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蚧殼蟲又名“介殼蟲”,是柑橘生長期間出現的一類蟲害,主要包括吹綿蚧、矢尖蚧及紅圓蚧等。這些害蟲常常導緻樹葉枯萎、枝條凋萎,甚至全株死亡。為了幫助農戶們更好的防治柑橘蚧殼蟲,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相關的應對措施,供大家參考。

柑橘吹綿蚧:
生活習性:1年發生2~3代,以成蟲、卵和各齡若蟲在主幹和枝葉上過冬。吹綿蚧發生時期因地而異。吹綿蚧常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溫暖高濕為其适宜的氣候條件。氣溫在20℃左右,濕度又高,為産卵的适宜條件,15℃以下産卵量顯著減少。此外,霜凍、幹熱、大雨也不利于它的發生繁殖。吹綿蚧蟲體小,它的傳播主要是借助風力或随苗木接穗和農事活動。
防治方法:以生物防治為主,人工和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針。(1)修剪時注意剪除蟲枝,集中燒毀。(2)吹綿蚧危害嚴重,面積較大時,應引種飼養澳洲瓢蟲或大紅瓢蟲。釋放時間:澳洲瓢蟲以4-6月和9-10月為最好。大紅瓢蟲為4-9月,放蟲樹最好選擇吹綿蚧危害嚴重、枝葉茂密、生長旺盛的樹。放瓢蟲的果園。在放蟲後和吹綿蚧被消滅前,不宜噴藥,以免殺死瓢蟲。放蟲數量,根據蟲口密度大小而定,一般一個園區300-500株的果園,放蟲量以50~200頭為宜,各種蟲态都可以投放,愈多愈好。一般放蟲後1-2月,便可将吹綿蚧消滅。(3)在吹綿蚧發生面積不大,僅個别植株受害嚴重,若蟲數量多又無瓢蟲時,應進行人工處理或噴藥防治。可用40%殺撲磷(速撲殺)乳油、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高氯啶蟲脒1000倍;各藥劑可混加95%機油乳劑300倍液防效更佳。
柑橘矢尖蚧:
矢尖介在南方柑橘産區1年發生3代。主要以未受精産卵的雌成蟲和2齡雄成蟲越冬。雌介不經交配不産卵,且越冬雌介在至産卵前發育成熟度一緻,是以第1代幼介發生量集中,每年4―5月初當平均氣溫達到19℃,越冬雌成蟲開始産卵,10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為17℃以下時停止産卵。一般在5月上旬、7月中旬、10月上旬出現3個高峰。矢尖介蟲體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是以3年生以上柑橘長得較大,枝葉繁茂,田間已封行,濕度較大,尤其适合矢尖介的大量發生。
矢尖介是一種較難防治的害蟲。因其發生量大,而且成蟲體背有蠟質,正常藥劑不易防治。常用的防治方法有:
1、生物防治
矢尖介等柑橘介殼蟲的天敵多種多樣,主要有瓢蟲(俗稱花大姐)、寄生蜂、寄生菌等。如瓢蟲中的紅綠黑瓢蟲一生可以捕食2000頭左右介蟲,當介蟲體軟時,可以把介蟲全部吃掉,當介蟲體壁尖硬時,紅綠黑瓢蟲把介蟲咬一個孔,頭伸進殼内,吃盡殼内全部肉質,對控制介蟲作用較大。黑綠紅瓢蟲的幼蟲、成蟲均能捕食介蟲。能捕食介蟲的瓢蟲還有紅環瓢蟲、紅點唇瓢蟲、澳洲瓢蟲、大紅瓢蟲等,這些瓢蟲1年發生1~2代,大部分成蟲在落葉、土石縫或樹穴内越冬,翌年3―4月出蟄活動。介殼上常見到的寄生蜂有金黃蚜小蜂、軟介蚜小蜂等。利用天敵昆蟲消滅介蟲的效果是一般用化學藥劑很難達到的,故要保護這些天敵昆蟲,使之防治害蟲。
2、藥劑防治
據多年的觀察,對柑橘矢尖介防效較高的農藥有以下幾種:一是殺撲磷。40%殺撲磷1000~1500倍液對幼介的防效可達98%,并能殺死成介。但此藥毒性較高,不可作大面積和多次使用,最好進行挑治,并注意嚴格控制濃度和次數,以免産生藥害。二是松堿合劑。用3份松香、2份燒堿和10份水混合在一起熬制而成,呈強堿性。滲透力強,對矢尖介的介殼具有腐蝕作用。使用濃度為20-30倍液。注意不能和其他任何農藥混用,不在某一部位過量噴藥。三是乙酰甲胺磷。90%乙酰甲胺磷1500~2000倍液,噴用後1個月對矢尖介的防效在90%以上,主要用于防治低齡幼介,對成介防效較差。四是礦物油。機油乳劑用50-100倍液,防治低齡幼介,防效可在95%以上:用30倍的機油乳劑防治成介和高齡若介,防效也在95%以上。五是混合藥劑。有機磷農藥與機油乳劑混用後單獨使用可增效2~5倍。用低濃度的機油乳劑(2%)與低濃度的有機磷農藥2500~3000倍或100~200倍的苦楝乳劑混用,對矢尖介雌成介可取得90%以上的防治效果。這種混合劑不僅增效顯著,而且對樹體非常安全,并能減少對天敵的傷害,還可兼治其它介類、螨類、粉虱、蚜蟲等多種害蟲。混配方法是:将有機磷農藥1份,機油乳劑50份,水2500份混配在一起,或将有機磷農藥1份、機油乳劑70份、水3500份混配。可與機油乳劑混配的有機磷農藥品種有:樂果、水胺硫磷、乙酰甲胺磷、敵敵畏、馬拉硫磷等,但不能用高毒的有機磷農藥如1605、甲胺磷等有機油乳劑使用。
