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王藝钊 光明網記者 郝悅
經濟增長離不開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援,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持。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指出,發展是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一年來,新疆不斷拓展經濟規模,守護生态環境,高校人才“留得住”“留得好”,為高品質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經濟增長有了“創新引擎”
中石油克拉瑪依石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克石化”)位于準噶爾盆地,煉油條件在外人看來是得天獨厚的。但是公司清楚,這裡的一部分油品質不好,煉制時會腐蝕裝置。難題在前,克石化以創新為導向,解決了環烷酸的腐蝕難題。2012年,克石化憑借“環烷基稠油生産高端産品技術研究開發與工業化應用”項目捧回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20年以來,克石化推行科研項目分級管理制,全年開展重點科研項目28項,全年開發新産品新工藝13項,并全部實作工業化生産。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開展重點科研項目30項、技術攻關84項,原油脫鈣工業化應用、化學法改性克拉瑪依瀝青研究等重點科研工作取得突破。
在新疆塔城地區,有一家特殊的牧場,它放棄傳統的棚圈養殖方式,養殖規模卻達到了3萬頭牛,成為全國單體存欄量最大的牧場。它就是華淩三農草原牧業有限公司。
在這裡,一排排簡易的圍欄劃分出牛群的居所。據企業技術負責人曹晖介紹,傳統養殖棚圈耗資高,采用圍欄養殖後,固定投資降為傳統的十分之一。同時,圍欄透氣性好,有效降低了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這家企業還采用地面青貯。“這種作業方式能把資金用到刀刃上,在品種改良和飼料營養上加大投資,直接作用到牛身上。”曹晖說。
這裡的每頭牛都戴有電子耳标,上面詳細記錄了它的出生體重、體脂測量等資訊,通過耳标甚至可以找到牛的父母。牛群定時通過自動稱重電子通道,耳标裡的資訊也随之更新。
在新疆伊犁的特克斯縣,科技成為農業發展的生命線。當地陽光充沛,全年日照達2730小時,具備林果經濟發展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2009年,一家名為特克斯砺劍鋒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入駐,逐漸打造出“一果一藥一家禽”的生态循環産業鍊。“産業鍊中的大櫻桃、黃芪和中藥養生雞,都離不開高校科研團隊的一路扶持。”企業負責人李軍民表示,大櫻桃種植技術要求高,黃芪則是外地引入品種,在當地種植“水土不服”。為了解決這些技術難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甯夏大學等衆多高校科研團隊紮進田間地頭,找原因、出方案。“大櫻桃從種植到挂果經曆了8年時間,可以說,是專家在果園裡一片葉子一片葉子看過來的。”李軍民說。
如今,大櫻桃即将進入盛果期,一畝單産達1.5噸,按照每公斤50元的價格,屆時将産生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黃芪也完成了适應性栽培,畝産可達800至1000公斤。而中藥養生雞年利潤達420萬元,帶動農戶脫貧緻富。企業養生雞養殖場飼養員楊曉峰說:“我到養殖場已經工作兩年,現在每個月能掙5000塊,不僅還清了之前創業失敗的債務,還在縣城買了車、買了房。”
生态保護“反哺”經濟
作為新疆天山系列世界自然遺産地的組成部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喀拉峻草原,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近年來,該地立足環保優先,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态紅利得到釋放。
據特克斯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楊劍介紹,當地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護措施,包括禁牧、輪牧、休牧,大畜換小畜,對畜類進行品種改良,以及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老百姓的生态保護意識等。通過這些舉措,草原生态得以恢複,傳統牧業也逐漸轉向旅遊業,農牧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實作脫貧增收。
村民都拉提·克孜力汗是馬隊合作社的成員,他表示,目前合作社有160人,其中120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帶遊客騎馬等活動,年收入達2.5萬至3萬元。
在新疆博樂市青得裡鎮定吉格村,金燦燦的玉米豐收在望。與傳統耕作模式不同,這裡的2200畝玉米地采用免耕技術,耕種前不再清理稭稈,少了犁地、平地、耙地等環節,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全套作業一次性完成。
博樂市農業農村局進階工程師蔣貴菊介紹,上一年的玉米稭稈均勻覆寫在農田地表,不僅解決了稭稈處理的難題,還能免去地膜的使用,避免土地污染,有效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畝産。2019年,博樂市玉米平均畝産960公斤,較正常地膜耕作高出100多公斤。“保護性耕作有利于改善我們的農業生态環境,達到養中種、種中養,真正實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蔣貴菊說。
為了在更大範圍内實作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當地開始了保護性耕作推廣。當地種植大戶張貴金說:“2019年,我對免耕技術還有疑慮,就先試種了100畝,年底收割時發現,免耕技術種植的玉米抗風性好,病害少,肥料使用率高,而且畝産也更高,是以第二年直接全部采用免耕。”
今年,博樂市首播3萬畝免耕玉米,并計劃在3年内,全市20萬畝玉米種植全部實作免耕技術。
“好出路”讓人才留得住
21歲的龍俊汶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一名學生,2018年,來自四川的他踏上去新疆的求學之路。明年畢業,他早早簽約了新疆獨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廠,即将成為一名紮根新疆的石油人。“父母也支援我去多了解祖國的邊疆。”他說。3年來,新疆的美景讓龍俊汶流連忘返,更讓他開心的,是找到了心儀的工作。2020年7月,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迎來首屆畢業生之際,同學們也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希望全國廣大高校畢業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我希望在之後的工作中,能紮根祖國邊疆,做更有意義的事。”龍俊汶說。
龍俊汶并不是在疆大學生中的“少數人”,相反,在新疆的其他大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石河子大學2020年已畢業的畢業生中,有54.94%選擇紮根新疆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石河子大學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積極組織學生參觀周總理紀念碑、軍墾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将紅色文化融入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在畢業季,為畢業生提供“一對一”指導,精準推介兵團企事業機關崗位2萬餘個。同時加大政策激勵,持續實施“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特崗教師等項目,與第一師、第三師、第八師共同設立“石城就業獎”“胡楊就業獎”“一師就業獎”等,發放落戶獎助244餘萬元、就業獎勵60餘萬元,引導畢業生在兵團落戶、就業、創業,不斷增強畢業生留疆就業意願,加大對留疆就業畢業生典型激勵力度。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09日0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