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文/文瑾

作者原本準備寫台北的曆史,但是發現台灣因為整體上有文獻記載的曆史不長,寫一座城市很不好寫,手一順就寫到全島了。可以說無論古代還是近代,台灣島都是太平洋的要地。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台灣,位于我國東南海域,雖與福建隔海相望,距離不遠,但真正對其有詳細記載的曆史并不是很長,甚至連“台灣”這個名字,也是明末清初才出現。

崇祯八年,荷蘭占據台灣,給事中何楷在《靖海疏》中提到:“台灣地廣而腴,多魚鹽之利。”之後“台灣”之名被廣泛使用,如崇祯十二年,給事中傅元初上疏請開洋禁,提到:“海濱之民,惟利是視,鹜走至台灣,與紅毛為市。”康熙六年,施琅在《邊患宜靖疏》中說:“伏思賊黨盤踞台灣,沃野千裡,糧食匪缺。”康熙二十三年,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布政使司,自此“台灣”一名沿用至今。

關于“台灣”之名由來,目前學界大緻存在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由“大員”、“大灣”、“台員”等古稱音譯、轉化而來。理由則是這些名字曾是台灣的稱呼。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提到:“紅夷潛退大灣,蓄意叵測,征兵調兵,殊費公帑。”明朝陳第在《東番記》裡描寫“大員”是“乃赤崁外一小島,為入番社的門戶,島上多漢人。”此“大灣”、“大員”即為台灣。關于音譯,連橫先生還有一種說法是,台灣原名埋冤,“明代漳、泉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歸”,故名埋冤,後因為名字不祥,是以改名台灣。

一說是源自在原安平地區有土著居民台窩灣族,後以“台窩灣”為地名,簡化音譯為“台灣”。此說法源于日本學者币原坦實地調查論證後所著《台灣名稱論》一文。台灣學者高賢治勘察考證後在著作《台灣三百年史》中亦持此說法。

一說是1642年荷蘭占領台灣後,修築樓台于海水灣入處所緻,故名“台灣”。清代道光年間李元春所作《台灣志略》中記載:“明萬曆末,荷蘭設市于此,築磚城,制若崇台。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但考證荷蘭書籍的相關記載,此說法應該不實。

關于台灣名稱由來,每一種說法展開說明都是鴻篇巨作,而且都有相關學者進行分析論證,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閱,本文重點不在于此,是以不詳細說明。

百越征服太平洋的起點

1

《台灣省通志》開篇即說:“本省何時開始有記載,文獻不詳。”我國幅員遼闊,台灣與大陸隔海相望,除與台相近的幾個省份外,其他省份的人們對于台灣的曆史還是很陌生的,尤其是台灣古代的曆史。

1964年,考古學家在台北八裡鄉發現了距今5000年到2500年的大坌坑遺址,裡面出土了磨制的石斧、石鏟,陶制的罐、甕、碗等器物,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台灣就出現了會采集、漁獵的古人類,與福建一帶的新石器文化頗有關聯。

雖然說“台灣固無史也”,但幾千年的曆史,總是能夠讓人們挖掘出一些邊角料的。《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其中”島夷”當為包含台灣在内的東南諸島。此外,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還曾命徐福帶童男童女前往海外尋蓬萊、瀛洲、方丈三座神山,而蓬萊也有說是台灣的。漢代,又說“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餘國”,這裡的東鳀也有可能是台灣。

根據考古斷代,台灣圓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玉器和少數青銅器的流動年代在公元前2560年至公元50年之間,在少量青銅器中,有一枚兩翼式青銅箭頭,與殷墟出土的青銅镞大小、形狀完全相同,這足以證明台灣在殷商時期肯定是與大陸存在聯系的。

“孫權黃龍二年,遣将軍衛溫、諸葛直浮海求夷洲、亶洲。”這是《三國志》中提到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孫權派衛溫前往台灣的故事,但是衛溫去台灣幹的事卻沒那麼光彩,“欲俘其民以益衆”,隻不過 “軍行經歲,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結果是“亶洲絕遠,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數千人而還。”

