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亭子裡,
翻看自己的老照片,赫然出現了兩張在滄浪亭的黑白照,曾經去過的地方,總是讓你回味。
那是一九八二年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也就在人間四月天的好時候去了蘇州,去了滄浪亭,這滄浪亭是蘇州園林中比較小的一個,然而它的資格卻相當地老。
一個園子的出現往往都有故事,這個園子是在北宋慶曆四年(1064年),詩人蘇舜欽贊同當朝範仲淹搞的新政而倒了黴,倒黴後就産生了這麼一個滄浪亭。
宋朝立國輕武重文,文人士大夫很吃香,然而文人易搞小圈子,也就是結成朋黨,報國方式不同,互相傾軋,無所謂好壞,皇帝有時成了傀儡,範仲淹被另一夥兒利益集團搞倒了,蘇舜欽也就被革職來到了蘇州,滿腹才華,不甘寂寞,他花了四萬青錢(約合黃金十兩)購一個很破爛的小園子,于是在這水旁建了一個小亭子,取《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歌謠,将亭命名為“滄浪亭”,表現得超然物外,情歸本真。
這麼一算,這滄浪亭也有九百多年曆史了,當時園子建好,蘇舜欽還寫了一篇《滄浪亭記》贊賞一下自己的小園子,再加上其他文人來遊小園寫詩記遊,小園子漸有了名氣。
這蘇詩人悠哉其中,每天乘着小船,喝着小酒,唱着歌與魚鳥同樂,一想何必在那名利場上,斤斤計較,太沒意思了。
可是沒在這園子裡呆上幾年,又被啟用,不想在赴任的道上,病死了,時年40歲,也屬英年早逝,白瞎了這麼一個人。
滄浪亭的名氣也随着時間的推移,就成為文人寄托情感的好去處。
二百年後,明朝著名的散文家歸有光也寫了一篇《滄浪亭記》,把這塊地由來已久的演變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滄浪亭名氣也就更大的,追溯到了吳越時代又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這個滄浪亭所居之處競然有了兩千多年的曆史。
後來到了清朝有個梁章钜,拼了一幅集引聯寫在亭子的柱子上,聯日:
清風明月本無價,(歐陽修)
近山遙水皆有情。(蘇舜欽)
人們來到亭下,高聲吟誦一下這個聯,吟誦過後,就是覺得爽氣自來。
真就是古往今來,山山水水明月清風給人的愉悅絕對是最綠色的,讓人會迸發出無限的想像力,不花錢的東西往往給人的快樂不一定比花錢買樂呵的差,寄情山水,托物言志,這個套路讓人活得更爽。
《浮生六記》也記載了作者小倆口逛園子事,是這樣寫的,中秋這一天:“于将晚時……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級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裡,炊煙四起,晩霞爛然,…攜一氈設亭中,席地環坐,守者烹茶以進。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滄浪亭下,晚上的感覺,愉悅的心情,果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遊人不可能體會到明月當頭照的感覺,這正好是一個佐證。
一個小園經營了若幹年,不但把造園藝術發揮到了極至,其中文章辭賦也寫的那樣地空靈,這不叫絕啥還算叫絕,蘇杭的天堂之美就是這些無數叫絕的人文景觀給凸現出來的。
日久天長把一個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搞明白了,也是大不易的事,老了琢磨琢磨自己曾經經曆的事,再反求一下,擴充開來,也挺有意思的。
本人觀看歸有光的《滄浪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