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深海到高山、從沙漠到雨林,地球的每一處都有植物的印記。歲月流變、氣候變遷、地質運動、生境更疊,植物曆久彌新、在不斷演化中保持着多樣化的世界。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聯合開設“花花萬物”,在這裡,我們關注植物的生存、競争、繁衍、死亡,展示自然界的奇特多姿,解讀生物的萬千氣象,探索神奇的生命秘境,緻敬這無聲無息又蓬勃多姿的世界。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是日競渡,采雜藥。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瘟病。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取夠鹆教之語。”
荊楚地區的端午節傳統活動自古以來就豐富多彩,節慶氣息濃厚。農曆五月伊始,江南片區就開始進入連綿的梅雨季節,空氣悶熱潮濕,各種病疫和毒蟲大量滋生,端午節也被賦予了防疫祛病的内涵。懸挂艾葉和菖蒲是楚地端午節時節最為廣泛的民間活動,人們将艾葉懸于堂中,用菖蒲作劍插于門外,希望起到避邪驅瘟、驅魔鎮鬼之功效。

清,徐揚繪《端陽故事圖》冊
第五開名《懸艾人》,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艾
艾(Artemisia argyi),亦作白艾、家艾、艾蒿、五月艾,為菊科蒿屬植物,全株具有濃烈的香氣。
艾的主根明顯多于側根,常有橫卧地下的根狀莖及營養枝呈現叢生狀态。其莖幹、枝條、葉片正反面均備一層細密的白色絨毛所覆寫,微風拂過其葉片反面露出呈明顯的銀白色故稱其作白艾。其自然分布極為廣泛,常見于向陽的荒坡。
人們端午懸艾于門前,以期借助它揮發的氣味,驅除邪氣,消去病毒。中國傳統醫學更是将艾草用于針灸術的“灸”,最為常見的做法是采用艾草泡水用于洗浴和熏蒸。
清,董棨繪《太平歡樂圖》冊之《采艾》
“案《歲時記》曰:‘端午以菖蒲或縷或屑食之。’《荊楚記》曰:‘五月五日采艾懸戶上。’”
在古代,當瘟疫肆虐時,一個村莊裡往往有很多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這些被瘟疫感染的人則被村民認為是“中邪”、“撞鬼”或“中毒氣”。而那些在家裡懸挂艾葉或熏艾的村民都沒有被瘟疫感染,因而他們堅信艾葉有避邪作用。“邪”,實際上是指一切能夠緻病的因素,它并非某一種實體。而“辟邪”,實際上是發揮空氣消毒達到預防瘟疫傳染的作用。東晉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在他的《肘後備急方》中就介紹了用艾葉煙熏消毒預防瘟疫傳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時“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令不相染”,而且認為用這種方法預防疫病傳染,效果“極佳”。
現代對于艾煙的研究發現,艾煙主要化學成分為萘、乙醇、丁酰胺、醋酸、環己烯、季酮酸,其餘為低級醇、酸、烯、胺類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學物質确實對于多種病菌有一定的殺滅作用,但是艾葉中的萜烯類化合物在不完全燃燒時會産生大量緻癌的多環芳烴類物質,且部分品種的艾條不完全燃燒後産生一定的焦油及砷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危害,是以目前并不推薦在家居密閉環境中貿然采用熏艾來驅除疾疫。
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艾葉精油(Wormwood Leaf oil),主要是采用水蒸氣蒸餾法從艾葉中提取的單方精油,富含α -菔烯、菔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桉葉素、蒿酮、蒿醇、2-環己烯-1-醇、樟腦、龍腦、4-松油醇、反式-石竹烯、丁子香酚等特征成分。
菖蒲
枝葉寬長的菖蒲在常現身于端午節令詞畫中,或浮于酒杯内,或插于瓶中,或與榴花、艾草、粽子搭配。端午節所使用的菖蒲葉片細長,中間有鼓起的棱,像一把寶劍,方士稱之為“水劍”,可用來驅邪避災。與端午菖蒲對應的是植物學中的菖蒲(Acorus calamus L.),也稱為水菖蒲,為天南星科菖蒲屬植物。
元,《天中佳景》軸
畫軸瓶花以蜀葵、石榴和水蠟燭三種花材插作,間懸中國結香囊,一旁盆内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下置菖蒲、櫻桃、桑葚等當令花果,為典型的端午應景插花作品。
水菖蒲的根莖橫走,稍扁,具分枝,外皮黃褐色,具有芳香的氣息。其光亮的葉片基生,呈劍狀線形,中肋在兩面均明顯隆起。花序為佛焰苞劍狀線形,3花黃綠色,漿果為紅色。花期6~9月。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省市,常生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水邊、沼澤濕地或湖泊浮島上。
菖蒲植物畫(圖檔來自網絡)
水菖蒲花部細節(圖檔來自網絡)
菖蒲種子(圖檔來自網絡)
水菖蒲,以其氣辛香濃烈而聞名。漢代最早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有載,“菖蒲,味辛,溫。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陽。”
水菖蒲塊莖染色橫截面顯微圖(圖檔來自網絡)
菖蒲幹品(圖檔來自網絡)
栀子
楊巽齋的《薝蔔花》曾言“薝蔔标名自寶坊,薰風開遍一庭霜。閑來掃地跏趺坐,受用此花無盡香。”端午街頭巷尾常見芬芳吐香的栀子或許是人們對于夏季到來最深刻的感受。
茜草科栀子屬的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有單瓣和重瓣變種白蟾(var.fortuniana(Lindl.) Hara, Enum. Sperm. Jap.),常見的觀賞用栀子花是重瓣,稱為“大花栀子”。而古代應用居多的是單瓣栀子花,花瓣六片,稱為“山栀子”。其特征是花瓣中間有一個高高的管狀花心,旁邊深展出六根花蕊,果實常可用于染色。
南宋時期宮廷、民間都以栀子花為端午插花,《武林舊事》卷第 3“端午”:“又以大金瓶數十,遍插葵、 榴、栀子花,環繞殿閣”;《西湖繁盛錄》“端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養,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類……”
栀子花與栀子果實
茉莉花
《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講到端午盛況時說:“茉莉盛開城内外,撲戴朵花者,不下數百人。”夏季的茉莉正與蜀葵、石榴花、栀子花等典型的端午花卉同處一列。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L.) Aiton)為木犀科素馨屬植物,也是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
萱草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為百合科萱草屬植物,其也常常出現在端午的傳統文化意象中。
玉簪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轼的《浣溪沙》中就有描繪端午時節玉簪盛放之時,香氣襲人的場景。在清代李汝珍小說《鏡花緣》七十七回中就有提到用玉簪作為鬥草與金盞菊相對,描繪了激烈的鬥草場面,其中出現的對格包括:“金盞草”對“玉簪花”、“慈姑花”對“妒婦草”,“風吹不響鈴兒草”對“雨打無聲鼓子花”。
玉簪(Hosta plantaginea)為百合科玉簪屬植物,其性寒,味澀、苦。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花富含黃烷醇類物質,具有多種生物作用。
清仕女畫家改琦的《鬥草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