随軍同行的有一個叫沈瑩的,他把抵達夷洲後的見聞寫成了一本書叫《臨海水土異物志》,這應該就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台灣的資料。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沈瑩統帥東吳精銳丹陽青巾

在晉滅吳之戰中戰死

這裡的人們“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雖然人們“能作佃布,亦作班文布,刻畫其内,有文章,以為飾好也”,但是其文明程度發展還比較緩慢,人們還不具備較強的羞恥感。“舅姑子婦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而且其獨特的嫁娶風俗也讓人驚訝。沈瑩是這樣記載的:“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與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齒。”女子出嫁,去掉一顆上門牙,與百越民族拔牙的習俗一緻。

這時候的人們也會對食物進行一些粗加工,“取生魚肉,雜貯大器中,以鹵之,曆日月乃啖食之,以為上肴。”同時還喜歡吃猴腦,“(安家之民)皆好猴頭羹,以菜和中,以醒酒”。

到了隋代,關于記載台灣的資料就多了起來。《隋書》記載,大業三年隋炀帝派遣羽騎尉朱寬入海,朱寬到達流求,言語不通,“掠一人而返”,後朱寬再次奉命出海,但也無功而返。隋炀帝對于流求的不配合感到很生氣,于大業六年派遣虎贲郎将陳棱率軍萬人進讨流求。

《海防考》記載:“隋開皇中,嘗遣虎贲陳棱略彭湖地。”《隋書·陳棱傳》中對這次活動進行了詳細描寫。總之最後的結果是雙方開戰,陳棱大獲全勝,“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

隋朝滅亡後,有唐一代都沒有過經營台灣的想法,也許在唐代繁榮的海上貿易交往中,來往于廣州港的船隻穿梭在台灣海峽的時候,船夫們對台灣這座小島多少會産生一些遐想。

到了宋代,海上貿易的發展開始讓朝廷考慮海上邊防問題,泉州市舶提舉趙汝适在《諸蕃志》中提到“泉有海島,曰澎湖群島,隸晉江縣。”這說明在宋代已将澎湖納入版圖。

元世祖時期,忽必烈曾派人前往瑠求進行招撫,但結果是無功而返。後元成宗時期,遣都鎮撫張浩征讨瑠求,生擒130餘人而返。順宗至元年間,設澎湖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這應當算是首次對澎湖一帶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行政管轄。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禁海,掐斷了海上貿易的發展。1372年,朱元璋下令澎湖居民遷往福建,而後幾年,又有廢除澎湖巡檢司,頒布禁海令等抑制海上貿易發展的舉措。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内,台灣也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值得一提的也隻有隆慶元年,福建巡撫奏請開放部分海禁被準許後,雖然遠洋事業得到一定程度上發展,但與此同時海盜問題也暴露出來。

1567年,被招安的海盜曾一本發動大規模叛亂,雖然不久後被平定,但此後的海盜事件愈演愈烈。嘉靖年間潛逃台灣的海盜林道乾,再次卷土重來,在交戰、安撫、叛變、再潛逃等一系列操作後,林道乾事件總算是告一段落。

此時民間口耳相傳的傳奇海盜林鳳開始登場,林鳳,廣東潮州人,早期經常騷擾沿海地區,後被驅趕至澎湖一帶,就以澎湖為據點,于萬曆二年從澎湖出發南下進攻馬尼拉,此時正趕上西班牙侵占馬尼拉,于是林鳳率軍相援,打的西班牙人招架不住,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指導下,西班牙人聯合明軍,共同阻擊林鳳,經過厮殺,林鳳不敵,退至台灣,後下落不明。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大海盜林鳳

在海盜的頻繁騷擾下,萬曆三十年,浯嶼偏将軍沈有容率軍出海剿賊,随軍之中有一人叫陳第,他跟着部隊在東南海域遊曆,一番輾轉後,陳第根據在台灣的見聞寫成《東番記》一文,詳細生動的記載了台灣地區原住民生活習俗與地理風光。

