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大敵人,向來是那些一茬茬冒頭的“北狄”。秦末群雄逐鹿,讓匈奴得以趁機崛起;南北朝後期三國鼎立,養成了空前強大的突厥。好在跟它們對位的是漢朝、隋唐,中原文明不僅戰勝強敵、還邁上了巅峰。
關于跟突厥的博弈,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一戰滅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的壯舉,但少有人了解隋文帝楊堅“聖人可汗”的成就。
隋唐一體,唐朝對外開拓的輝煌成就,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礎。并且,縱觀整個古代史,隋朝的對突厥戰略可謂“獨樹一幟”:它并非采取傳統的軍事、外交手段,而是恩威并施、合縱連橫、分化瓦解、逐漸滲透,通過一套立體組合拳,高效地肢解了曾讓人窒息的強敵。這種方式,在任何時代都極具借鑒意義。

南北朝期間,北方曾出現了柔然這一強盛的草原政權。但面對出身遊牧、統一了北方的北魏,柔然一直沒攪起什麼風浪,最終慘遭自家的“鍛奴”突厥覆滅。
突厥的運氣就好得多。在它崛起期間,恰巧碰上北魏一分為二、中原三足鼎立的大好局面,這也讓其迅猛成長為繼匈奴之後又一個龐大的草原帝國,其實際控制區甚至超過了巅峰時期的匈奴。
就軍事力量而言,當時的突厥是公認的東亞霸主,中原兩大政權北周、北齊争相與它交好,北周宇文氏甚至不得不與其和親、向其稱臣。
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迎娶突厥木杆之女,冊立為皇後;公元580年,宇文泰孫女——千金公主嫁給佗缽可汗。佗缽死後,她又遵從突厥習俗續嫁攝圖,也就是沙缽略可汗。
當時的中原王朝有多謙卑?佗缽可汗在位時,北周、北齊争相砸下重金讨好突厥,以至于佗缽得意地吹噓:“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
這是十足的奇恥大辱。
到了公元581年,楊堅建隋,停止了向突厥進貢,這讓早已習慣了躺賺的對方極為不滿不滿;同時,出于對楊堅篡周的憤恨,千金公主也不斷慫恿沙缽略可汗南侵;加上當時的草原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多種因素疊加,突厥人決定聯合北齊營州刺史高寶甯的隊伍共同入侵。
當時的突厥“控弦數十萬”,而隋朝正值草創,且在南邊面臨陳朝的軍事壓力。是以,隋文帝楊堅起初較為擔憂,他“敕緣邊修保障,峻長城”,也就是采取修築長城的傳統方式來應對。巧的是,長孫晟此時從突厥傳回。
一年多前千金公主外嫁,長孫晟被挑選為使者護送,北周原本是想依靠他的過人騎射技能在突厥人面前掙面子。
但沒想到的是,長孫晟不單單是掙足了臉面:他憑借一箭雙雕的神技征服了突厥人,被留在草原一年多,每天跟着包括沙缽略可汗在内的突厥貴族們四處遊獵、談笑風生。在這期間,他刻意厥結交各部首領,把各部情況探得一清二楚;同時,他還借着遊獵之際,把突厥的地形悉數掌握,獲得了中原人極難接觸的情報資源。
回到長安後,長孫晟系統地向楊堅彙報了突厥的情況,并提出了應敵之策。他建議,在結合軍事手段積極防禦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突厥各部大小可汗并立、互相之間并非鐵闆一塊的現狀,采取“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方針,制造、激化沖突,策反、離間,造成突厥内部分裂。
582年,突厥大舉進犯,“突厥悉發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萬入長城”。早有準備的隋軍頑強反擊、浴血奮戰,成功挫敗了敵人的勢頭。(期間上演了達奚長儒2000人對抗十萬突厥的震撼戰例)
同時,根據長孫晟的建議,隋朝拉攏西邊的達頭可汗,故意擡高其待遇、引起沙缽略憤恨;長孫晟本人親自潛往突厥,依靠自己的人脈在突厥内部安插卧底:“深布心腹,誘之内附”。
