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伯鈞将軍
前 言
對于陳伯鈞,新華社評論說:
陳伯鈞是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在長期革命戰争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貫徹執行毛主席的無産階級革命路線,忠于黨,忠于人民,英勇奮鬥,積極工作,立場堅定,作風正派,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為革命事業貢獻了一生。
這個評論,中肯地評價了陳伯鈞的思想成長和優秀品質,以及和毛主席的不可分割。同時,也是對他一生的光輝總結!
在延安見到毛主席
1936年7月,紅軍總司令朱德、總參謀長劉伯承和紅二方面軍政治委員任弼時在與陳伯鈞談話後,任命陳伯鈞為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後改為紅六軍團)軍長。并要求執行中央的部署,率領部隊北上。
在幾個月的征戰後,陳伯鈞與政治委員王震率領紅六軍團,于10月15日到達甘南。
毛主席
在那段戰争歲月裡,毛主席雖然十分繁忙,但是依然挂念着愛将陳伯鈞。在紅六軍即将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陳伯鈞接到了毛主席寫給他個人的信:
伯鈞同志:
聞你在六軍,為紅軍慶得幹才!你的身體好否?同志們都想念的。我們都好,相見之期不遠,願共努力!
此緻
革命的敬禮!
毛澤東
十月十五日
在短短的幾十個字裡,陳伯鈞體會到了毛主席對他鈞的關切之意,這讓他充滿了力量,向着目标前進。
陳伯鈞到達陝北後,毛主席多次接見了他,并和他一起吃飯。在飯後,毛主席和陳伯鈞相談甚歡,常常深夜不歸。
1937年5月,延安召開的蘇區黨代表大會。作為紅二方面軍代表,陳伯鈞來到延安,出席了這次大會。
期間,在和朱德一起遊覽了清涼山後,陳伯鈞來到了毛主席所住的窯洞裡。
中間為陳伯鈞,左三為毛主席
在見面的那一刻,毛主席緊緊地握着陳伯鈞的手,道了一聲“好久不見”。簡短的問候之後, 毛主席拉着陳伯鈞一起坐在小闆凳上,促膝而談。
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陳伯鈞被任命為120師359旅旅長,王震為副旅長。
1937 年10 月,陳伯鈞率領全旅駐紮在洛川一帶。
10月的天氣逐漸寒冷,然而部隊的戰士們卻穿着單衣,這讓旅長陳伯鈞憂心如焚。
一天,旅部的會計想要搭乘摩托學校的車,去延安領公款,解決部隊的棉衣問題。
那位司機不僅不願意讓會計搭車,還蠻橫無理地和會計吵鬧起來。
陳伯鈞知道後,前來勸解。不料勸告無效,陳伯鈞在一氣之下,揮手打了司機一個耳刮。
陳伯鈞舊照
打完後,陳伯鈞也非常後悔,認為自己的行為不對。晚上,陳伯鈞在日記中寫道:
“真是魯莽不該!但司機這種既無政治立場,又無組織觀念的态度,亦實可恨!”