根據記載,此時的台灣“不日不月、不官不長、裸體結繩”,“且其在海而不漁、雜居而不嬲,男女易位、居瘗共處,窮年捕鹿、鹿亦不竭”。從《東番記》的記載來看,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台灣的發展還是很緩慢的,從文明程序來看,陳第這次看到的還是“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不冠不履,裸以出入,自以為易簡雲。”

大航海時代的多方博弈

2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朝廷三令五申禁海,但海上貿易是沿海人民的生命線,哪裡禁得住,私下裡從事對外貿易的人依舊很多,鄭芝龍就是其中一個。

鄭芝龍少年時期就跟着家人經商輾轉于澳門、菲律賓、日本等地,尤其是到了日本後結識了大海商李旦、顔思齊,跟着他們在日本積累資本、發展人脈。

同一時期的海外,荷蘭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萬曆三十五年,趁着“島上無人防守”,荷蘭人韋麻郎率軍登上澎湖,并且“伐木築舍,為久居計”,雖然朝廷對于這一蕞爾之地不重視,但這種赤裸裸的挑釁還是引起了大明王朝的不滿。

起初韋麻郎想通過金錢來收買朝廷官員,後來看沒什麼動靜,又派出“精利甲于被邊”,進行武力威脅,這時候沿海一帶官員慌了,是和是戰,争論不休。

按照套路,重要人物一般都會在這時候出現。果不其然,沈有容怒斥群臣,大義凜然地說:“夷意豈在市?不過懸重賂餌我,幸而售,将鼾睡卧側,踵香山澳故事,睥睨中土爾。”意思就是說你們這些沒腦子的,荷蘭人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通過賄賂我,然後在台灣慢慢生根發芽,達到蠶食台灣的目的。于是與韋麻郎多番周旋,最終成功谕退荷蘭人。如今澎湖天後宮中還存有清康熙年間的“沈有容谕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

天啟二年,巴達維亞總督顧恩下令雷爾生率艦12艘、士兵1024人偷襲澳門,但沒有成功,于是北上澎湖,在媽宮港登陸,因時值六月,澎湖遊兵撤汛時期,是以沒有遭遇任何抵抗,荷蘭人成功占領台灣,并于此築城設防。

在占據台灣後,荷蘭人大肆虐待築城勞役,緻死一千三百餘人,同時販賣一千餘人前往巴達維亞(即今雅加達)為奴,并且在與大陸通商不成的情況下與海盜勾結,大肆擄掠福建沿海地區。

天啟四年,明政府忍無可忍,下令王夢熊攻打澎湖驅逐荷蘭人,在福建巡撫南居益的有利部署下,明軍局勢占優。此時明軍一萬餘人,船隻200艘,而荷蘭軍隊隻有900餘人,還有不少傷病。在懸殊的實力面前,荷蘭人豎白旗示降,并答應明廷要求,“拆城移去台灣”,自此台灣開始了荷蘭殖民曆史。

占據台灣後,荷蘭開始修築“熱蘭遮城”,并在之後的幾年裡成功趕走西班牙人,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獨占台灣。

話分兩頭,鄭芝龍在日本跟着大佬混得風生水起,并且在顔思齊死後成功取代其位子,并且靠着四處擄掠、吞并,在台海地區經營出了自己的事業。随着鄭芝龍的壯大,朝廷開始進行招安,崇祯元年,鄭芝龍接受招撫,離開台灣回到福建。

1644年,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弘光南渡,是為南明。1645年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處死,在鄭芝龍等人的擁戴下,朱聿鍵登基,改元隆武,同年鄭芝龍的兒子鄭森得到隆武帝朱聿鍵賞識,賜國姓、并改名“成功”,即“國姓爺”鄭成功。

此後鄭成功扛起了反清大旗。然而第二年就在兒子熱情抗清時,老子鄭芝龍卻率部降清,同年隆武帝被俘,絕食而亡。

在此情況下,鄭成功更加堅定了反清的決心,于是加緊招兵買馬,訓練士兵,為抗清積蓄力量。1659年,鄭成功兵敗南京,部分敗退官兵逃往台灣,并且傳出鄭成功要攻打台灣的風聲,引起荷蘭人的注意。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廈門鼓浪嶼的鄭成功像

