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曆史上,東周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大動蕩、大分裂的時代。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諸侯稱霸,天子的地位不斷下降;戰國時期,諸霸争雄,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無論如何,周天子在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
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經時515年,曆25王。那麼,這些天子的王陵都在哪裡?至今存在諸多之謎!如今的洛陽人大都知道,洛陽有三個東周王陵區,即:周山王陵區、金村王陵區、王城王陵區。但是,仔細算算,洛陽還應該有個王陵區,這就是至今失蹤的春秋早期王陵區!下面我們就來仔細數數。
一、周山陵區
在洛陽,周山,又名秦山,位于洛陽西南郊(洛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孫旗屯鄉境内)。周山西起崤山,東止洛陽,經洛甯、渑池、宜陽、新安,高新區,蜿蜒起伏,長達180多公裡,海拔216.93米。
周山因山上有周王墓冢,故名周山。又因有三王陵,又名“三山”。山下有周谷,為周之采地。2002年後,周山之上廣植松柏,成為森林公園。2019-2020年,占地約1500畝的周山森林公園核心區提升工程完成,成為市民和遊客休閑健身旅遊觀光之地。
周山為周代天子的陵區,現存四個大冢,周山之颠為周靈王陵。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周靈王陵"石碑一通。在靈王陵東約750米處有三陵并列,稱為"周三王陵",俗稱"三山陵"。中間一座高34米,直徑76米;東側一座高30米,直徑65米;西側的一座高26米,直徑61米。
對于周山陵區,《水經注》載:“洛水流經周山,上有周靈王陵,在周靈王陵東數百米處”。曹魏時期編撰的《皇覽》稱“周靈王葬于河南城(洛陽)西南柏亭周山上”。因周代不封不樹,而周靈王陵則是第一個樹起封土堆,比秦始皇陵早二三百年,故有中華第一陵之稱。
對于周山王陵,西邊單獨的為周靈王陵,基本沒有異議。東邊三王陵有人認為是漢代墓葬。為弄清其形制,2002年,考古人員對其進行調查,發現“三王陵”每個南北都有兩條墓道,一共六條,而且兩兩相對。四座大墓均呈“甲字”或“亞字”型。與王城廣場陵區的東周大墓形制相同。為周山王陵的年代及性質提供考古學依據。
對于周山“三王陵”後人一般認為葬的是周景王(亦有說周定王)、周悼王、周敬王,但具體各個陵中的墓主是誰,沒有确切考證。筆者以為,中間為周景王,按照昭穆制度,左邊(東)為悼王,右邊(西)為敬王。
根據文獻記載,也許是由于周靈王二十二年,王城之北谷水暴漲,王城遭洪水沖毀,不宜在王城中再造陵墓,故而周靈王陵建于周山。其後,周景王父子,周悼王、周敬王這三位天子亦葬在周山。
對于周山王陵區的四位周天子究竟是誰?尚需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才有可能最終确定。
二、金村王陵區
周敬王時期,因王子朝在王城勢力很大大,他遷都到成周城(今漢魏故城)。在西周初年原有城址的基礎上擴建。此後除末代天子周赧王重新遷回昔日的王城以外,其餘諸位周天子均以成周為都。遷居成周後的周王均葬于成周城附近,也就是狄泉附近,即金村陵區(今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翟泉一帶)。
金村王陵大墓的發現是在民國時期。1928年夏秋,洛陽一場大雨,金村村東頭不遠處地表塌陷。大雨停止之後,露出地下墓葬。衆人發現這是一個年代久遠的大墓。接下來當地村民開始挖掘墓葬中的文物。随後不久,時在河南省會開封的加拿大人懷履光聞訊而來。懷履光和華爾納糾結了一衆之人,挖掘了金村大墓。據其後來的記述,此地共發現8座有較長墓道的大墓。大墓由北向南排成兩列,第一列6座,第二列2座。其中5号墓的墓坑長寬各約12米,深約14米,墓道長70餘米。木構椁室的周圍積石積炭,有門與墓道相通。這是8座東周戰國時期的王陵,8座大墓挖出了上千件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的珍貴文物被運往國外。華爾納帶走的玉器精品最多,被運往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懷履光将所得文物安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直至今日,香港還有一些古玩老闆用“金村土”來形容特别精美的戰國玉器,金村出土的文物大部分賣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其中一部分于1937年由日本梅原末治編入《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一書,圖文并存。該書收錄精粹文物238件,較多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
1982年考古研究所在漢魏故城東北側探出了一座甲字形大墓。墓道長六十米,墓坑邊長9米,寬14米,深12米。大墓周圍還探出了20餘座大小墓葬和車馬坑,無疑這是一座九鼎王者之墓。金村陵區自周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到慎靓王,共10代周王都葬在這裡。這是東周時期最大的一個天子陵區。一直傳說,那裡的地下還有一個巨大的青銅鼎,1996年,筆者曾與洛陽當時的一位文物局負責人去察勘過,2020年有人曾用儀器進行過探測,洛陽考古院還準備進行考古發掘。難說是不是傳說中的九鼎之一!
三、王城廣場陵區
王城陵區是在二00二年,洛陽市政府搬遷到洛南後,原來的市中心繁華地帶修建中心廣場。剛一施工,就發現了數百座東周墓葬,30多處車馬坑。在5号大型車馬坑(今天子駕六)内發現26輛車,68匹馬,其中西排2号車為六馬拉一車,印證文獻中“天子駕六”的記述。2006年3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該王陵陵園遺址内發現另一座東周晚期“天子駕六”車馬坑(唐宮路國小),共發現車馬三輛,駕六者一輛,駕者兩輛。綜合各方面的發現,考古專家斷定王城廣場是一處東周春秋中期的王陵區。我們認為,王城廣場有五位天子王陵,即:周襄王、周傾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簡王。
四、失蹤的春秋早期王陵區
據傳說和記載:東周戰國最後一位天子是周赧王姬延。姬延公元前314年繼位,在位59年。公元前256年,秦國降姬延為臣并逐出王都,封地汝州西南。同年,周赧王姬延駕崩,葬地三說:汝州市蟒川鎮寺上村、慶城縣、張家界。汝州可信。
東周25個天子,已知三個陵區。初步判定上述三個天子王陵區共葬有19位天子。除了周赧王姬延之外,還應該有5位天子不知其葬地。這五位天子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周莊王、周僖王、周惠王。
周平王是東周的開國天子,周平王在位時間也比較長。2002年,文物工作隊對洛陽市27中學附近的2座東周大墓進行發掘。其中一座為“亞”字形墓葬,墓室長6.6米、寬5米,有4條墓道。此墓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東周早期級别最高的墓葬。大墓中出土一個破損青銅鼎,銘文為“王作□彜”。中間一字缺失,考古工作者推測應為“寶”字。根據出土青銅器的形制、紋飾及“王作”字樣的銘文,考古專家餘扶危推測,“亞”字形大墓是春秋早期一位天子墓葬,最有可能是東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這兩座高等級的大墓,墓道和墓均疊壓在教學樓下,無法進一步發掘。
令人不解的是,這兩座高等級的大墓均在春秋王城城牆之内,并且在修造春秋王城城牆時,修建者可能已經不知道這裡有大墓所在。如果這兩座大墓與周平王有關,那麼附近有可能就是春秋早期的五位天子陵區。但是,由于距今已經兩千六七百年,再加上這一帶曾經是隋唐洛陽城的皇城區,五十年代以後的洛陽城市中心區,各種現代建築林立,考古發掘已經很難進行。失蹤的春秋早期王陵恐怕再也難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