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王瑞來老師賜稿
原文載《新宋學》第九輯,2020年10月
引用時請注明出處
“詩可弄萬象”
——以詩歌為中心的周必大文學成就論

文丨王瑞來
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四川大學講座教授
摘要:
南宋前中期宰相周必大,有200卷宋代現存卷帙最大的文集傳世。不過,其文名為政名所掩,講述宋代文學史,幾乎就沒有被納入過研究者的視野。傳統的士大夫一般都具有綜合才能,創作詩文也是标示身份的方式之一。詩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學體裁之一。周必大存世的幾百首詩,不僅可以折射南宋社會,也可以讓我們走進作者内心,更可以觀察到文學造詣。然而,迄今為止,這一個為人所忽視的角落。構成文學史的原野,不僅僅是幾棵孤零零的大樹,還有成片的灌木與草叢。在宋代文學發展史上,理應有周必大的一席之地。
關鍵詞:周必大、南宋、詩歌、政治、士大夫
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溫雅文體昌博為南渡後臺閣之冠考據亦極精審巋然負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楊萬裡陸遊以外未有能及之者
引 言
《四庫提要》指出:“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溫雅,文體昌博,為南渡背景閣之冠。考據亦極精審,巋然負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楊萬裡、陸遊以外,未有能及之者。”[1]然而位極人臣的周必大,盡管在當世頗富文名,在後世又有200卷文集流傳,政名卻幾乎掩蓋了文名。著述分量跟楊萬裡、陸遊相差無幾,其中寫作的詩詞有十二卷、幾百首之多,但當世列數南宋文壇大家,皆言尤、楊、陸、範,無人言及周必大。後世的文學史叙述,大多僅僅着墨在周必大的《二老堂詩話》,全然不談其文學成就。整理周必大文集,覺得周必大不僅擁有那一時代士大夫能詩善賦的基本素養,品讀其詩,也有不減唐人的光彩。不過,南宋詩壇群星閃爍,周必大就顯得不那麼引人注目。連跟周必大比較熟悉的朱熹對當世的文壇也如是評價:“于當世之文獨取周益公,于當世之詩獨取陸放翁。蓋二公詩文氣質渾厚故也。”[2]朱熹隻是肯定了周必大的文章。陸遊也對周必大的文字成就也有評價:“時固多豪隽不群之士,然落筆立論,傾動一座,無敢撄其鋒者,惟公一人。”[3]盡管這也是一種泛泛的贊揚,但在詩人陸遊的意識中無疑是包含周必大的詩歌成就在内的。直接涉及到周必大詩歌成就的,有宋人徐誼的言論:“詩賦銘贊,清新妩麗。”[4]遺憾的是,環顧當代,關于周必大詩歌的研究寥寥無幾,[5]是以,藉整理文集,稍加梳理,略陳一得之見,以期以磚引玉。
一、“萬裡立功圖不朽”
宋代是士大夫政治的一統天下,在科舉制的推動下,士大夫、士人得到普遍的尊敬,成為效法的目标。是以,作為社會精神貴族群體的四民之首,宋代知識人也擁有昂揚的自信。而周必大作為士大夫的一員,這種自信所帶來的積極入世精神,也在詩中有所展現。《徐元敏察院诩頃和子中兄長篇語頗相屬今承出使交廣次韻送行兼簡經略劉文潛》寫道:“三年執法念少休,萬裡立功圖不朽。”[6]《奉常林黃中博士以黃柑食陸務觀司直陸賦長句林邀予次韻》以柑橘為喻,表達了入世意識:“不使供王羞,何異棄道側。”[7]
宋代士大夫具有着強烈的功名心,範仲淹就曾豪邁地宣稱:“功名早晚就,裴度亦書生。”[8]立德、立功、立名古人所說的“三不朽”,成為宋代士大夫明确追求。卷七《龍圖閣直學士吳明可芾挽詞二首》之一寫道:“清風并亮節,付與汗青書。”[9]
文章為時而用,不做出世之想,《陳平叔相從四年文行粹然臨分惠詩有立身行道之問敢用陽司業勉學者之意次韻為贈》把司馬相如作為了反面形象:“此外文章真小技,未應傾慕蜀相如。”[10]不想出世的原因,是自命為帝王之師。《次韻張安國二首》之二就這樣說:“人言骥雖老,萬馬未易逐。方為帝者師,敢請罷辟谷?”[11]
唐代圖寫功臣的淩煙閣,也成為宋代士大夫立名的向往。《樂順之司理用楊韻贊予去歲江行遊山之樂再次韻》寫道:“丘壑遂将從栗裡,功名何敢夢淩煙?”[12]卷二《王季海正言父宣義師德挽詞》寫道:“三世儒科獨隐淪,功名豈必在吾身?”[13]都是用反問表達的肯定,其實是“夢淩煙”,希望“功名在吾身”。
南宋再造宋朝,中興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周必大文集開卷第一首《送陸先生聖修府赴春闱》就以積極入世的姿态呼應了時代旋律:“好把嘉謀獻丹扆,中興天子急升平。”在呼應時代旋律的同時,還不忘強調北宋以來的士大夫政治傳統,《永新賀升卿攜中原六圖相過其論古名将出師道路形勢可指諸掌為賦此詩》就明确說:“取虢不應須假道,勝齊終恐用真儒。”[14]借古諷今,自信地宣示,中興還要依靠士大夫。
