說抗聯部隊在附近活動,李福生把自己的獨生子交給抗聯部隊,跟着楊司令打日寇。他悄悄組織大家給抗聯送糧、送信。
一次,他給抗聯送糧時不幸被敵人抓了去。日寇逼他講出抗聯的密營,老大爺大義凜然硬是不說,敵人無可奈何,最後把他和老伴綁在樹上,放出狼狗把兩位老人活活咬死。兩天後,抗聯痛殲錯草溝的敵寇,為李大爺報了仇。
當地有民謠唱道:天上星,亮如銀,楊司令,夫妻民。轉戰深山打東洋,他給百姓解了恨。
群衆不僅竭盡所能提供物資,提供情報,還會暗中參加抗日活動,舍身保護抗聯戰士。有一位老人呂梁氏經常支援和幫助抗聯,她家就是遊擊隊的交通站、落腳點。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見呂梁氏整天穿梭于深山密林,為她起名叫梁樹林。從此,梁樹林的名字就在鄉間百姓中叫開了。她帶着趙一曼深入村屯搞抗日宣傳,有一次遇上了日僞軍,趙一曼擔心自己的南方口音暴露身份,梁樹林不顧危險,立刻說這是她剛認的幹女兒,是個啞巴,從此趙一曼就認呂老媽媽為幹媽。
趙一曼。
1934年冬天至1935年春天,在不到100天的時間裡,梁樹林的兩個兒子在抗日鬥争中先後犧牲。面對喪子之痛,她表現得很鎮定。趙尚志帶領第三路軍主要将領專程來慰問,他緊握呂老媽媽的手,跪在膝前發誓:“從今以後,我就是您的親兒子,您就是我的親媽!我們來養您,為您送終。”此後,抗聯戰士都喊她“媽媽”。
抗聯一路軍研究專家劉賢長期生活在靖宇縣,曾在20世紀80年代走訪多位抗聯老戰士及抗聯活動區域的百姓,記錄下許多流傳于民間的抗聯故事,如《搬醬缸》《黃米飯的故事》等。
其中,一則《抗聯李子園》的故事在長白山區口口相傳。有一年盛夏,楊靖宇帶領隊伍從撫松往金川去,在丁家小山遇到幾棵李子樹。楊靖宇見大夥多天沒正經吃東西,想買些李子給大家充饑。沒想到老鄉卻說,這是野李子,放心吃。楊靖宇半信半疑,追問之下才得知,日僞軍搞“集家并屯”,硬是把果樹的主人攆走了。
戰士們邊吃李子邊罵鬼子,楊靖宇說,“時時刻刻别忘了,咱們抗聯為的就是老百姓。”他提議,将李子核種進地裡,等老百姓再上山的時候就能吃到抗聯種的李子。
第二年,李子苗破土而出,不少老百姓将小苗移栽到自家庭院,用這個特别的方式紀念那些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的抗聯戰士。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