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十五國風中,所描寫的社會和文化各不相同。 如《周南》、《召南》比較接近大小雅,因為這是兩位偉大的政治家周公和召公分頭治理的地方,制度方面更為先進。離周、召之地不遠的是鄭、魏等地。孔子曾說“鄭聲淫”,估計他留下來沒有删節的已經是他認為達到思無邪的标準的了,但和《周南》、《召南》相比,《鄭風》還是顯得自由奔放地多。《魏風》中有好幾篇則大膽諷刺、無所忌諱,如《葛屦》對好人(貴婦)的諷刺,如《伐檀》對君子(貴族男子)的諷刺,如《碩鼠》對君主貪婪、醜惡的諷刺。這些詩歌一方面反映了魏地群眾的蔑視權貴、直言不諱的剛正性格,另一方面,周官采詩能全盤照收,并且在宮廷都城演奏——此事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有記載,也足以說明周朝政府有善納衆言的雅量。
十五國風中比較獨特的是《豳風》,共有七篇。豳地在現在陝西,雖然離當時周王政治中心不遠,但這幾首歌除了《七月》之外都與當地的關系不大,可以說《豳風》是不限于地理的,而是圍繞周公其人的治理活動而做。其中《鸱鸮》一般認為是周公寫的,其它幾首,有人認為《七月》、《東山》也是周公所作,而《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是衆人——士兵或者周公所至之處的群眾——為周公作的歌。與詩經中其它國風和雅頌的傳唱跨度動辄幾百年相比,《豳風》中的這幾首詩歌創作時間應該都集中在周公執政和東征前後,也就是周朝的初創時期。在《詩經》中的作品中屬于比較早期的,并且創作時間間隔不大,這些詩歌更像是對當時的社會的截面解剖,對了解當時的社會活動和變革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材料。曆來對這幾首的解讀詳略不一,解釋角度也不一緻。《豳風》是周公所作和為周公所作,而周公是周朝初創時期最重要的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周公的思想影響了周朝近八百年的曆史,也對後世曆史有持續的影響,孔子曾對周公念茲在茲,并且在常常在夢中遇見,可見孔子對周公思想的認可。解讀詩經《豳風》中的這七首都與周公有關的詩歌,有助于管窺先周思想,并對周朝初期的社會狀況和制度變革有一些了解,這些了解不可能來自于對傳統史書的解讀,因為史書的記載一般都過濾了一些隻有在詩歌等文藝作品中才能流傳下來的社會和曆史細節。
《七月》是《豳風》的第一篇,也當是《豳風》的核心。春秋初期的典籍圖書還不多,更沒有後來的朝代才有的農書,這首詩以從七月開始,以月令為序,講述了務農者的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内容。此詩在國風中是最長的一首,包含農事的方方面面。它是否周公所作不能完全确定,但周公把它獻給年幼的周王,教育他了解農事和民情,應該确有其事。和其它的《風》中的詩比起來,這首詩更像是屬于《雅》或者《頌》的,特别是最後一句“萬壽無疆”祝詞,在《小雅·甫田》中也出現過。把《七月》放于《豳風》,是周樂官不想把它與頌揚周王的詩歌放在一起吧。
《鸱鸮》當是周公執政初期的作品,成王年幼,周公代為執政卻被政敵攻擊,加之政敵散布謠言導緻他被群眾誤解。此詩以小童都能了解和接受的寓言故事的方式,表達面對危機時的痛楚,以及那種不能被痛楚和疲憊所擊倒,要奮力保護家園的決心及強音:“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哓哓”。
《東山》寫周公東征的漫長過程。王夫之指出,“古者兵農合一”,“《七月》,以勞農也。《東山》,以勞兵也。”《七月》《東山》兩首可以說寫春秋農兵大事最完備的詩歌。《七月》用比,《東山》用興。“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在詩中反複出現,慷慨和憂傷在征途中交替浮現。《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九年吳國的公子季劄出使魯國,請魯國人為他演奏周樂,其中就有《豳風》:“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可能演奏的是《七月》,也可能演奏的是《東山》。這次演奏讓吳公子大歎,“觀止矣!”
《破斧》是周公東征勝利後的作品,描寫戰争的慘烈,連刀斧都被砍壞了。幸存的士兵得到休整和周公的表彰。
《伐柯》是一首短詩,但後人對它的解讀較為晦澀。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一方面不同意《毛詩序》等書上的解讀,另一方面幹脆說“此詩未詳,不敢強解……故甯阙之,以俟識者。”通觀十五國風,我國地區文化差異和發展不平衡早就存在,不過在春秋時是西部發達而東部落後。此詩當是周公東伐成功後,以西部先進禮樂文明對東人的簡明的規訓:“娶妻如何?非媒不得。”
《九罭》如方玉潤所言,是東人的作品,“此東人欲留周公不得,心悲而作是詩以送之也。”表達了東人對周公的信服和依依不舍。《豳風》放到《詩經》的十五國風的最後,估計主要是因為歌者不限于豳地,不然以豳在周朝“龍興之地”的地位,《豳風》本可以放到兩南的前面的,即放到《詩經》的最前部。
《狼跋》是《詩經》中最幽默的一首小詩。《毛詩序》說“《狼跋》,美周公也。”如何美法?它語焉不詳。韓愈在《進學解》中借學生的口說他“跋前踬後,動辄得咎”,形容他在官場上混得很失敗,算是對這首詩的正解。這首詩不可能用來和周公開玩笑,就算開過此類玩笑也不大可能記下來流傳。《豳風》中的七首詩歌都與周公的活動有關,後面的五首與他本人的軍事和制度傳播活動有關,可以大膽猜想:這首詩作于東征勝利之後,是士兵們活捉了東部叛亂将領之後唱起的诙諧曲——老狼前行踩下巴,後退又踏它尾巴。詩中的“公孫”是指叛軍首領而不是周公。這有點像美國獨立戰争時期興起的揚基小調——拿敵軍開涮,其樂何如?
以上《豳風》七篇,分别談及農耕、危機、征戰、修整、制度傳播、群眾信任、甚至诙諧幽默。古者農、兵乃大事。這些詩歌系統地和集中地反映了周朝初期的社會及變革的過程。當時社會結構主要是家、國,主要的先進文化是禮、樂,主要的集體活動是農、兵,這些社會活動是為了維護這種社會結構,以家為天下,以天下為家,傳播禮樂文明。天下就是周王國勢力所及之處。
通過《詩經》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的原初印記,有助于了解後來的中國曆史發展,例如中國周朝以後的朝代,許多還是以周的諸侯國為名号,如晉、唐、宋,甚至重起的周,可見周代印記之深,正如《詩經·大雅·文王》所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孕育了無數思想家和詩人的周代舊邦,從《詩經》入手,還可以分别研究十五國風中的詩歌,并把它們做“跨國”比較,甚至把他們和其他民族的詩歌典籍做比較,例如在西方經典的《雅歌》、《詩篇》這類作品,其中對西方初民文化和社會也有類似《詩經》的記載,可以從中比較異同,用以求同存異,乃知維新無止境。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韓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