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城桲椤葉餅:“山野小吃”變成緻富餅

視訊加載中...

(視訊記者:張碩 報道員:張辰)

新華社石家莊10月6日電(記者張碩)一片片巴掌大的桲椤葉在抹上玉米澱粉糊和餡料後,被對折粘合成一張張桲椤葉餅,經過剪刀簡單修飾後,就變成了一個個漂亮的“元寶”。在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的“木蘭食品”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内,勞工們正在為來自各地的中秋國慶訂單而忙碌着。

“從9月中旬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加班,目前單日産量已經從1.5噸增加到了3噸。”企業負責人楊桂雲說。

在秦皇島長城沿線的村莊,一直有端午吃桲椤葉餅的習俗。随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如今桲椤葉餅也不再局限于端午節,成了一道特色小吃。

“村裡老人說,吃桲椤葉餅是我們浙江義烏的那些祖輩們在這裡留下的傳統。”楊桂雲一邊同勞工一起制作桲椤葉餅,一邊告訴記者。

明隆慶元年,邊關告急。為了抵禦不斷犯邊的北境強敵,朝廷緊急将戚繼光調往北方,擔任薊鎮總兵,肩負拱衛京師的重任。随戚繼光一起北上的,是他抗擊倭寇時在浙江義烏招募訓練的“義烏兵”,史稱“戚家軍”。

當年究竟具體有多少“義烏兵”随戚繼光北上已不可考,但僅在秦皇島境内223.1公裡長的明長城沿線,就有158個自然村有“義烏兵”後裔聚居。楊桂雲所在的淺水營南村就是其中之一。

四百餘年後,昔日硝煙早已不複,隻剩下雄偉的萬裡長城蜿蜒起伏在崇山峻嶺之中,與之相伴的是漫山遍野的桲椤樹。

桲椤樹學名槲樹,廣泛分布在長城沿線的山坡上,樹葉寬大柔軟、清香無毒。相傳,守衛長城的“義烏兵”因為思念南方的粽子,但苦于沒有合适的食材,是以就地取材發明了桲椤葉餅。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授吉羊說,桲椤葉餅是秦皇島長城沿線非常有特色的一種食品,是南方的粽子和北方的餃子之間的一種結合,展現了南北飲食文化的交融。

長城桲椤葉餅:“山野小吃”變成緻富餅

楊桂雲展示制作完成的桲椤葉餅。(采訪對象供圖)

數百年來,“義烏兵”後裔在長城沿線村莊繁衍生息,雖然口音與習俗均已發生巨大改變,但食用桲椤葉餅的習慣一直沿襲下來,成了連接配接自己和祖輩們的紐帶。

多次創業失敗的楊桂雲,2005年從當地百姓熟知的桲椤葉餅中發現了商機。她想把這個“山野小吃”變成緻富餅。

不過,推廣桲椤葉餅的過程并不輕松。“創業時為了節省成本,都是自己一個人去采摘桲椤葉,不知從山上滑倒過多少回。”楊桂雲說,在各大飯店推銷桲椤葉餅時更是處處碰壁。

憑借頑強的堅持,楊桂雲終于成功打開市場,把原本默默無聞的桲椤葉餅擺上了當地飯店的餐桌。經過多年發展,楊桂雲的企業銷售額在2019年達2100萬元,産品也由最初單一的桲椤葉餅發展為黏豆包、野菜團子、雜糧窩頭、扇貝餅等十多個種類。

“一個人富不算富,我要帶領鄉親們共同緻富。”如今楊桂雲的企業不僅長期吸納30餘人就業,還帶動了周邊200戶農民發展種植業,平均每戶年增收1500元至2000元。

今年64歲的淺水營南村村民趙翠雲長期在家務農,此前一年辛苦下來收入也僅為4000到5000元。十年前她來到楊桂雲的企業制作桲椤葉餅,如今每月工資2000元,既能照顧家裡,地裡的活也不耽誤。

随着楊桂雲事業的成功,桲椤葉餅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成為當地長城特色美食的一張名片。秦皇島境内各長城沿線的農家樂紛紛推出桲椤葉餅,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山野小吃”成了遊客們的必點美食。

楊桂雲計劃借助網絡直播,把秦皇島的長城美食推廣到更多地方。“希望有朝一日能把桲椤葉餅賣到浙江義烏去,讓這個特色小吃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與義烏新的紐帶。”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