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不可說丨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作者:動靜新聞
詩不可說丨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郁達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裡有這樣一句話,“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話語間,郁達夫的遙想雖然深沉,但其實并沒有哪位古人說過“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與這個說法最接近的是“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出自明代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梧桐)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故雲:‘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而王象晉的這個說法也是有來曆的——宋末吳自牧《夢粱錄》卷四有雲:“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樹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這樣的記載,我們看來,是把梧桐神異化的——神異到梧桐樹的第一片落葉正好卡在立秋的時辰節點上飛落下來,儀式感爆棚——也即,古人認為,梧桐知秋,桐葉知秋,梧桐報秋,梧桐是秋天的形象代言。是以,難怪北宋司馬光《梧桐》詩有曰:“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而南宋陸遊在《夏夜》詩裡感慨,“梧桐獨知秋,一葉堕井闌。”

詩不可說丨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圖源:中國教育報微信公衆号

當然,古詩文裡把梧桐和秋天緊密聯系起來絕非自司馬光、陸遊等起始,而是從先秦時期就有了,最早見于楚辭。宋玉《九辯》有雲:“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九辯》是宋玉開創“悲秋”主題的名作,這裡所選後兩句的意思是,白露在秋草上降下,梧桐、楸樹的枝葉呈現出衰殘凋謝的樣子。

由是,自宋玉《九辯》起,後世文人也多有用“梧楸”并稱來歌詠秋色的詩文。如南朝梁代鮑泉《秋日》詩有曰:“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黃。”唐代劉禹錫《秋聲賦》有雲:“至若松竹含韻,梧楸早脫;驚绮疏之曉吹,堕碧砌之涼月。”

但還是集中寫秋桐的詩詞又多又好。

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曰:“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詞裡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俊語清新,情景交融。如畫剪影,寫梧桐樹寂寞地立在庭院中,幽深的庭院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中,入畫,情深。

詩不可說丨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唐代李白《将遊衡嶽過漢陽雙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談皓》有曰:“憶我初來時,蒲萄開景風。今茲大火落,秋葉黃梧桐。”關于這裡的“大火”,不能僅從字面上想當然去了解。“大火”是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心宿星向天幕的西方下落,則标志着時序邁入秋季,其實這也就是《詩經·豳風·七月》之“七月流火”之意——是以,“七月流火”不是說天熱得似火哦。而關于“秋葉黃梧桐”一句,其實是自帶兩種美麗色彩的——黃色的梧桐葉子與青綠色的梧桐樹樹幹、樹枝互相映襯——古詩文中的“梧桐”,所指一般都是梧桐科的梧桐,即“青桐”,不是大戟科的油桐,不是玄參科的泡桐,不是懸鈴木科的法桐。

讓我們的關注點再回到詩仙李白,他還有另一首名詩也寫到了梧桐與秋天。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詩雲:

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其中,“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兩句深切感人,寫秋風裡,暮色中,炊煙袅袅,橘柚深碧,梧桐微黃,真可謂滿懷是凄清,舉目皆寒蒼。

詩不可說丨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謝朓樓 圖源:百度百科

元代鄭允端《梧桐》詩曰:

梧桐葉上秋先到,索索蕭蕭向樹鳴。

為報西風莫吹卻,夜深留取聽秋聲。

詩裡的清雅“秋聲”也真難為鄭允端想來,而細細琢磨,桐葉秋風冷凄凄,蕭蕭索索苦寂寂。從詩藝發展而言,這樣的文人雅思卻正來自李商隐的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見其《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第四十回裡,黛玉說是“留得殘荷聽雨聲”。枯荷(殘荷)聽雨,桐葉聽風,秋聲凄清愁無眠啊!

但從細微處考察,李商隐能寫出“枯荷聽雨”的孤寂淡泊,又或許是化用了前賢“梧桐聽雨”的美妙詩境。

孟浩然名句有雲:“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白居易《宿桐廬館,同崔存度醉後作》詩雲:

江海漂漂共旅遊,一尊相勸散窮愁。

夜深醒後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

“同是天涯淪落人”,“借酒澆愁愁更愁”,白居易這首詩裡抒發的正是“羁旅窮愁”。這裡的“滴”字精妙無雙,仿佛秋雨澆愁,點點滴滴都在心頭。

詩不可說丨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圖源:靈秀花溪

唐人詩詞寫秋雨梧桐,愛用“雨滴梧桐”的意象。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二)》詩曰:“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自滴階前大梧葉,幹君何事動哀吟?”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詞雲: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鬓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這樣的“梧桐秋雨+離愁别緒+長夜難眠”,真的也可以稱得上“花間詞”的經典之作了。

宋詞寫梧桐秋雨,承繼唐人的抒情模式,也有更為直切的名句佳作。如周紫芝《鹧鸪天·一點殘紅欲盡時》化用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語,有“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别離”的詞句。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詞曰:“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撼庭秋·别來音信千裡》有雲:“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寫梧桐秋雨影響很大,蘇轼也運用了其經典意象。蘇轼《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詞雲: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曆曆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别來心與緒。

歐陽修也對梧桐秋雨的書寫有創新開拓,他更加細化了對于“黃昏”“小窗”“細雨”的描摹,更加強調了長夜無眠的愁緒。歐陽修《一落索·小桃風撼香紅碎》有雲:“窗在梧桐葉底。更黃昏雨細。枕前前事上心來,獨自個、怎生睡?”細細讀來,大家可能感覺這場景,這情調,這聲貌,似曾相識啊——對頭,你的似曾相識的閱讀體驗或許來自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顯然,李清照的這一書寫應該是直接借鑒了歐陽修的創造,但比之更為細膩蘊藉,委婉情深。

詩不可說丨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圖源:貴州大學

遙想古人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感受古人“梧桐黃昏細雨”的深沉,關于秋色梧桐的文化延續仿佛就在我們的血脈中,是敏銳,是清雅,是難以化解的愁緒,是綿綿無盡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