柑橘紅蠟蚧:
生活習性:紅蠟蚧每年發生1代,以受精雌成蟲附着在枝條及葉背上越冬。越冬雌成蟲于次年5~6月間産卵、孵化,繁殖量大,每個雌成蟲一生産卵150~1137粒,卵期1~2天。在湖南隆回,5月中旬開始産卵,5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産卵、孵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末期。初孵出的若蟲多在晴天下午爬出母體,遷移至新梢上,以當年生春梢上最多,二年生以上枝梢次之,當年生夏梢上的蟲口較少。孵出的若蟲大約活動半小時即固定下來,刺吸寄主組織内的汁液,不久便開始分泌蠟質,覆寫體背,此時嫩梢、新葉上布滿若蟲,猶如白色星點。以後随蟲齡的增大,抗藥性增強,蠟殼逐漸加厚加大,直至
雌若蟲老熟或雄若蟲化為前蛹時為止。雌若蟲為3齡,若蟲期1齡20~25天、2齡23~25天、3齡30~35天,共計73~85天,于9月上中旬變成雌成蟲,受精後開始越冬;雄若蟲隻有2齡,若蟲期1齡20~25天、2齡40~45天,前蛹期1~3天,蛹期2~6天,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雄成蟲壽命僅1~2天,交尾後即死亡,是以雄成蟲在園中較難發現。調查發現,紅蠟蚧剛開始僅局部發生,以後就迅速擴充,其發生為害程度與栽培管理水準密切相關。管理粗放,樹勢差,特别是樹冠郁閉,有利于紅蠟蚧的發生與為害。
防治對策:紅蠟蚧具有分布廣、食性雜、繁殖力強、抗逆性強的特點,防治上應采用藥劑防治為主,結合天敵寄生蜂保護利用、剪除蟲枝、加強肥水管理等綜合防治措施。①冬季清園,減少蟲源。将樹上的幹枯枝及蟲口過多的枝葉剪除,蟲口少時可用手剝除越冬蟲體,集中燒毀,然後對樹冠枝葉周密地噴施松堿合劑8~10倍液或30%松脂酸鈉水乳劑300~500倍液1~2次,以減少越冬蟲口基數。②抓住關鍵時期,擇藥防治。紅蠟蚧于5月中旬開始産卵,5月下旬進入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基本結束,産卵期長達四十餘天,過早停止噴藥或過晚開始噴藥,都會影響防治效果。紅蠟蚧初孵出的若蟲抗藥性差,到2齡以後及其雌成蟲由于蟲體包被厚厚的蠟質,抗藥性增強,化學防治相當困難。根據紅蠟蚧形态結構上的特點,5~6月間要經常觀察蟲情,抓住若蟲盛孵期這個關鍵時期進行噴藥防治。5月下旬至6月中旬若蟲盛孵、上梢盛期,要及時噴施第一次藥,此時可觀察到嫩梢、新葉上布滿星點狀若蟲。6月下旬至7月上旬若蟲盛孵、上梢末期再加噴1次。噴藥時務必做到均勻周到,枝梢、葉面、葉背、葉柄、果梗都要噴到噴勻,以提高防治效果。生産上可選用下述藥劑之一進行噴霧防治:40%樂果乳油500~1000倍液,合成洗衣粉150~200倍液,松堿合劑20~30倍液,25%喹硫磷乳油600~800倍液,50%殺螟硫磷(殺螟松)乳油500倍液,50%乙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500~800倍液,25%噻嗪酮(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99%礦物油綠穎200~250倍液,0.5%苦參堿800~1000倍液,30%松脂酸鈉水乳劑500~800倍液。③改善栽培環境,保護利用自然天敵。一是增強樹勢,提高抗蟲力。生産上注意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同時進行合理修剪,打開“天窗”,增加樹冠内光照,以增強樹勢,提高抗蟲力。二是推行生草栽培。在柑橘園内外種植綠肥等作物,實作生物多樣性,為自然天敵生存與繁殖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控制後期用藥。紅蠟蚧的天敵有跳小蜂、蚜小蜂、金小蜂等多種寄生蜂。這些寄生蜂在秋季發生量大,是以秋季應不施或少施農藥,注意選擇高效低毒殺蟲劑,并盡可能減少噴藥次數,以充分發揮天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