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名叫何斌的人出現了,何斌,在台灣任通事一職,有說他原是鄭芝龍舊部的,此說不詳,總之是何斌和荷蘭人發生了沖突,跑到鄭成功那裡去引誘其攻打台灣。

在收到風聲的情況下,荷蘭人向巴達維亞總督告急請求支援。在此期間屢次傳出鄭成功要攻台的消息,引起荷蘭人的恐慌,并且加強對台漢人的管制,以防與鄭氏裡應外合。

公元1661年4月21日,經過前期的招兵買馬和精心策劃,鄭成功力排衆議,親率大軍1.7萬,戰船300艘自金門料羅灣起航,由澎湖向台灣進發,于30日大軍抵達鹿耳門海外。在何斌的帶路下,鄭成功在鹿耳門登陸。

此時荷蘭人駐軍不過2000餘人,駐紮在熱蘭遮城和普羅文遮城。5月1日,荷蘭人見鄭軍登陸,派出250人與3艘戰船出擊迎戰鄭軍,在實力碾壓下,普羅文遮城守将貓難實叮投降,荷軍退守集中防守熱蘭遮城。拿下普羅文遮城後,鄭成功試圖勸降駐台荷蘭長官揆一,揆一不從。

5月5日,鄭成功率軍強攻熱蘭遮城,在荷軍的防守下,未能攻克熱蘭遮城,此時鄭成功擔心軍心不穩,于是派人圍城,“俟其自降”,同時派人在台灣進行田地開墾。

6月24日,巴達維亞當局得知鄭成功攻台後,慌忙中派出司令官高雅各湊了725名士兵、9艘戰船進行支援。支援途中,因海上風浪,船隊被吹到澎湖,等高雅各從澎湖趕去台灣時,已經是9月了,而且恰好在台南海外碰到鄭軍,雙方交戰,荷軍戰船被擊沉5艘,傷亡300餘人,高雅各慌忙停靠熱蘭遮城。

10月,駐紮在淡水、基隆的荷軍南下支援,不過很不幸的是又被風浪刮到了福建沿海,趁此機會荷蘭人想要結合清軍圍剿鄭成功,清軍要求荷蘭人先攻打廈門,才願意幫忙結尾,結果支援的荷蘭軍隊在攻打廈門時趁着惡劣天氣竟然逃回巴達維亞。此時駐台荷蘭軍隊已是風聲鶴唳,軍心渙散,不斷有荷蘭守軍投奔鄭軍,鄭成功從降軍中得知熱蘭遮那城的弱點及荷軍情報。此時,清政府鑒于兒在明營父在清的尴尬局面,對鄭芝龍也越發懷疑,在招撫鄭成功不成後于11月将鄭芝龍棄市。

公元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大軍出擊,炮攻烏特勒支圓堡,荷軍頃刻崩潰,鄭成功派人告訴揆一,“此地乃先人故物,今我所欲得者地耳,餘悉以歸爾”,揆一見大勢已去,與鄭氏議降。2月1日,揆一投降,雙方簽訂和約,17日,荷軍撤出台灣,自此台灣結束荷蘭殖民統治。統治台灣後不久,鄭成功玉6月23日因病去世,時年39歲。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赤嵌樓前的鄭成功像

鄭成功去世後,其子鄭經平定完蕭牆之禍後繼承延平王金印,同時在清政府的封鎖圍攻下,于1664年遷往台灣,此後一段時間内,明鄭政權與清政府一直處于敵對狀态。

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鄭經病逝,同年年底,困擾清政府多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康熙開始重點解決台灣問題。

1683年,在與明鄭談判未果的情況下,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于7月8日親率軍隊2萬人,戰船300艘向澎湖進發。

