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煙袅袅繞經樓。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脍炙人口的唐伯虎點秋香是子虛烏有</h1>
上文所提及的詩出自《唐寅詩集》,但是否出自唐伯虎之手就無從考究了。而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唐伯虎點秋香一事,其實也是為人所編撰的故事。當然這也是曆史和文化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唐伯虎點秋香這一佳話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中。
唐詩宋詞元曲,到了明朝小說開始出現,當時蘇杭兩州商賈衆多,經濟繁榮,生活品質上去了,人們的思想就開始活躍了。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的原型是明代小說家王同軌筆下《耳談》中的陳元超。蘇州才子陳元超與朋友遊曆虎丘時因秋香的一笑而生情,私下尋得秋香住所,喬裝打扮進官宦人家做書僮,與二位公子結緣,最後抱得美人歸的故事。而到明朝末年馮夢龍的手中就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
這裡還要提一下,唐寅字伯虎,後改字子畏,也并非影視劇中所說的出生于寅年寅日寅時而得名唐寅。曆史上唐寅一共有三任妻子,唯一有記載的是第一任夫人——徐廷瑞次女徐氏,但在唐廣德(唐寅之父)死後兩年相繼去世。史上确實有秋香此人,兩人也是同在一個時代。秋香,本名林奴兒,是金陵妓院中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名妓。但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歲,但就家道中落委身青樓這件事上就能看出唐伯虎點秋香不過是人們寄托情感的美好故事罷了。在《畫史》和《金陵瑣事》中确實有提及秋香向史廷直,王元父,以及唐伯虎學畫的師傅沈周。
唐伯虎點秋香之是以為人所津津樂道,是因為明朝末年的中下層階級将這種美好情感和與官宦世家的周旋對抗之事,寄托于一個放浪形骸,剛正清狂的唐寅形象上面。而且這件趣事也由現代的影視作品傳播,無論是拍攝江南四大才子或是唐伯虎相關的作品,大家都心照不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戲說的“斯文敗類”,史實為文人傲骨最清狂</h1>
“别人笑我太瘋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或許很多人都看過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點秋香》,這則民間故事本來就是戲說,但除去這一影響力較大的作品之外,在電視劇,唱詞,戲曲裡面,唐寅風流才子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甚至是一個惡文人。但當我深入地了解唐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作品的時候,才知曉大衆眼裡的唐寅唐伯虎其實與本人有着很大的出入。
唐寅畫像
成化六年(1470年),唐寅出生于蘇州商賈人家,自幼聰穎,又刻苦學習,人人都知其詩畫雙絕。但奈何家道中落,弘治七年(1494年)其父唐廣德逝世,而後兩年,母親,妻子,兒子相繼去世。頹喪的唐寅在好友祝枝山的勸說下,專心于科考。弘治十年(1497年),唐伯虎在考試期間與好友張靈酒樓宿醉,放浪形骸的行為被提前禦史方志知曉後,錄科考試名落孫山。幸得蘇州知府曹鳳惜才求情,得以保住榜末的位置。弘治十二年(1499年),這也是唐寅整個人生最重要的一筆,是年唐寅與江陰徐經入京參加會試,因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此後,唐寅以此事為恥,拒入官場。後半生以賣字畫為生,四處遊曆,寄情山水。晚年回到家鄉,築桃花庵,孤獨終老。
縱觀唐寅一生,并非大富大貴,甚至仕途坎坷,滿腔熱血走上為官之路,卻深陷政治圈套之中。唐寅在作畫上面不可不謂之天才,“遠攻李唐”“近習沈周”說的就是唐寅早期學藝于沈周,周臣,後師法南宋李唐。唐寅在山水畫上打破南北門戶之見,将幾家畫法融會貫通,自成一派。同時唐寅在書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唐寅書法源自趙孟頫,字型豐潤靈活,俊逸秀拔,但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風格。
那麼為什麼不論影視還是小說文章,都将唐寅刻畫成一個風流不羁,放浪形骸的才子形象呢?一方面确實是口口相傳的佳話故事,另一方面,唐寅早年風流倜傥才華橫溢,晚年文人傲骨,清高自傲,放蕩不羁。按理說有類似點秋香,賣紙扇這樣的風流韻事,唐寅就算不拈花惹草,也有譬如生活不檢點的事。但事實恰恰相反,他一生清貧,屢次在官場碰壁,但依然不落于俗,嫉惡如仇,而且盡管滿腹經綸,但仍是不谙世事。絕不是“斯文敗類”,也并非恃才放曠,損人以取笑他人的“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