但是,這件事情并沒有完。堂堂一個大旅長,扇了人家一耳刮,很快就被有心人利用,告到毛主席那裡。
幾天後,毛主席把陳伯鈞叫到延安,對他進行了嚴肅批評。
毛主席看着陳伯鈞,對他說:“你的主觀性太強,客觀性太差,此其一。其二是由于一切問題尚未完全提到原則性來看,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對片面與全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未确實了解并統一起來。”
對毛主席的批評,陳伯鈞毫無怨言地全部接受,并表示一定會努力改正。
過了幾天,中央決定,讓陳伯鈞到黨校去學習。
經過一年的學習後,毛主席在談話中發現,陳伯鈞在思想方法上明顯有了提高,個人修養也有好轉,進步很大。
1938年12月15日,毛主席決定使用他的這位難得的“幹才”:派他開赴華北,到抗大第二分校,擔任校長。
在臨别時,毛主席根據陳伯鈞的優點和缺點,對他進行了針對性的輔導。
1941年10月1日,陳伯鈞收到了毛主席的來信。
在信中,毛主席教導陳伯鈞要“以不浮、不露、不躁‘三不’為戒,再加上深刻和切實的精神,着重實行,則過之改必易”。
對此,陳伯鈞在他的日記中寫道:
“心直口快,誇誇其談的老毛病,今後在自我修養的日程上應随時注意痛絕之。”
11月,陳伯鈞被任命為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陝甘甯邊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第385旅副旅長兼隴東軍分區副司令員。
對于毛主席,陳伯鈞是欽佩的,也是感恩的,從他參加革命開始,便是如此。
跟随毛主席參加革命
1910年11月26日,陳伯鈞出生在四川省達縣(今達川)河市壩村一個農民家庭。
陳伯鈞
1926 年,随着北伐的勝利,全國各地的工農運動發展迅速,反帝反封建的罷工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此時的陳伯鈞,剛剛16歲,在四川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學習。學習期間,陳伯鈞多次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最後被校方開除。
被學校開除後的陳伯鈞,在得知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重慶招生的消息後,立即參加了考試,并順利進入第六期學習。
期間,毛主席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演講。
在聽到毛主席聲情并茂,入情入理的演講後,陳伯鈞被毛主席淵博的學識和平易近人的風度,深深折服。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5月,陳伯鈞參加了葉挺對夏鬥寅的進剿行動。
不久後,陳伯鈞便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徐海東、羅炳輝、陳伯鈞
大革命失敗後,共産黨逐漸認識到了武裝革命的重要性,很快便發動了武裝革命。
陳伯鈞參加了毛主席上司的秋收起義。
9月10日,毛主席從安源趕到銅鼓肖家祠堂起義軍第三團團部,在這裡召開全團排以上幹部會議。
在會上,毛主席傳達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湖南省委秋收暴動的相關計劃,及在安源張家灣會議上确定的軍事部署。
後來,時任該團第三營第六連第一排排長的陳伯鈞發了言。
在陳伯鈞發言的時候,毛主席聽到他的一口四川話,立即注意到了這個青年革命者。
毛主席親切地詢問了陳伯鈞的年齡、籍貫和革命經曆。
陳伯鈞對毛主席的問話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聽了陳伯鈞的話後,非常高興,微笑着對他說:“好啊!上過黃埔軍校,還入了黨,我們非常需要像你這樣的幹部。”
這次簡短的談話,讓毛主席對陳伯鈞的印象很好,心裡記下了這個“人小志氣大,有革命抱負”的革命青年。
9 月12日,第三團向浏陽白沙鎮前進,陳伯鈞也在其中。
在連日的行軍途中,陳伯鈞看到毛主席的身體十分虛弱,便和其他同志一起,給毛主席做了一副簡易的擔架。
在陳伯鈞的再三請求下,毛主席終于坐了上去。在擔架上,毛主席幽默地對陳伯鈞說:“身體不好,為了不影響行軍,隻好煩勞你做一回轎夫了。”
部隊到達白沙鎮的時候,陳伯鈞率領全排戰士,英勇殺敵,打垮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部隊,和當地的地主武裝“挨戶團”,第一戰便取得了勝利。
聽到首戰勝利的消息後,毛主席非常高興,稱贊陳伯鈞旗開得勝,立了大功。
秋收起義部分人員合影,後排左2為毛主席
然而,不久後,起義部隊
便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重兵襲擊,損失慘重。部隊隻好退到文家市。
在文家市,毛主席把剩餘的部隊集合起來,鼓勵大家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隻要我們能夠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就能夠逐漸取得革命的勝利。”
陳伯鈞聽了毛主席的話,重新振作精神,和毛主席一起向井岡山出發。
在經過永新時,毛主席對部隊進行了改編。改編後,部隊的凝聚力得到明顯提升。
10月,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下的古城。在這裡,毛主席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
不久後,陳伯鈞被派到袁文才部任職,幫助袁文才部進行改造。
在臨行前,毛主席特意找陳伯鈞等人談話,告誡他們:“到了井岡山,要好好和他們合作,把關系搞好。還要注意多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傳播革命種子。”
在陳伯鈞等人到達井岡山後,把袁文才部集中到茅坪的步雲山,進行軍事訓練。
後來,毛主席也因為養傷需要,來到茅坪。
在茅坪,毛主席特意把陳伯鈞找來,和他進行了多次交談,并抽出時間到訓練場上去看部隊的訓練工作。
後來,陳伯鈞回憶說:
“在我們操練空閑的時候,毛委員還開玩笑地對我們說,《封神榜》上有個土行孫,還有個哪吒,他們會入地土遁、騰雲駕霧,為什麼你們沒有那樣的本事呀!”