10日,令提标右營遊擊藍理率軍北上澎湖灣,此時鄭軍統帥劉國軒已列陣相迎,雙方激戰,藍理首戰告捷,但是施琅卻“流矢傷目,血溢於帕”,于是下令船隊傳回八罩島停靠。16日,施琅“以百船分列東西”,遣總兵陳蟒、魏明等率兵東指雞籠峪、四角山,董義、康玉等西指牛心灣,同時将56艘戰船“分作8股,每股7船”,自己與其他七人分率一股,直搗娘媽宮,同時又以80船分兩股繼後,擔任後援。

在施琅的精心部署及天氣的幫助下,清軍攻勢兇猛,一番混戰後,劉國軒自知大勢已去,率殘部傳回台灣。經過一番争論,鄭克塽決定投降,于9月17日日交延平王金印,10月1日,施琅登台納降,明朝徹底滅亡。

在收台後,清朝對于台灣的“棄取”存在争議,在關鍵時刻,施琅上《恭陳台灣棄留疏》,指出“台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在施琅、姚啟聖等人的堅持下,康熙于1684年設台灣府,隸屬于福建省布政使司,台灣島正式納入清政府版圖。

第二年,在諸羅(現台灣嘉義)縣令季麒光的主持推動下,台灣創立了當地曆史上第一個詩社——東吟社,開詩社之風。初期詩社成員大多是明朝遺臣,如開啟台灣文教時代的沈光文。

沈光文,字文開,号斯庵,萬曆四十年年生人,經科考入仕,授太常博士,先後随福王、永曆政權,清軍入閩,“密遣使以書币招之”,沈“焚其書,返其币”。後來沈光文想從金門回泉州,結果遇到風浪,船隻飄到台灣,“受一廛以居”。到台灣後,沈光文聯合在台的幾位文人學士,在台傳文施教,不僅開啟了台灣的文化時代,更是極大地促進了台灣地區的文化繁榮。

在東吟社成立之時,時年74歲的沈光文親自寫了一篇《東吟社序》,詩社的成立“使餘四十餘年拂抑未舒之氣、郁結欲發之胸,勃勃焉不能自已。”作為前朝遺老,漂泊動蕩數十年,“卻恨餓來還不死,欲添長命縷為何”的心境又有多少人能夠了解和體會。

1688年,沈光文在台去世,後人為表示紀念,建“文開書院”以彰其績,并且将其與朱熹同祀,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季麒光評價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矣。台灣無文也,斯庵來而始有文矣”,連橫對其評價是“台灣三百年間,以文學鳴海上者,代不數睹。鄭氏之時,太仆寺卿沈光文之始以詩鳴。”

近世榮辱的縮影

3

進入19世紀,清政府的腐敗問題日益嚴重,社會沖突日益尖銳,不僅内地農民起義頻繁,台灣亦是如此,有諺雲“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比如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原為天地會北路領袖,仗着台灣吏治腐敗,聚衆暴亂,但最終因為百姓的不支援,清軍平定了叛亂,乾隆帝為嘉獎諸羅地區百姓的義舉,于是改“諸羅”為“嘉義”。

再如台灣地區民變時間近四年之久的戴潮春事件。1862年,天地會領袖戴潮春圍攻彰化縣城,随背景灣地區各路勢力紛紛起事,當時因大陸有太平天國起事,是以清廷無法立即平定,但最終在清軍的圍剿下,民變以失敗告終。

1840年鴉片戰争後,台灣島就受到列強的觊觎。

1871年,清朝藩屬國琉球王國船隊遭遇風浪,船上66人登岸求救,誤入當地原住居民區,其中54人被害,剩餘人等被當地漢人所救輾轉送到福州。是為“牡丹社事件”。

1873年,日軍借口“牡丹社事件”為由發兵台灣。清政府連忙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兵入台,在當地居民的抗擊下,日軍未能如願。在英美法的幹涉下,清政府與日本于1874年19月簽訂《中日台灣事件專約》,條約規定日軍退軍,同時清政府賠償日方50萬兩白銀, 并承認日軍此次侵占為“保民義舉”。為日後日本侵台留下口實。

