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h1>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曆史,品質标準,知識産權

推薦閱讀書單:《中國美術史》《中國藝術與文化》《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藝術的力量》《新藝術的震撼》《文明》《藝術的故事》《文藝心理學》《藝術中的精神》《曹星原·中國美術50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第一至三部分請關注回看……

六、山水畫

山水畫,是中國美術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門類。古人畫青山綠水,既是出于對自然之美的欣賞,也用來表達某種情結、精神、理想、信念,特别是文人階層喜歡“寄情于山水”。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遊春圖》)

《遊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絹本、青綠設色,畫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六個字,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展子虔曆經東魏、北齊、北周、隋四朝,擅長畫山水,被後世稱為“唐畫之祖”。

《遊春圖》是如今可見的最早的山水畫卷,展子虔在畫中将人馬縮小,使其成為山水的點綴,而突出山水在畫面中的主導地位。畫作中大量使用的山體青色以及樹木和河岸的淡綠色,開唐代青綠山水之先河。後來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發揚了這種畫法,使得青綠山水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風格。至宋徽宗時,王希孟創作的《千裡江山圖》,使青綠山水達到巅峰。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千裡江山圖》局部)

書畫鑒定家傅熹年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關于展子虔〈遊春圖〉年代的探讨》,對建築和人物服飾進行了考證,認為《遊春圖》是北宋的複制品,不是展子虔的原作。曹星原老師也認為這件作品可疑,因為畫上有梁清标的收藏印。梁清标是明末清初一位收藏家,名列“貳臣傳”,他有個“絕活”就是拼湊名人的題跋,經過他手的另一件可疑作品就是《千裡江山圖》。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傳))

李思訓是唐朝宗親,高宗年間曾出任江都令。武則天臨朝稱制後,李思訓棄官歸隐二十餘年,直到唐中宗再次登上皇位,才再次入朝為官,出任宗正卿。唐玄宗時,他出任左羽林大将,封彭國公,後來官至右武衛大将軍。繪畫史上稱他為“大李将軍”,與兒子“小李将軍”李昭道并稱“大小李将軍”,在山水畫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直逼長安,第二年唐玄宗帶着後宮、宗親、大臣倉皇出逃,前往蜀郡避難。到達馬嵬坡時發生軍變,唐玄宗被逼賜死楊貴妃。當年8月,皇帝的隊伍才終于抵達劍門關一帶,到達蜀郡。《明皇幸蜀圖》描繪的就是這件事,即唐玄宗駕臨劍門關一帶時的情形。

整個畫面,氣象萬千,生機盎然,色彩明麗,仿佛琉璃世界,全然沒有皇帝逃亡的景象。唐玄宗被畫成了中年人的形象,實際上逃亡蜀地時的他已經年過70。李昭道大概也無法面對一位垂垂老翁在險山峻嶺間逃亡的悲戚畫面,是以他幹脆将其畫成了《春山行旅圖》(《明皇幸蜀圖》又名《春山行旅圖》)。

這就是大小李将軍确立的青綠山水——“青綠為質,金碧為紋”,被認為是山水畫的“北宗”。盛唐以後,随着以王維為祖的“南宗”水墨山水的興起,青綠山水漸漸沉寂。直到北宋畫壇興起複古潮流,畫家們才又一次撿起了幾乎被遺忘殆盡的青綠山水,創造了青綠山水的又一個巅峰,如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等。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早春圖》)

《早春圖》高158.3厘米,寬108.1厘米,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畫。”《早春圖》是郭熙晚年的作品,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鎮館之寶之一。

《早春圖》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來構圖,以高遠為主。畫中的主體為呈“S”狀盤旋的巨大山巒,山體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郭熙在《林泉高緻》中将透視細分為“高遠、深遠、平遠”。從山下仰望山巅,叫“高遠”;從山的前面往山的深處看,是“深遠”;從近山望遠山,叫“平遠”。

宋代的山水畫強調的是“可遊、可居、可觀”。當代畫家徐建融評價說:“可行、可居、可望、可遊”,令人想起蘇東坡《郭熙畫秋山平遠(潞公為跋尾。)》:“玉堂晝掩春日閑,中有郭熙畫春山。鳴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間。”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幅山水畫高206.3厘米,寬103.3厘米,屬于“巨碑式山水畫”,被稱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董其昌稱之為“宋畫第一”。

董其昌在《溪山行旅圖》中題過字,“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董其昌觀”,“中立”是範寬的字。李霖燦先生曾仔細觀察研究過這件作品,在這件作品的右下角樹葉之間看到“範寬”兩個小字,确定是範寬真迹無疑。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溪山行旅圖》範寬字樣)

範寬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畫中山石細部就是用這種筆法畫出來的,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畫譜》)般的沉郁效果。範寬還善畫雪景,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山右側有一線細細的瀑布,中間一分為二,飛流直下三千尺,氣勢如虹,讓整幅畫充滿靈動的生命力。

徐悲鴻評價:“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馬遠《山徑春行圖》)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

《山徑春行圖》是馬遠傳世名畫,縱27.4厘米 橫43.1厘米,現收藏于台北博物館。《山徑春行圖》構圖頗有特點,筆墨集中在畫的左下角,右側留了大量的空白,這是非常典型的馬遠式構圖。這幅畫右上方有兩句詩,是南宋甯宗皇帝的夫人楊皇後題的:“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