積極入世的士大夫大多有着憂國憂民的情懷。北宋的範仲淹“先憂後樂”的精神也影響了後世的士大夫。周必大在《緻政楊圖南扶佥判惠園亭石刻來索惡語寄題四首》之二寫下的“主人久享園中樂,晚歲宜先天下憂”就是明證。[15]周必大還在詩中表達了不要竭澤而漁的愛民意識。《太和宰趙嘉言汝谟造大舟付諸渡又停鄉村酒坊代輸其課繪二圖各題小詩》寫道:“攤酒催錢吏打門,那堪嫁娶畫朱陳。稍捐官府秋毫利,散作鄉村浩蕩春。”[16]
周必大的筆下,還描述了在善法保障下官民閑适的生活。《送别邢懷正直閣赴江西提舉二首》之一寫道:“朝家法備農商信,台府官閑案牍稀。”[17]卷一《送趙富文彥博倅洪州三首》之三寫道:“公庭吏散文書靜,許我他時解榻無?”[18]卷四三《太和丞㕔葺三亭一曰真清謂松竹一曰特秀謂江山一曰成蹊謂桃李又有讀書台龍首池寄題三疊》之三寫道:“官已忘機民正樂,子今知我我知魚。”[19]上述這些詩,與其說是現實的描述,倒不如說是一種理想的期待。
二、“吟遍世間閑草木,何如江月詠沂歸?”
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精神構成,既有儒學入世的一面,還有老莊思想出世的一面。二者适成調節,是以傳統士大夫因精神崩潰而自殺者絕少。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對于士大夫來說,形成消極出世的因素,還有來自仕途的挫折。這就是周必大在《過邬子湖》的借景抒發:“從來仕路風波惡,卻是江神不世情。”[20]周必大在入仕之初和緻仕之後,都遭受過沉重的政治挫折,是以政界的險惡讓像周必大這樣的入世士大夫又把名利看得很輕,通達世事。《送子開弟還江西二十韻》寫道:“言遊冠蓋塲,聚散靡自由。”[21]《送司農少卿杜起莘華出守遂甯》認為人生歸宿并非仕途:“人生有聚散,安所非遊宦。”[22]是以,對于遊宦升遷也不措意,如卷二《送馮圓仲吏部出守邛州》所寫:“寸心懸日月,不為去來移。”[23]
周必大的很多詩篇都折射了他的人生态度。《次韻溧水令李彥平清賞圖》寫道:“紛紛名利場,風俗日益蠱。”[24]《中奉大夫直徽猷閣緻仕邵及之挽詞二首》之二寫道:“不殖千金産,惟求十畝園。”[25]《朝中措勸酒》詞雲:“已謝浮名浮利,也知來日應長生。”[26]
參透世情之後的周必大并沒有冷透心,而是以樂觀的态度面對人生。《李子權時中屢求所居江月亭浴沂齋詩老病未能作坐上示及花妃詩甚工即席次韻一首所謂一彩兩賽也》寫道:“吟遍世間閑草木,何如江月詠沂歸?”[27]《又次邦衡族侄長彥司戶韻》寫道:“及時行樂君休厭,召驿相将項背望。”[28]《戊午仲春同甲小集次舊韻》寫道:“尊常有酒何妨醉,事每無心即是仙。”[29]《嘉泰癸亥元日口占寄呈永和乘成兄》寫道:“莫思樂事年年減,且喜春花日日開。”[30]
除了儒道的互動影響,周必大通達世事,還要來自佛教的影響。卷二《次韻鄒德章橒監簿官舍芙蓉芭蕉》寫道:“眼看紅綠意先眩,玩物固應為物迷。豈知弱質甚蒲柳,成毀須臾翻覆手。春風秋露略紛敷,皓雪青霜已摧朽。主人學道窮三餘,俯視官舍真蘧廬。從渠草木榮與枯,隻有此心常自如。水邊比色甯見素,隍中覆鹿初何據。似耶非耶誰與論,彼夢我夢随所住。大篇字字皆披沙,清晨走送驚鄰家。鈍根也複發深省,世間何物非空花。”[31]味此詩,頗有禅意。
三、“酒杯容我醉,詩句味君醇”
飲酒高會不僅是宋代士大夫的交往方式,也是生活日常,周必大的詩中有很多描寫。《頃創棋色之論邦衡深然之明日府中花會戲成二絕》之一寫道:“局勢方迷棋有色,歌聲不發酒無歡。”[32]飲酒高會,多有歌姬伴舞佐興。同卷《胡邦衡生日以詩送北苑八銙日注二瓶》寫道:“賀客稱觞滿冠霞,懸知酒渴正思茶。”酒渴思茶,這是經常飲酒之人才會有的體會。卷一《次韻沈世德作式撫幹川詠軒之又次韻二首》之一寫道:“酒杯容我醉,詩句味君醇。”[33]詩醇酒醇,互動品味,何者讓人陶醉,已不必區分。同卷與同一人的《又次韻醵飲》:“飲興江海窄,逸氣雲天薄。”暢飲如鲸,滔滔如江海,氣勢幹雲,是何等的豪放。同卷《次韻趙公直賞心亭醵會古風》詩中還有這樣的詩句:“一醉傥可期,與君時倒載。”如果能夠醉倒更好,可以讓時光逆轉。
與分别多年的老友喝酒是這樣的情形:“别離雙鬓異,邂逅一尊同。”[34]祝壽離不開酒,周必大這樣寫祝壽飲酒:“載酒過門欲壽公,酒杯有限壽無窮。”[35]周必大形容喝酒的樣子:“腳踏軟紅塵,手把大白浮。”[36]周必大還寫到了與皇帝的喝酒:“玉觞未飲心先醉,寶墨遙瞻眼倍明。”[37]未飲心先醉,可以說是出于激動。無論失言與否,總之酒後話多。《中奉大夫直徽猷閣緻仕邵及之挽詞二首》之二寫道:“曾是尊前客,常思醉後言。”[38]
周必大喜歡酒,幾乎無日不飲。《仆營小圃方兩月而張坦夫履示腴莊圖有起予之意輙成鄙句》寫道:“無問四時留客醉,何曾一日不花開。”[39]《朝中措·勸酒》詞中也寫道:“從此四時八節,弟兄常醉金觥。”[40]不過,周必大與人飲酒還是比較文明的:“飲随人量陳三雅,興入詩懷詠四娘。”[41]
