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餅
火腿蔥豬油月餅
本報記者 李婷 見習記者 李豔豔/董曉曉 攝
中秋将至,月餅“橫行”。蘇州人喜食月餅、擅做月餅,在名目繁多、流派紛呈的月餅大家族中,模樣紮實、滋味鮮美的鮮肉月餅,是蘇式月餅的一個獨有品種。
“月餅”一詞出于文獻,目前可知最早的是宋末元初錢塘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文獻之于生活實際,大多延後,特别是南宋都城臨安處處效仿北宋都城汴京,是以,月餅從出現至被記載及傳承至今已近千年,應是可信。比吳自牧更早了百餘年的美食家蘇東坡,也有一句詩留香後世——“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蘇東坡吃的是一隻圓圓如月、又甜又軟的餅,而且還小,一口一個吧。是以,圓、甜、小,可能是月餅最初的形态。
今天的月餅有着很強的時令意義,農曆八月十五前開售于市,十六過後,基本銷聲匿迹,然而,吳自牧記載的月餅可能并非僅僅中秋前後應市。作為諸色點心之一的月餅在南宋臨安城裡,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這簡直就是今天快遞小哥即時送餐的範兒了。把月餅與中秋、與圓月漸次關聯起來,應該是在明代,中秋本為預祝秋收豐碩之節,物阜民豐、月圓人圓,月餅成為團圓餅,逐漸有了濃郁親情的寓意和寄托。
制作月餅
即做即食的肉月餅,可視作月餅品質與口味的一種提升:不再作為宜于儲存、攜帶的幹點心,而強調現場制作、即時品嘗,這就是講究,或者叫享受。生産這樣的高檔食品,對供應方和消費者都有要求,非富足精細之鄉,長不出。蘇州的鮮肉月餅,若以蘇式月餅制作技藝的非遺體系為依托,至少也有200餘年的曆史,傳播至長三角地區者,皆為其發揚光大。
火腿
甜闆油(左)與鹹闆油(右)
十全街半月齋主理汪成是蘇幫菜制作技藝傳承人,他對肉月餅中做餡的豬肉極為講究,要求含脂量在30%—35%上下,或者就是挑豬膘約有一指厚者。火腿蔥豬油月餅是汪成傳承蘇式鮮肉月餅的時令力作。用以調味、供油的鹹闆油和甜闆油,要選新鮮肥膘切成小丁後,分别以鹽、糖腌制入味;火腿精選者能洗淨去味,是一個技術活兒,進烤箱将整隻火腿烤至表皮起泡,除盡油齁味,才能保證火腿肉丁隻有鮮香之味。攪拌肉餡這個工序,可手工,可機器,手工的好處在于手感和方向,餡料的水分需要雙手感覺,不同向,力道有輕有重,“不過于均衡”的好處是餡料不會“太上勁”,“太上勁”的餡料容易“死”,手工在效率上當然完敗于機器,但是在生動鮮活方面,當然更佳。
攪拌闆油與火腿
以不同比例配制的火腿肉、甜鹹闆油拌好後需冷藏靜置數日,使各個食材之間的味道充分釋放融合,才能讓最終的口味不留遺憾。香蔥是最後一位加盟者——隻用蔥青,包餡前再放入與肉餡調勻,淡粉色的肉餡上一片青綠,秀色可餐。蘇式月餅的酥皮十分考究,水、油、面的适量适時以及手工操作,才能保證最終的起酥效果。鮮肉月餅的面皮與油酥配伍合适後,經反複擀制,包餡時隻是薄薄的一層,越發襯得肉餡紮實、聚味。
月餅半成品
鮮肉月餅最宜堂吃,上桌時看不出冷熱,隻是舉箸時聞到一點熱油香味,略近唇邊時,方覺得一絲溫度,一口下去,粗心大意者應該已是燙到了。皮薄餡足,鹹、香、鮮,慢慢咀嚼時,還有一絲絲甜。汪成的主張是傳統口味要與時俱進,少鹽輕糖,自然健康。——在蘇州,吃這樣的鮮肉月餅,确實是可以“鮮格格”。
【來源:姑蘇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