1883年,法國侵略越南後,順道也想欺負一下清政府。山西之戰清廷失敗,雙方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之後法軍又制造“北黎沖突”(即“觀音橋事變”),無故炮擊清軍陣地,雙方發生交鋒,清軍傷亡慘重。在此情況下,法軍要求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可以割讓台灣基隆作為賠款抵押。時賦閑在家的劉銘傳被清政府委命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

1884年7月中旬,劉銘傳率部抵達基隆并巡視要塞炮台,加強防務。8月初,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軍逼近基隆,要求清軍交出炮台,雙方激戰,法軍摧毀清軍炮台,駐台守軍被迫撤退,法軍登陸,占領基隆港。8月6日,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尋前進,并攻擊附近高地,企圖殲滅守軍。在劉銘傳的統率下,守軍奮勇反擊,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擊退法軍。

法軍侵占基隆失敗,于是與清軍議和,遭到清政府拒絕。8月23日,法軍對南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事發突然,南洋水師全軍覆沒。26日,清廷正式對法宣戰。

10月1日,孤拔再犯基隆,劉銘傳率軍迎敵,因實力懸殊,同時滬尾告急,于是劉銘傳移師滬尾,基隆失守。8日,法軍進攻滬尾,在艦隊的掩護下,成功登陸,分幾路前進。

法軍登陸後,被預先埋伏的清軍擊敗,倉皇逃回艦上。23日,法軍開始對台進行封鎖,在此情況下,全台軍民同仇敵忾,最終粉碎法軍的意圖。此後,雙方多次發生摩擦。

1885年3月,法軍在鎮南關戰敗,清廷決定“乘勝即收”,雙方簽訂《中法合訂越南條約》,清廷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同時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銷對中國海面的封鎖。

同年,台灣府更新為台灣省,劉銘傳任台灣首任巡撫,以慰勞其在中法戰争中的卓越貢獻。到任後,劉銘傳在台積極發展近代工業,修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發展航運等,極大地促進了台灣省近代工業、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争,最終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戰敗收場。按照慣例,割地賠款。

1895年2月,李鴻章赴日談判,同時周旋于各國使館請求支援。雖然在談判中裱糊匠李中堂對割讓台灣表示強烈反駁,他指出:“台灣為未經日本軍侵略之地,日本竟要予以割取,頗為非理,故不能割讓台灣。”但在實力面前,弱者沒有太多話語權,雙方于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歸日本所有。

條約簽訂後,朝野嘩然,無論是内閣、六部大臣還是地方總督巡撫,乃至台灣群眾,都對割台表示強烈反對。清廷鑒于此也隻能讓李鴻章與日繼續斡旋,同時在台灣巡撫唐景崧等人合議下,成立“台灣民主國”以保全台灣,推舉唐景崧為民主國總統,以“黃虎旗”為國旗,建年号為“永清”,希望台灣以獨立國的身份,讓歐洲各國幹涉日本侵台。

隻不過在時勢面前,李中堂和所謂的“台灣民主國”都抵不住日本的狼子野心。1895年10月,随着劉永福抗日隊伍的失敗,台南府城陷落,“台灣民主國”覆滅,跟着覆滅的還有數萬名英勇抗日軍民的保台熱血。

日本占據台灣後,開始實行殖民統治,在此後的時間内,台灣人民的武裝反抗一直都在進行,如最具代表性的霧社起義,其慘烈程度使得整個部族幾乎滅亡。

百越民族征服太平洋的起點,也是近世東亞的樞紐|文史宴

反映“霧社大出草”的影片《賽德克巴萊》

1943年,蔣介石應邀參加中英美三國首腦會議,并通過《開羅宣言》,表示将日本于中國竊取的領土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在台北市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陳儀奉命統一接收台灣。

台灣,這座大家陌生又熟悉的小島,從島夷蠻荒到外敵觊觎,尤其是自明末以來,硝煙四起、烽火不斷,不僅見證了曆史,更是見證了中國的榮辱。

此外,因曆史原因,台灣在保留着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又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使得台灣這座小島上傳統與現代交織,經典與流行融合。尤其是八十年代台灣地區的歌曲、影視,承載了那個年代多少人的青春。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曆史陌生化,陌生曆史普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