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宮攻略:一個打雜的奴婢,是如何受寵成為皇後的

文德郭皇後,名不詳,字女王,安平郡廣宗縣(今河北廣宗)人,東漢南郡太守郭永之次女,魏文帝曹丕的皇後。郭氏少年秀慧,父親郭永奇之曰:“此乃我女中王也。”遂以女王為字。
郭氏早失父母,流離亂世。曹操為魏公時,入曹丕東宮,深受寵遇。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即王位,封郭氏為夫人(位次王後),同年曹丕受禅,郭氏進為貴嫔(位次皇後)。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郭氏冊立為皇後。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平原王曹叡繼位,尊奉郭氏為皇太後。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春,郭氏在許昌逝世,葬于洛陽首陽陵,谥曰文德皇後。
在漢末的黃巾戰亂中,郭女王的父母雙雙離世,她也在颠沛流離中,由官宦千金淪落為流浪女童,後成為銅鞮(今山西沁縣)侯家的打雜奴婢。因其貌美如仙、光彩照人,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被主人當作禮物送給時為魏公的曹操,後被遣去服侍曹丕,給曹丕當小妾。當時,曹丕已娶美女甄氏多年,但郭女王憑借其聰穎明慧和理智冷靜,很快便讓曹丕眼前一亮,并得到了曹丕的欣賞和寵愛。
郭女王非常有政治頭腦,在曹丕與諸兄弟争奪魏王世子的過程中,她屢出奇謀,“時時有所獻納”,為曹丕分析形勢,出謀劃策,并最終使曹丕出奇制勝,如願以償地成為曹操的法定接班人。在惜墨如金的陳壽筆下,一句“文帝(曹丕)定為嗣,後有謀焉”(見《三國志》),就足見郭女王非同一般的政治才智,和她對曹丕奪嗣鬥争的鼎力協助。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繼任魏王、丞相,郭女王也被晉封為“夫人”。同年十月,曹丕受禅,廢漢獻帝,代漢建魏,成為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稱帝後,在甄氏和郭女王中選擇誰當皇後,成為一個棘手難題。甄氏是曹丕原配,為人恬靜,孝順長輩,且為曹丕生下長子、長女,順理成章應該成為皇後。可事實上,曹丕僅封甄氏為“夫人”,卻将郭女王提升為“貴嫔”。貴嫔是曹丕新設立的等級,地位僅次于皇後,郭女王後來居上。
遲遲不立皇後,說明曹丕已經對甄氏移情别戀,甚至産生了些許厭倦。曹丕是男人,是丈夫,但他更是皇帝。在曹丕看來,甄氏僅僅是貌美而已,而容貌不讓甄氏,又極具政治謀略的郭女王,更了解曹丕的心思。相比于甄氏,曹丕對郭女王這位能夠旺夫的美女更欣慰,更依賴,她才是曹丕所需要的志同道合之人,也是今後輔助他處理國家大事的政治伴侶。随着時間的推移,甄氏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日下,而郭女王卻越來越受寵。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曹丕一紙诏書将甄氏賜死,很顯然是在為郭女王登位掃清道路。
甄氏之死,普遍認為是郭女王吹的枕邊風,其實不然。事實上,甄氏是自己找死。甄氏比曹丕大五歲,盡管“顔色非凡”,卻經不住歲月的消磨,時間越長,甄氏的美貌威力就越打折扣。為了固寵,為了抓住曹丕的心,甄氏竟然多次大方地勸曹丕“廣求淑媛,以豐繼嗣”,建議曹丕多娶妻妾,這顯然超出了一個女人應有的情感範疇,明擺着是在作秀。曹丕即位後,身邊果然美女如雲,甄氏漸漸失寵,不禁“失意,有怨言”(見《三國志》),甚至作詩《塘上行》抱怨曹丕。甄氏口出怨言,激怒了曹丕,也招來了殺身之禍。
曆代文人愛美人,喜歡把紅顔殒命的罪責歸于後宮争寵。《三國演義》中說,郭女王跟張韬合謀,制造所謂的“巫蠱”事件,檢舉甄氏以此想謀害曹丕,這實屬無中生有。陳壽也認為,“甄後之死,由後(郭女王)之寵也”,這話雖有幾分道理,但有失偏頗。曹丕是個泛愛者,當時并非專寵郭女王,而是“郭後、李、陰貴人并愛幸”(見《三國志》)。甄氏在《塘上行》一詩中也稱“衆口爍黃金,使君生别離”,可見,讒害她的是後宮的衆妃嫔,而不是郭女王一人。甄氏死後,郭女王是摘得後冠的最大受益者,嫌疑最大,是以,被編排成陷害甄氏的首犯,曆代文人也把矛頭便指向了她。
郭女王登上後位,并非一帆風順。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曹丕提出立郭女王為皇後,結果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他們認為,曆代君王立皇後特别慎重,“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擇其令淑以統六宮”,郭女王并非出自名門,而且做過奴婢,不配做嫡妻,更不配做皇後。聞訊後,郭女王以退為進,上表自貶,稱自己确實沒資格當皇後。郭女王的表态,更加堅定了曹丕的初衷,于是執意立其為皇後,并将甄氏之子曹叡交予其撫養,同時“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鳏寡笃癃及貧不能自存者賜谷”(見《三國志》),以讓天下人對郭女王感恩戴德。
除了智謀超群,郭女王的賢明也很值得稱頌。作為一國之母,郭女王處處留心,事事謹慎,以漢明帝馬皇後為榜樣,極力遏制家族勢力,尤其是對娘家人的管束特别嚴厲。姻親劉斐想和别國女人定婚,以此攀龍附鳳,郭後給予警告和批評;從兄郭表想截斷漕運的河流捕魚,損公肥私,被郭女王一口拒絕;外甥孟武仗着姨母的勢力,想娶個小老婆,也被她嚴厲制止。此外,郭女王還專門下敕書給親戚,警示他們要潔身自好,切勿驕奢淫逸,否則必受重責。可以說,終魏一朝,郭女王的親戚沒有一個敢仗勢欺人,耀武揚威,為非作歹。
對待親戚如此,對待後宮諸嫔妃亦然。郭女王曾為奴婢,曾為人妾,曾為嫔妃,深知居于人下的種種痛苦和難處,因而對後宮妃嫔、婢女十分寬容。當時,後宮柴貴人有寵,郭女王毫不忌妒,隻是對其施以教、勸、獎、導;其她妃嫔偶有過失,郭女王總是設法為其之開脫。曹丕稱帝後,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動辄發怒,嫔妃一不留神就會受罰,甚至小命不保。每當曹丕發怒時,郭女王往往将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代人頓首請罪,是以受到了衆人的尊敬和感激。在郭女王的主持下,曹丕的後宮秩序十分和諧,“六宮無怨”(見《三國志》)。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曹叡即位,尊養母郭女王為皇太後。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春,郭太後駕薨許昌,享年五十二歲。有人認為,郭女王是被曹叡逼死的,是為生母報仇,其實不然。如果曹叡真想報複,一當皇帝就可對郭女王下手,怎麼還會對其孝順有加,還會早晚問候起居,還會容忍她再活九年?史料中,隻有《魏略》和《漢晉春秋》提到郭女王的死與曹叡有關,後來趙翼在《三國會要》中辯此非實,“蓋明帝雖恨郭,猶以先帝所立,崇以虛名,徒居許昌,未逼殺也。”郭女王死後,曹叡叩心擗踴,号啕仰訴,為其加“文德”美谥,葬于首陽陵(即曹丕之陵)西。如此安排,再次反映了曹叡對郭女王的敬重和肯定。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