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 與時間賽跑與病毒作戰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甘州區聞“疫”而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市民遊客積極響應,與時間賽跑,與病毒作戰,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遭遇戰阻擊戰。
暫時停下 阻斷疫情傳播
截至目前,本輪疫情張掖已累計報告本土确診病例7例,甘州區錦繡嘉苑(梁家墩鎮六号村)、甘州區龍王廟小區調整為中風險區,形勢異常嚴峻。
面對疫情大考,甘州區迅速應對,管控措施不斷更新,全城總動員遏制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
10月19日至22日,甘州區相繼發出3次通告,關停區内所有景區景點、文化娛樂場所、公共服務場所、影劇院及文化演藝場所,取消所有大規模會議、教育訓練、展覽等聚集性活動;區屬機關事業機關實行彈性工作制,全區各級各類中國小、幼稚園一律停課,所有班線車、城際公共汽車、旅遊客車、計程車、網約車、私家車、共享單車暫停營運; 全區各小區、樓院全封閉管理,全面實行“線上下單購物、線下統一配送”無接觸購物方式,非生活必需品經營場所全部關停,轄區國省道、縣鄉道路、城區道路進行交通管制……
這座城市靜了下來。
10月23日,甘州區啟動了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工作,醫務人員争分奪秒進行采樣,針對特殊人群主動上門服務。全區黨員幹部、志願者、安保人員等6000多人下沉一線組成工作專班,在全區496個核酸檢測采樣點協同關聯、密切配合,全方位保障。10月24日,全區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采樣工作全面完成。
10月20日以來,山丹、高台、國樂、臨澤等兄弟縣區第一時間抽調精幹力量組成醫療隊,支援甘州區開展核酸采樣檢測等工作。同時,移動PCR方艙實驗室通過就地采樣、就地檢測的方式,極大提高當地全員核酸檢測效率。
日夜奮戰 鏖戰病毒
“大家再加把勁,早上7時之前必須把兩棟樓騰空。”10月21日淩晨3時,甘州區人民醫院院長馬飛還在和同僚們争分奪秒地搬運醫療設施。
20日22時,接到将醫院改造為防控救治點的指令後,馬飛便馬不停蹄來到醫院,緊急組織院内黨員幹部職工500餘人,連夜奮戰8個小時,将醫院5000平方米的原門診辦公樓和5500平方米的綜合樓騰空,改造成集預檢分診、發熱門診、留觀病人為一體的防控救治專區,并将醫療區與防控區實體隔離。
23日,甘州區啟動了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工作。清晨5時30分,在甘州區各個核酸采集點,醫護人員和工作專班已全部到位,為即将開始的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東方明珠小區内共有860戶1900多人,流動人口很多。為了一個不漏完成采集目标,甘州區設定工作專班。
“從早晨7時開始工作,所有人員到下午3時才吃午飯。為了不影響正常采集工作,大家輪流換着吃。” 北街街道王母宮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玉鵬說。
23日23時,甘州區金安苑小區核酸檢測工作還在繼續。這個片區9個采集點白天已完成了14366人的樣本采集,剩下的全是居家隔離人員、“黃碼”人員和行動不便的老人。“真正有難度的工作在後半場,我們要核實資料查找有沒有遺漏掉的,還要上門為特殊人群采樣。”甘州區編辦幹部張龍波說。
采樣工作尚未結束,各個快速檢測方艙實驗室、醫院檢測中心的工作已經開始。在原區委黨校院内,迪安移動PCR方艙實驗室正高效運轉。
據迪安移動PCR方艙實驗室負責人牛淑梅介紹,自10月20日進駐甘州區以來,這個實驗室實行20人兩班倒,24小時不間斷高速運轉。
不到半個小時,陸續有3輛各街道的樣本收集轉運車前來送樣本。“這一車是9815人的樣本……”負責西街、南街樣本收集轉運工作的甘州區衛生健康局核算中心主任張聰和方艙實驗室收集從業人員按規定進行無縫交接。
“這已經是我們送的第二車了,隻有及時把樣本收集并轉運過來,實驗室才能按期把結果測出來。”張聰說。
全力以赴 保障群衆生活
“半塊豆腐、一把白菜、3元錢的饅頭、娃娃的退燒藥……”
“請說一下您親戚的單元号,順便給他打個電話,我們消完毒就送進去……”
10月23日上午,甘州區農發公司的從業人員正在龍王廟小區門口耐心細緻地和前來送物資的群衆溝通,并做消殺工作。
從10月20日開始,龍王廟小區成為甘州區重點管控小區之一,實行全封閉管控,運送居民生活物資成為一項繁重而複雜的工作。
“有些人通過網購和親戚朋友來送,我們隻需要進行消毒,讓志願者送進去就行。”南街街道副主任楊龍說。為了保證隔離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小區工作專班組進行了細緻分工,物業從業人員負責收集居民的購物需求,社群幹部幫忙采購,共駐共建機關的黨員幹部和志願者負責轉送,公安幹警負責維持秩序。
“我早上5時左右起床,6時在這裡待命。”在萬家嘉苑核酸采集點上,志願者高志舜正忙碌地維持秩序并幫助排隊市民注冊登記資訊。高志舜是新疆第二醫學院的一名大五學生,原本在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實習,得知市區招募志願者後,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
在甘州區各個采集點現場,記者看到,社群從業人員、全區各機關黨員幹部和志願者各司其職,掃碼、測溫、采樣,所有過程井然有序。
他們主動請戰、逆向而行,為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戰阻擊戰貢獻力量。(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範海瑞 通訊員 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