“反間既行,果相猜貳”,突厥人果然中計。比如在公元582年的入侵行動中,突厥一度突破了河西防線,所過之處、六畜皆盡,正當他們作勢乘勝追擊時,達頭故意跟沙缽略唱反調,長孫晟也通過沙缽略之子在突厥後方制造謠言,突厥大軍隻能回撤。
扛過了第一波攻勢後,隋朝對對突厥人發起了全面分化戰略。短短幾年中,曾經強大的突厥就一分為二、東西對立:
達頭可汗首先被隋朝拉攏,随後阿波可汗也被長孫晟撺掇得與沙缽略反目成仇。
公元583年,沙缽略偷襲阿波牙帳、殺掉其母親,雙方徹底翻臉;
随後阿波西逃、投奔達頭,兩人集結十萬鐵騎揮師東進,與沙缽略連年互毆;
随後,阿波的弟弟貪汗可汗、沙缽略堂弟地勤察也投奔了阿波,沙缽略的實力被大大削弱。
就這樣,曾經橫據草原、東西上萬裡的突厥帝國一分為二,形成了以達頭為核心的西突厥、以沙缽略為中心的東突厥。
史書稱,雙方“連兵不已,各遣使詣長安請和求援”;一年前還大軍壓境中原的突厥人,突然陷入了内亂的泥潭,再也無法發起像樣的對隋戰争,從此由盛轉衰,隋朝也赢得了恢複國力、建設新帝國的寶貴時間。
公元584年,在西突厥、隋朝的兩線壓力下,曾經嚣張的沙缽略實在扛不住了,隻好主動請求向隋朝稱臣。
咱們别忘了,長孫晟的戰略是“離強而合弱”,此時的達頭實力愈來愈強,已經打破了東西突厥的平衡。于是,為了牽制西突厥,楊堅通過讓千金公主改姓楊、認自己為父的方式,與沙缽略建立了君臣、翁婿關系;
随後隋軍親自下場對西突厥進行敲打,成功幫助東突厥度過了岌岌可危的局面,也讓沙缽略越發死心塌地的歸順隋朝。
經過多年的積蓄實力,到了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天下,南方的軍事壓力消失;而東突厥的沙缽略已死,在位的是都藍可汗,對隋朝的态度有所不同,加上大義公主(即千金公主)的煽動,公元593年,都藍“不修職貢,頗為邊患”,雙方關系惡化。
但這對此時的隋朝而言無異于小菜一碟,何況長孫晟還在。在通過和親等方式的拉動、煽動,東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與都藍反目成仇、勢同水火。
公元599年,都藍與西突厥達頭可汗結盟,對突利所部發動突襲,雙方在長城外血戰,落敗的突利被長孫晟帶進長安,被楊堅封為啟民可汗。
随後,啟民所部被安置在朔州(河套地區),長孫晟修築大利城對其進行扶持。同時,隋軍在高颎、楊素的率領下對達頭、都藍進行反擊,雙雙獲得大勝,成功遏制了對方的勢頭。
公元599年底,都藍被部下所殺,西突厥達頭可汗自立為布迦可汗,企圖統一突厥。楊堅則兵分兩路,楊廣、楊素出靈武道,楊諒、史萬歲出馬邑道,對達頭進行打擊。
雙方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在隋軍的攻勢下,達頭倉皇西逃,弱小的啟民可汗掌控了東突厥,他向楊堅上表表示:“大隋聖人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染幹如枯木更葉,枯骨更肉,千世萬世,常為大隋典羊馬也。”
染幹就是啟民的名字。其後十多年裡,東突厥一直對隋朝百依百順、俯首稱臣。直到楊廣在位後期,由于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加上負責外部事務的裴矩政策失誤,啟民可汗之子始畢可汗反叛,并在公元615年将隋炀帝圍在雁門。
此後,由于隋朝内亂愈演愈烈,東突厥再度崛起、号稱控弦百萬,并且扶持北方的各路枭雄、制衡中原,連李唐王朝起事之初也向其借力。直到李世民在位後才一舉解決了這一禍患。
隋朝的對突厥戰略極為聰明。它既不像南北朝時期那樣一味忍讓、委曲求全,也不像大部分王朝那樣純粹以武力較高下,而是兩條腿走路:依靠強大的實力軍事打擊,同時通過分化、扶植、離間、挑撥,使得突厥陷于内讧、如同自廢武功,無法形成凝聚力。這種智慧經驗,時至今日仍值得汲取。
當然了,這種成功經驗的最大前提,就是自己必須夠強大、夠團結,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