周必大的筆下,還出現過普通群眾的飲酒場面:“賣魚得錢沽美酒,翁媪兒孫交勸酬。”[42],翁媪兒孫勸酒,其樂融融。周必大甚至連勸慰病人的詩句中都出現了酒。《陸務觀病彌旬仆不知也佳篇謝鄰裡次韻自解》寫道:“擲杯蛇自去,靜耳蟻為諒。”[43]大概詩人陸遊對自己的生病過于敏感,是以周必大用到了“杯弓蛇影”的典故。
“李白鬥酒詩百篇”,周必大的許多詩大概也是在這種狀态下作成的。《胡氏逢慶堂詩用乘成兄韻》:“樂與鄉人傳盛事,老來醉筆任橫縱。”[44]步入老年的周必大在晚年生病後已經不勝酒力,是以他這樣寫道:“老便佳節靜,病幸綠樽空。”[45]《病中次務觀通判韻》寫道:“老眼亂蟬翼,樂事歎何有。經年不銜杯,更暇問濡首。”[46]雖不能飲,還是用想象中的豪飲來安慰自己:“老去猶思飲吸川,靜中還喜日為年。”[47]
四、“情多語反默,喜極涕翻流”
與飲酒有關,周必大還有不少表達親情友情的詩篇。寫與友人離别的情緒,有這樣的詩句:“珍重臨分白玉卮,醉中那暇說相思。天寒道遠酒醒處,始是憶君腸斷時。”[48]歡聚暢飲乃至醉酒之中都還顧不上傷感,天寒催酒醒,此刻便湧上了斷腸般的離恨别情。類似的表達還有《送劉公度縣丞赴江陵》:“送春慵斵句,惜别怕傳觞。”[49]可謂是送别必有酒,飲酒更傷情。宴罷人散,更傷離别。《送聞人茂德滋删定歸嘉禾》寫道:“别酒易闌情不盡,會憑清夢聽清談。”[50]
懷念去世的弟弟,自斟自飲:“自酹黃花酒,心酸苦淚零。常時愛鳴雁,從此不堪聽。”[51]魚雁傳書的故事,讓大雁也帶上了象征意義。是以平素愛聽的雁鳴從此也不堪入耳。即使無酒,離别亦易傷情。卷一《抵蘇台寄季懷》寫道:“吳雲目斷君思我,楚樹天遙我憶君。”[52]對仗工整,情真意切。《送沈世德撫幹還朝》“池有遊鱗雲有雁,尺書能寄故人不”也是用的魚雁傳書的意象。[53]
《湯孺人挽詞》寫道:“西風看花淚,寂寞小窗紗。”[54]蕭瑟秋風,見花落淚,人去樓空,連舊主人房間的窗紗都仿佛感到了寂寞。“情多語反默,喜極涕翻流”[55] 這兩句描述的場景,是幾乎人人都有過的經曆,但還沒人表達得如此貼切。把能夠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情緒或場景逼真地描摹出來,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與親情有關,周必大的悼亡詩寫的也很動人。比如《宣州蔡子平尚書淑人居氏挽詞二首》之一的“寂寞閨門政,凄涼兒女情”,[56]同詩之二的“隻道身長健,那知生有涯”。還有同卷《兵部宋尚書延祖挽詞二首》之一的“桑榆初未逼,何乃露先晞”, 同詩之二的“梅花佳句在,無複鉄心腸”。《淮東兵馬鈴轄趙公颙挽詞》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景入詩:“翩翩雙旐餘杭路,細雨西風總斷魂。”[57]
各種詩篇都不乏自然景色的描寫,然而寫景入情,物我交融,才是一種高層次的境界。周必大就認同這種境界。他在《寄題新居羅長卿觀瀾閣蘭堂二首》之二寫道:“乃知草木本無取,必假人物始可珍。”[58]這也是周必大的追求。《次韻廷秀待制寄題李紀風月無邊樓》寫道:“豈知風月不論錢,誰主誰賓眼為界。”[59]誰主誰賓,物我難分。
五、“吟到雲山合暮煙”
寫景一定也要有情,周必大在《寄題新居羅長卿觀瀾閣蘭堂二首》之一就這樣主張:“觀水必觀瀾,寓言見真情。”[60]《陸務觀編修以石芥送劉韶美禮部劉飲以勁酒二公皆舊鄰也因其有詩次韻二首》之一描寫冬季:“屋角風号天欲雪,胸中浩浩正春生。”[61]上句是景,下句是情。《漁父四時歌》寫芳草:“芳草從教天樣遠,都無閑恨可凄迷。”[62]同一首詩寫到夏季:“覺來一觞仍起舞,未信人間有炎暑。”《草具屈邦衡侍郎蒙賦即事新詩次韻皆叙坐上語他時共發一笑也》也把人的感情與自然揉在了一起:“情先春色動,節後歲寒凋。”[63]《次韻楊文發承議》寫道:“坐觀林谷升初日,吟到雲山合暮煙。”[64]這種景色的描寫中,讀者可以真切地感到人的存在。這兩句詩跟周必大的同鄉後輩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描寫的“山靜日長”有着異曲同工的相似。[65]
即使是純粹寫景,我們可以感受到詩句背後的寓意,比如《重九竹園見梨花懷子中兄》寫道:“春花着雨即塵埃,何似深秋耐久開。”[66]還有些詩,我們讀了,則會對詩中貼切的表達會心接受,比如《舟行憶永和兄弟》寫道:“天寒有日雲猶凍,江闊無風浪自生。”[67]無風浪自生正是緣于江面寬闊。有的詩寫景,其實是寫詩人的心境,《留題文氏雙秀亭三首》之三:“澄碧修眉固自奇,隻愁門外苦喧卑。要知心迹雙清處,須待人稀月上時。”[68]陰晴雨雪往往會影響到人的心境,但周必大則有着樂觀的認識:“陰晴及寒暑,每到皆勝日。”[69]詩如其人,達觀,正是周必大。
六、“讀書清淨業”