在毛主席的關心下,年僅17歲的陳伯鈞逐漸成熟起來,适應了井岡山上的艱苦戰争環境。
被毛主席救下一命
1928年,在一次戰鬥中,陳伯鈞繳獲了一把鏽迹斑斑的手槍,由于槍栓被鏽死,根本拉不開。
右起陳伯鈞、關向應、王震、蕭克和甘泗淇
于是, 軍官教導隊隊長呂赤開玩笑地對陳伯鈞說:“這是什麼破槍啊,槍栓也拉不開,簡直是‘半斤鐵’,還是扔掉算了!”
陳伯鈞見過手槍,隻是沒有摸過,對這把生了鏽的手槍很是喜愛,舍不得扔掉。
回到駐地,陳伯鈞把這把手槍拆開,那些零部件在陳伯鈞的精心擦拭下,居然能夠使用了!
把手槍組裝好後,陳伯鈞非常滿意,總是拿出來,放在手上掂一掂……
有一天,隊長呂赤從外面打土豪回來,剛走進院子裡,陳伯鈞便笑着迎上去,在手裡拿着那把手槍,向呂赤比劃着說:“這把槍,可不再是‘半斤鐵’了。”
說着,陳伯鈞拉動了槍栓。
左一為陳伯鈞
讓陳伯鈞怎麼也想不到的是,這個時候,槍竟然響了!
呂赤應聲倒地,任陳伯鈞如何叫喚,呂赤都沒有在醒過來。
這讓陳伯鈞心裡非常痛苦:兩個四川老鄉,又一起來到井岡山,平時相處的和兄弟一樣……
然而,此時呂赤卻倒在自己的槍下,這讓他非常痛苦,而且驚慌。
在闖下大禍後,陳伯鈞被關進了禁閉室,等候處理。
為了看住陳伯鈞,不讓他幹出傻事來。他在黃埔時期的同窗好友,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參謀長徐彥剛,親自陪他在禁閉室住了兩晚。
期間,徐彥剛勸陳伯鈞,要相信黨,相信毛主席,一定會對這件事情作出公正的處置。畢竟,陳伯鈞不是故意要殺死上級兼好友呂赤的。
毛主席經過調查,把陳伯鈞的事情搞清楚後,找來軍官教導隊區隊長張令彬,問他說:“你們的呂隊長是被陳伯鈞誤殺了。不殺陳伯鈞,你看好不好?”
左三為毛主席
張令彬平靜地說:“很多人都要求殺。”
毛主席說:“現在,已死了一個黃埔生,如果再殺一個黃埔生,那我們就失去了兩個軍事指揮員。況且,陳伯鈞不是故意殺人的。我看,還是不殺他為好。你回去後,做做同志們的工作,把不殺的道理向他們講清楚。”
後來,為了處理陳伯鈞的事情,毛主席把部隊集合起來,給大家開了一個會。
在會上,毛主席向廣大指戰員說:“呂赤的确是個好同志,他陳伯鈞也不是壞人,他是跟呂隊長開玩笑的時候,槍不慎火走,才誤殺了人……我們能不能隻追悼一個人?否則,另一個人還不好追悼呢!你們看怎麼樣,我講得對不對?”
會上,有人提出意見,問毛主席:“難道陳伯鈞殺了人,就這樣不了了之嗎?”
