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宿遷:小小月餅寄鄉思

宿遷網訊(記者 楊芹 實習生 陳瑾)“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缥缈的天空,那一輪明月更亮了,讓人想起了心中的故鄉。每每此時,站在月光下,咬一口似月兒般圓潤的月餅,藏在你心頭的那一抹情思,就好像溢了出來。

臨近中秋,記者來到宿豫區麥工坊手工月餅生産基地,近距離感受,宿遷人是如何把愛“裝進”月餅,給你一份家的思念。

宿遷:小小月餅寄鄉思

手工制作的各種口味月餅

未見其“形”,先聞其香。還沒踏入店門便被一陣清香所吸引,迎面而來的是這個手工月餅基地的創始人李周。43歲的李周,溫暖的笑容洋溢在臉龐。“很慶幸,一輩子做自己喜愛的事。”李周說,白手起家,如今,擁有四家連鎖門店和一個工廠,他覺得很知足、很幸福。這是25年來,他用一個個月餅“烤”出來的美好生活。

25年前,李周被迫辍學。“那時,我的爺爺奶奶幾乎同時生了重病,爸媽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到最後,家前屋後的樹都被賣光了,全部用來給爺爺奶奶治病,家裡一下子變得很困難。”李周說,他主動提出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起初,沒有一技之長的他,隻能靠做小工賺錢。他曾在建築工地搬過磚、也在紡織廠扛過紗。“那時,我個子不高,又很瘦,做這些體力活非常吃力,一段時間後,人變得更瘦更黑。”李周說,半年後,在一個遠房親戚的幫助下,他前往山東,跟着一位老手藝人學着做糕點。那一年,他16歲。

宿遷:小小月餅寄鄉思

李周端出剛出爐的月餅

“做學徒那段日子,我記不清用壞了多少把刀,切壞了多少塊案闆!”李周回憶說,那時,每天清晨,早早起床,開始磨刀,備好當天要用的各種工具。他說,當時切得最多的就是油炸面食“金果子”。每天,他要用五六把鋒利的刀,時間長,案闆都被切得凹進去了。

日複一日,點滴積累。三年後,李周熟知了許多傳統糕點做法,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心得。有一日,師父跟他說:“你的手藝練得很好了,可以單幹了!”

空空兩手去,滿身“才藝”回。回到宿豫老家後,李周用僅有的50元錢,買了一輛二手三輪車,又買了食材,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創業人生路。在以後很長的日子裡,做糕點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而那輛二手三輪車,不知道陪着他走過多少風雨,走過多少泥濘的鄉間小道。

不久後,他就在宿豫區一個集鎮上開了第一家門店。“和過無數斤的面粉,做過無數斤糕點,但是有一種糕點在我的心裡位置最重。”李周說,這個糕點就是月餅。想起月餅,就想起和家人坐在院子裡,等月亮最圓的時候,咬一口捧在手心裡的月餅。

宿遷:小小月餅寄鄉思

如今,從每年的陰曆6月開始,李周就開始着手制作月餅了,一直持續到陰曆8月,這是每年最忙的時候。在李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月餅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十餘名從業人員頭戴藍帽,面戴口罩,分工明确,環環相扣。做餡料、做面皮、包月餅、做造型、蓋章、放入烤箱……整個手工月餅工作室,彌漫着濃濃的香味。而望着眼前的電爐大烤箱,李周又想起了以前土竈烤月餅的日子。

“土竈火道有幾米長,月餅什麼時候放進去,火候行不行,什麼時候加煤,都很有講究,都要靠自己領悟。”李周說,除了土竈有點特别,就連煤炭也很講究,大多是白炭、木屑等混制而成。

眼前,案闆上,餡料散發着濃郁的香味,一抹“紅綠絲”勾起了記者的疑問。“很多人小時候最愛吃五仁月餅,對餡料裡的‘紅綠絲’也很着謎,這‘紅綠絲’到底是什麼做的?”

“其實,它就是大頭菜,宿遷人喜歡叫它‘拉各斯’(音)!”李周說,将地裡剛挖出來的大頭菜,切成絲,再用熱水燙一下去味,撒上白糖腌制,最後染上可食用的胭脂紅、茶綠色素,就變成了大家熟悉的“紅綠絲”了。“然而,這整個過程要三四個月,工藝流程可不簡單啊!”李周說,其實月餅中很多配料都需要提前準備,像廣式月餅用的糖漿,要用白砂糖、檸檬酸等提前熬制數月。可見,一枚小小的月餅裡承載多少勞工師傅的精心準備。

宿遷:小小月餅寄鄉思

今年新的月餅包裝盒,充滿濃濃的傳統文化味

五仁、椒鹽……在不遠處的倉庫内,貨架上整齊地擺放着各式各樣的月餅。目前,李周家做的這種手工月餅,每天銷量在一千斤左右。時代在變,他發現做月餅如仍循規蹈矩,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為此,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購買同行的月餅,聞、看、品,進而不斷地改進自己的産品。

“當你擡頭仰望星空,那一輪大大的明月,似乎“裝滿”了對家的所有思念。而手裡的這一枚小小的月餅,正是你心裡的‘明月’。”李周說,小時候一塊月餅要幾個人一起分,還舍不得一口吃掉,一直揣在口袋裡,直至最後,幹得發硬,再配上一碗熱水蘸着慢慢吃,那種美好的感覺,無論吃世間哪種山珍海味都很難找到。未來,他會帶着這份溫暖的感覺,繼續前行,讓這一枚承載着愛的小小月餅,喚起無數人心裡最美好的味道。

月餅,是中秋的一個符号,是屬于一代人奮鬥的印迹。随着時代的發展,月餅的種類也是千變萬化。然而,變的是包裝、口味,不變的是,無論你走多遠,總有一份家的味道萦繞在你心底。因為“,月”還是故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