南宋山水畫有“馬一角、夏半邊”之說,馬一角指的是馬遠,夏半邊指的是夏圭。馬遠的畫隻畫一角,夏圭的畫隻畫半張紙,這是他們繪畫的特點。南宋失去半壁江山,他們的畫隻畫一半或一角,有偏安一隅之意。

早期繪畫,人和山水彼此分離,以山水來點綴人物。隋唐時期,人開始走進自然空間。北宋時期,山水畫迎來一個高峰,但人還是在山水之外。南宋時期,人開始覺醒,山水畫逐漸以“我”為主,“我”不再是山水的附庸,比如馬遠的《山徑春行圖》,人物比例很大,凝神欣賞自然,反客為主,展現了很強的主動性。

《溪山清遠圖》是夏圭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由十張紙接成,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作品一共分為三大段。

夏圭在這裡用了一種“速寫”手法,利用“斧劈皴”“刮鐵皴”等筆法,創作了這幅傳世的長卷畫。前面的《溪山清遠圖》局部圖中,有一片非常茂盛的樹林,把一座寺廟圍在其中,這種筆法被稱作“密不透風”。過了密林後(左側),夏圭用了幾筆淡墨,描繪了一片非常遼闊的空間,這叫“疏可走馬”。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溪山清遠圖》的密不透風與疏可走馬)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為師弟鄭樗[chū](無用師)所繪,被認為是文人風骨、隐逸精神的代表作,是典型的“文人畫”。該畫幾經易手,後因“焚畫殉葬”而分為兩段,前半卷叫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叫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在經曆了人生失意、官場挫折後,年過半百才開始拿起畫筆,用心鑽研繪畫,可謂是大器晚成。他在富春山隐居,創作《富春山居圖》時已經82歲高齡。黃公望道号叫“大癡道人”(官場失意後他加入了全真教),師弟鄭樗以“無用師”為号。黃公望之後影響了董其昌、清初四王等畫家。

《富春山居圖》并非一件完整的作品,分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各自流傳了幾百年,終于在2011年5月北京舉行了“點交”儀式,兩張畫卷同台展出“破鏡重圓”,成為一段佳話。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于元貞元年(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鵲華”指的是濟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

這幅畫的一眼望去,就是上面有收藏者衆多的題跋和印鑒,特别是乾隆皇帝用禦筆将“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于引首,并且加有“神品”“乾隆禦覽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多枚玺印。

這幅畫經手的名人有周密,文徴明、文彭父子,納蘭明珠、納蘭性德父子等,後又落入收藏家梁清标之手。

趙孟頫在這幅畫中打破了原先已經建立的透視規範,即宋代的平遠、高遠和深遠,将書法用筆融進繪畫手法,讓整幅畫呈現出一種拙稚、古樸的狀态,這就是趙孟頫追求的境界——“畫貴有古意”。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容膝齋圖》)

《容膝齋圖》是元末明初倪瓒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容膝齋圖》是倪瓒72歲時給朋友檗軒畫的,檗軒有個朋友叫潘仁仲,潘仁仲有個小書齋叫“容膝齋”,意思是這間書齋小得隻能勉強容下膝蓋。

倪瓒深谙佛道思想,得魏晉人風緻,作畫時注重對塵世羁絆的超脫,深刻反映中國文人的精神彼岸。《容膝齋圖》中設定空亭但不見人,倪瓒有“亭下不逢人,夕陽濾秋影”的名句,是“今世那複有人”的悲歎。

倪瓒有嚴重的潔癖,據說一天要洗很多次手,還讓人把院子裡的樹幹都洗幹淨。聽到别人嘲笑他,他說:我們要洗澡,那樹當然也需要洗澡。正是這種性格,倪瓒作畫時惜墨如金,畫面一塵不染,有一種極簡主義的風韻。

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中國美術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四)

(《婉娈草堂圖》)

1597年,松江才子陳繼儒在小崑山讀書台構築婉娈[luán]草堂,董其昌特意去拜訪,創作了《婉娈草堂圖》立軸。《婉娈草堂圖》的創作,标志着明代文人畫一個全新的風格誕生,開啟了中國繪畫史上“董其昌時代”的到來。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走出董其昌所界定的文人畫的價值觀念。

董其昌在《婉娈草堂圖》模仿了曆代多位名家大師,右上方的一座山峰,有範寬之風。往下看,他用黑色的墨畫出了山的狀态,是米芾筆下的山。山下有一個平台,平台上有一個小亭子,這就是婉娈草堂,頗似倪瓒筆下的《容膝齋》。

左邊一座山,似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山峰。往下黑乎乎的一團山峰,是在模仿王維。前面的枯樹,有倪瓒枯筆淡墨的效果。山和樹枝的細部,像是李成、郭熙的“蟹爪”。長樹的石頭很接近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

董其昌在藝術理論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南北宗論”,當然也引起不少争議。董其昌重新界定了文人畫的首要原則:創作者必須是文官。文人不去做官而專門去畫畫,那是職業畫家,不是文人畫家。

未完,請關注後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