宋詩與唐詩的不同之處,以議論入詩是其一,周必大的一些論學詩也有這樣的特征。《送光祿寺丞李德遠得請奉祠》具體描寫的是日以繼夜的切磋問學:“扣門問道日不足,篝燈夜照論心曲。”[70]卷《正月三日胡季亨及伯信仲威叔賢昆仲歐陽宅之李達可同自永和來雨中小集疊岫閣用金鼎玉舟勸酒下視梅林戲舉說命五說戲祝六君蒙次前韻賦佳篇各征舊事各以一篇為謝》也寫的是徹夜論學:“談鋒不怕通宵直,燕席甯辭逐日開。”[71]
《次折仲古樞密韻寄題萊陽曹欽臣彥若藏書室》的“讀書清淨業,病亦與心違”,[72]《魯季欽少卿安序堂次朱希真韻》的“至今編簡香,不謂室有蘭”,[73]則都投射出對學問的喜愛。跟學問有關,我們來看周必大如何用形容一個人的肥胖,《次韻楊文發承議》是這樣寫的:“才思春江下濑船,腹藏經史更便便。”[74]滿腹經綸的形容,想必說胖也不惱。
與日常活動有關,周必大的詩中還有不少藏書與校書的描述。《凍頭王氏藝芳堂》寫道:“一聞簡編香,如入芝蘭室。況将百尺樓,高貯三萬帙。”[75]同卷《次韻孫從之侍郎寄題新喻周氏用德堂》寫道:“安得同為堂上客,共繙三萬軸牙簽。”
藏書往往與校書有關。周必大在晚年刊刻有北宋大型類書《文苑英華》和歐陽修文集,還用泥活字刊印過自己的文集,刻書、校書成就斐然,詩中對他所從事的校勘也有描述。《寄題新居羅長卿觀瀾閣蘭堂二首》之二寫道:“堂奧藏書三萬軸,盡校魚魯分根銀。”[76]“魚魯”和“根銀”字形相近,抄錄刊刻常發生訛誤,于是這兩個詞就成為校勘學上形近而誤的代名詞。在《恩許奉祠子中兄重寄臣字韻詩再次韻》中,周必大又用了“根銀”這個詞:“此去讀書真事業,向來正字誤根銀。”[77]《送沈世德撫幹還朝》還直接提及了校勘:“槐庭衮繡行虞侍,芸閣鉛黃待校雠。”[78]過去校勘一人為校,二人為雠,故曰校雠。而校書所用類似塗改液的就是鉛黃。
七、“詩可弄萬象”
詩中談詩,大概是古今寫詩之人的習慣和自然流出的筆觸。周必大不僅有《二老堂詩話》講述詩壇掌故,在他的詩中也有随處可見的以詩論詩以及詩篇交流,值得摘出,以引起重視。
如果說《送洪景盧舍人北使》“由來筆下三千牍,可勝軍中十萬夫“是講文字的力量,[79]那麼《兵部王仲行尚書惠詩叙近日直舍隔壁論詩說棋之戲次韻為謝尚書近錄舊詩一篇為贈故并及之》就把詩的作用說到可以表現世間萬物的高度:“詩可弄萬象,棋能消百憂。”[80]
《次韻王仲谟仲甯唱酬二首》之二流露出周必大對好詩的喜愛程度:“别日無多似隔年,每逢佳句辄欣然。”[81]《次韻章茂獻謝茶》以新茶形容剛讀到的好詩:“新詩有味知何似,雙井春來試白芽。”[82]《蕪湖宰沈約之端節惠詩編次韻為謝》講修辭煉句:“自古詩人貴磨琢,試看《淇澳》詠文章。”[83]《送喻宮教良能出倅會稽》講行曆之于寫詩的重要:“千山遍踏詩才富,萬壑臨觀史筆遒。”[84]《同年楊謹仲示芗林諸帖皆以老杜相期惟童敏德謂不合學東坡殆非知詩者輙用此意成惡語一篇為誕辰壽祝頌之意見于末章》則講也要有師承:“常恐斯文無砥柱,獨推佳句有師承。”[85]
詩與畫關系密切,周必大也在詩中讨論了詩畫。《和七兄秋浦韻》寫道:“句好那容畫,才高卻道鹽。”[86]就是說,有些美妙的詩句是無法用形象的畫面來表達的。《題聳寒圖二絕》寫道:“今見畫圖寒乞甚,心聲心畫果難形。”[87]心聲心畫的确難以形諸筆端。《題劉讷畫趙韓王韓魏公文潞公司馬溫公歐陽文忠公王荊公蘇文忠公黃太史像》寫道:“勳業文章各緻身,精神未易寫丹青。”[88]形似易,神似難,人物的精神真髓畫筆難描,恐怕還是需要語言描述。
除了詩畫論,周必大的有些詩還反映了一些文學史上的現象以及對這些現象的認識。比如對北宋的西昆酬唱,在寫給西昆酬唱派主帥錢惟演的子孫時,屢屢提及。這是《錢文季舉狀元去春用楊吉州子直韻賦玉蕊詩老誖久稽奉酬今承秩滿還朝就以為餞》中的“花來北固無新唱,詩到西昆有故家”,[89]以及卷四《鹿鳴宴坐上次錢守韻》的“太平故事西昆體,指日皇都萬口傳”。[90]後一句可以說是對西昆體的正面肯定性評價。
詩中談詩,周必大不僅回顧曆史,還講述了當世詩社的交流。《胡季懷有詩約群從為秋泉之集辄以山果助筵戲作二疊》寫道:“近詩通譜江西社,新醸才先天下秋。”[91]由江西詩社所形成的江西詩派在南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影響,出現在周必大的筆下,從時期上說時代應當是比較早的。還有一首《劉仙才仲俊示其父醉庵詩集索鄙句》這樣寫道:“蹇步媻珊到竹溪,病眸眩瞀刮金箆。清風滿座無塵事,遺墨盈編有舊題。久羨山人居水北,今知詩社續江西。醉吟跌宕誰能寫,仿佛琳琅識介圭。”[92]這裡周必大寫到江西詩社的傳承也值得注意。周必大跟江西詩社的關系,以及周必大論江西詩社作為重要的文學史史料似乎尚未得到充分的注目。可以肯定的是,周必大積極晚年積極參與了江西詩社的活動。這從當時人這樣的評價中可以窺見:“公之清心寡欲若杜正獻,博記精識若蘇子容,至于幅巾杖履,保社鷗盟,則合置之洛陽之耆英。”[93]
周必大還在詩中言及作品通過商業媒介的傳播,《仲嘉緻政敷學尚書汪兄寵和鄙句且寄适軒記詩銘等皆白樂天語也敬以來意盡用樂天事次韻》寫道:“近岸連樯多賈客,定擕新句海東傳。”[94]聯想到南宋初年建陽刊刻的《皇朝事實類苑》在刊行後四五年間便流傳到日本的事實,我有理由推測這裡的“海東”或許就是指日本。[95]當時書籍的傳播,發達的商品經濟起到重要推手作用,連樯的賈客便是傳播人。從這樣内容看,周必大的詩也有詩史的意義。
