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烈士英雄譜|20歲病逝,他被孫中山追贈榮銜“陸軍大将軍”

作者:澎湃新聞
烈士英雄譜|20歲病逝,他被孫中山追贈榮銜“陸軍大将軍”

鄒容半身照。 本文圖檔均來自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龍華烈士紀念館坐落于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南北主軸線的北端,館名由陳雲題寫。紀念館的基本陳列為《英雄壯歌——上海英烈紀念陳列》,緊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烈精神激勵後人”的主題,展示了256位與上海緊密相關的英雄,在為人民的解放、民族的複興過程中,百折不撓、鞠躬盡瘁、慨然赴死的氣節和精神。

1905年,年僅20歲的鄒容病逝于上海提籃橋監獄。

鄒容(1885-1905),四川巴縣(今重慶)人。早年留學日本,接受資産階級民主思想。1903年回到上海,加入愛國學社,其間完成《革命軍》一書。同年,因“蘇報案”被判永遠監禁。1904年,改判為兩年監禁。1905年病逝于提籃橋監獄。

烈士英雄譜|20歲病逝,他被孫中山追贈榮銜“陸軍大将軍”

鄒容贈給友人的1902年在日本的留影。

據新華社報道,鄒容自幼受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感。甲午戰争後,他讀到《時務報》等維新報刊,成為新思想的熱心傳播者。

1902年,鄒容到日本留學,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投身于民主革命鬥争。在日本期間,鄒容寫成了7章2萬餘字的《革命軍》一書,以“革命軍中馬前卒”署名,書中對民主革命的對象、性質、任務和前途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革命軍》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專制,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統地宣傳革命,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著作。剛一問世,就被不少人稱為“今日國民之第一教科書”。

烈士英雄譜|20歲病逝,他被孫中山追贈榮銜“陸軍大将軍”

1903年3月鄒容(左)與好友費公直的合影。

1903年起,《革命軍》先後在新加坡、日本、美國以及中國香港、上海等地翻印29版,發行100萬冊以上,占清末革命書刊銷量的第一位。清政府驚惶失措,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制造了震驚中外的“蘇報案”。

烈士英雄譜|20歲病逝,他被孫中山追贈榮銜“陸軍大将軍”

1903年6月《蘇報》刊登的有關介紹《革命軍》文章的報道。

同年6月29日和30日,巡捕先後闖進《蘇報》館和愛國學社,捕去章炳麟等人。7月1日,18歲的鄒容獨自步行到監獄,自報姓名,慷慨入獄。

1904年5月21日,鄒容被判“監禁二年,罰作苦工,限滿釋放,驅逐出境”。由于獄中非人的生活,1905年4月3日,鄒容病逝于上海提籃橋監獄。時年20歲。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将軍”榮銜。據人民日報報道,1924年,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于右任、張繼等20餘人專程前往華泾公祭,修墓立碑。1944年,國民政府決定将原夫子池洪家院子至蒼坪街原鄒家祠堂路段改名為“鄒容路”,至今重慶市解放碑至臨江門一帶依然保留該地名。

1980年,為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鄒容墓。198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立牌鄒容墓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4月,在鄒容去世113年後,位于上海的鄒容紀念館重新布展開放。

烈士英雄譜|20歲病逝,他被孫中山追贈榮銜“陸軍大将軍”

提籃橋監獄。

“鄒容史料特别少。” 上海市徐彙區文化局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馮志浩回憶,為紀念館的重修,他牽頭各方,花費兩年多時間,各地搜尋珍貴史料,“包括鄒容的家鄉重慶、提籃橋監獄等地,最終得以呈現。”

走進紀念館,鄒容現存僅有的兩張肖像照、提籃橋監獄舊影、章太炎手書《鄒容傳》、蘇報案的會議記錄、《字林西報》有關蘇報案的庭審記錄、祭掃鄒容墓的史料照片……在曆史的沉澱中,鄒容的一生,有着耀眼的光芒。

紀念館裡,陳列着鄒容所著的各個版本的《革命軍》。薄薄一本小冊子,雖隻有兩萬多字,卻是第一部系統闡述革命理論的著作,被譽為中國近代的《人權宣言》。“中華共和國為自由獨立之國”“凡為國人,男女一律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字裡行間,依稀能看到當年那名奮勇青年的身影。

“風雨巴山遺恨遠,至今人念大将軍”。百餘年來,人們從未忘記過鄒容。“魯迅也很推崇《革命軍》,很多學者認為,魯迅棄醫從文,與之有一定關聯。”馮志浩介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