結 語
朱熹隻看重周必大之文的言論,對後世認識周必大的文學成就會産生一些誤導,讓人們認為周必大的詩不如文。其實周必大對詩也很有造詣,他對詩歌創作的見解,除了比較集中見于《二老堂詩話》之外,在他的文集中也散見有一些論述。周必大在《檆溪居士文集序》中就這樣寫道:“登文章之箓固難矣,詩于其中抑又難哉。”在周必大看來,在各種文學體裁之中,詩具有很神聖的地位。在這篇序中,他接着引述了劉禹錫和司空圖的說法來佐證自己的這種認識:“劉夢得曰,心之精微,發而為文,文之神妙,詠而為詩。司空表聖亦雲,文之難,而詩尤難。”[96]與文相比較,把詩看得很神聖很崇高,這表明了周必大對詩這種文學樣式的重視程度。
宋人孫奕有一段與周必大論詩的對話:
餘紹熙(瑞來按,當為慶元之誤。)丁巳三月既望,侍宴春華樓,時聞大丞相益國 周公議論灑灑,終日不倦。至論詩,則謂:“須要有警策就題着句,不可泛泛。”因拱而請曰:“如相公‘一丁昌火運,三合瑞皇家’謂光堯生于丁亥,壽皇丁未,壽康丁卯,其幹既為一丁,其支又為三合;‘學士策詢學士策’,公自注雲‘館職亦合呼學士’,‘秘書官試秘書官’,時公以秘書少監直翰苑,發策試王仲衡,而寄程同年閣老詩也,‘前後顧瞻羞倚玉,支幹引從偶連珠’此三老圖詩也。公自注雲‘乘成兄生于乙巳,而予丙午,誠齋丁未’,無一字虛語,其盡之矣。”公笑曰:“是也。如挽詩亦難作。”複請曰:“願聞之。”公曰:“高宗皇帝丁亥生,與藝祖齊年,一則為開基之主,一則為中興之君,天之生此二帝,功德兼隆,豈偶然哉?高宗慶八十聖壽後,未幾上仙去,唯慈甯太後亦然。故作挽高宗詩曰‘生年同藝祖,慶壽比慈甯。人憶庚庚兆,天傾九九齡’,正謂是也。若徽廟挽詞,尤難命意,亦難措辭。獨是湯丞相 進之 思退一聯雲‘虞姬從梧野,啟母祔箕山’,最紀其實。蓋用舜事以狀徽宗巡狩不返意,及梓宮歸葬會稽,又用禹事以形容之,皆婉而有直體。此真得詩人三昧。”[97]
這段不短的對話,不僅援引了周必大的詩作,更轉述了周必大對詩的見解,比如“須要有警策就題着句”以及“婉而有直體”等。由于引用有周必大的詩和周必大評論之詩,則可以更為直覺地觀察到周必大的見解。如何作詩,透過這段珍貴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周必大是有其深刻的認識的。而我們前面從各個角度考察的周必大的詩歌創作,則正可以說是其詩歌理論的踐行。
與周必大同時的葉适,曾轉述過友人王柟對唐詩的批評:“木叔不喜唐詩,謂其格卑而氣弱。近歲唐詩方盛行,聞者皆以為疑。夫争妍鬥巧,極外物之變态,唐人所長也;反求于内,不足以定其志之所止,唐人所短也。”葉适很認同王柟的見解,他說:“木叔之評其可忽諸?”[98]王柟對唐詩的批評反過來也折射出宋詩的特點。從理學到道學,注重緻知格物的流風所至,必然影響到宋人的詩歌創作。宋詩重議論的特點,并不是讓詩走向味同嚼蠟般的枯燥無味,而是讓詩人更專注于探尋内心世界,觀察日常世象,寓哲理于詩。盡管宋人多崇尚唐詩,但宋人詩歌創作的基本路徑的确是“反求于内”。這一點從周必大的詩歌創作和“須要有警策就題着句”的論述也可概見。
除了《履齋示兒編》的記載,比較集中的反映周必大的文學見解的,還有衆所周知的《二老堂詩話》。而卷帙頗钜的《周必大文集》所收錄的周必大一生創作的幾百首詩,就是他對詩歌理論認識的實踐。徜徉在這座寶山,我們可以把周必大的詩作作為考察其文學成就的首要對象。于是,有感于心,共鳴于時,結合時代背景,從周必大的詩讀出了入世、出世、飲酒、友情、寫景、讀書、論詩等幾方面的内容。略加簡單梳理,縷述如上。
生活于南宋前中期的周必大,以其地位與文名對當時及其後的文學活動必然會産生很大的影響。朱熹所雲“于當世之文獨取周益公”,應當不僅是朱熹個人的見解,而是代表了當時的普遍認同。一個作家或長于文,或長于詩,其間盡管會有一定的溫度差,但畢竟是同一人之作,産生之影響亦定非止于一端。以此觀周必大之詩,也可推知對其當世和後世的朝野文學創作會産生一定的影響,而這方面也是今後需要探讨之課題。
注 釋
[1]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2]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五《周文陸詩》。王瑞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 [宋]陸遊《渭南文集》卷一五《周益公文集序》。馬亞中,塗小馬校注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4] [宋]徐誼:《平園續稿序》,載于《周必大文集》卷首,清歐陽棨刊本。
[5] 關于既有的主題集中的周必大詩歌研究,主要有黃文平《周必大詩歌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徐珊珊《周必大翰苑詩歌與南宋詞臣文化心态》,《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谷躍東《周必大與範成大詩歌創作比較研究》,《榆林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傅紹磊、鄭興華《周必大翰苑詩歌新探》,《文教資料》,2016年第4期。
[6]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七。
[7]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8] 《範文正公集》卷第四《依韻答梁堅運判見寄》,王瑞來點校《範仲淹集》,《儒藏》精華本第20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七。
[1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11]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1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1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1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
[15]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16]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三。
[17]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18]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1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三。
[2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五。
[21]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2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2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2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25]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六。
[26] 詞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八五。
[27]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一。
[28]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五。
[2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二。
[3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三。
[31]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3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3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34]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送芮國器察院漕廣東》。
[35]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五《同年楊謹仲教授生日》。
[36]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七《兵部王仲行尚書惠詩叙近日直舍隔壁論詩說棋之戲次韻為謝尚書近錄舊詩一篇為贈故并及之》。
[37]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六《臣恭和禦制晚秋曲宴近體詩一首繕寫投進冒渎天威臣無任戰懼俟罪之至》。
[38]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六。
[3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一。
[40] 詞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八五。
[41]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三《四次韻答江西美》。
[42]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漁父四時歌》。
[4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4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二。
[45]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次韻芮漕國器憶去年上元二首》之二。
[46]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
[47]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一《三月二十八日春華樓前芍藥盛開招歐葛二兄再為齊年之集次舊韻》。
[48]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道中憶胡季懷》。
[4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八。
[5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51]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九日哭子柔弟》。
[5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5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5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55] 《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送子開弟還江西二十韻》。
[56]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六。
[57]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七。
[58]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5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一。
[6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61]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6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6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五。
[6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65] 《鶴林玉露》丙編卷四《山靜日長》載:「唐子西詩雲: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藓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篇。從容步山徑, 撫松竹,與麛犢共偃息于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間,随大小作數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畫卷縱觀之。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饷。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 變幻頃刻,恍可人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然此句妙矣,識其妙者蓋少。彼牽黃臂蒼,馳獵于聲利之場者,但見衮衮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耳,烏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則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66]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
[67]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68]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69]《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五《和至能範舍人農圃堂韻》。
[7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71]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三。
[7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
[7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7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75]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一。
[76]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77]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
[78]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7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二。
[8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七。
[81]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
[8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三。
[83]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8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六。
[85]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五。
[86]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八。
[87]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
[88]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三。
[89]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一。
[90]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
[91]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三。
[92]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二。
[93] 《周益國文忠公集》附錄卷一所載朝奉大夫戶部員外郎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财賦吳獵所撰祭文。
[94] 詩載《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四二。
[95] 參見王瑞來《宋朝事實類苑雜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1990年。
[96] 周必大序見于《周必大文集》卷五四及《檆溪居士集》卷首。
[97]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卷一〇《詩說·周益公評詩》, 北京:中華書局,侯體健、況正兵點校本,2014年。
[98] [宋]葉适《水心集》卷一二《王木叔詩序》。
▼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編輯:潘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