毛主席聽了那位同志的話,嚴肅地說:“畢竟他殺了人,當然不能不了了之。我們不讓他償命,但要懲罰他。呂赤同志未能完成的工作,要讓陳伯鈞加倍完成。另外,再罰他一百闆子,大家看好不好?”
在大家都沒有反對意見的時候,毛主席讓人找來竹闆,讓大家監督着,對陳伯鈞進行懲罰。
右二為毛主席
對誤殺呂赤這件事,陳伯鈞心裡愧疚,對毛主席的處置,心悅誠服。他的内心知道,是毛主席救了他一命。
在後來的作戰中,陳伯鈞作戰非常英勇,多次立下戰功。
1930年1月,紅六軍成立後,陳伯鈞擔任了第一縱隊的參謀長。
2月,陳伯鈞随毛主席的紅四軍一起出征吉水縣水南。在戰鬥中,陳伯鈞身先士卒,率部隊敵人猛沖猛打,殲滅了該股敵軍。
在追擊敵人的時候,陳伯鈞的右腿被打傷。随後,陳伯鈞到醫院養傷。養傷的過程中,陳伯鈞被任命為紅二十軍二縱政委。
10月,在攻打吉安的時候,陳伯鈞再一次負重傷。拿下吉安後,陳伯鈞見到了一年多沒見的毛主席。
在和毛主席提出想回紅四軍工作的要求時,毛主席沒有答應。而是安慰他好好養傷,趁着養傷期間,好好學習。
在養傷期間,毛主席讓他兼任了紅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學生總隊的政委,給他配置設定了教育訓練紅軍幹部的任務。
12月,在毛澤東、朱德委任下,陳伯鈞成為紅三軍第7師師長,參加了第一次反“圍剿”戰役的作戰。
毛主席和朱老總
在戰鬥中,陳伯鈞嚴格執行毛主席的作戰方針,指揮部隊向敵人勇猛穿插,率部與兄弟部隊協作,全殲了張輝瓒的第十八師,并活捉了師長張輝瓒。
對此,毛主席非常高興,寫下詩篇《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瓒。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後來,特意召開了幹部總結會,對參戰的部隊予以嘉獎。
陳伯鈞仔細學習了毛主席在會上的總結,深刻領悟了毛主席的運動戰思想,對他以後的作戰指揮,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後來的反圍剿作戰中,陳伯鈞立下戰功,被提升為紅十五軍軍長。此時,陳伯鈞剛剛22歲。
後來,毛主席被錯誤批判,陳伯鈞由于忠實執行毛主席的正确戰略方針,受到牽連,免去了他軍長的職務,到瑞金紅軍學校,參加學習。
1933年1月,陳伯鈞擔任了紅五軍團的參謀長。不久後,陳伯鈞被免去參謀長之職,降為紅十三師師長。
1933年,陳伯鈞在江西,佩戴二級紅星獎章
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陳伯鈞率領全師六千餘名官兵,奮勇殺敵,一連作戰十餘次,全部獲勝。
憑借着這樣驕人的戰績,陳伯鈞受到中革軍委的表揚,獲得“紅軍主力堅師”的光榮稱号。
毛主席看到戰報後,也非常高興,誇贊“13師萬歲”!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
陳伯鈞在病中率領紅五軍團十三師開始長征。兩個月後,被任命為紅五軍團參謀長。
在遵義會議期間,陳伯鈞的腿上複發,到醫院治腿,毛主席特意前往醫院看望了陳伯鈞。
此時,紅軍剛剛第三次渡過赤水,戰況緊急。陳伯鈞在傷勢未愈的情況下,便奉命傳回部隊,參加指揮。
陳伯鈞傳回部隊後,與軍團長董振堂和政委李卓然共同率領五軍團,在太平渡掩護全軍四渡赤水。
後來,陳伯鈞再次奉命,在烏江掩護大部隊南渡,確定了毛主席的戰略決策取得勝利。
在陳伯鈞的革命過程中,他一直能跟随毛主席的步伐,運用毛主席的辦法,創造屬于他的成績。
1945年8月,陳伯鈞被委任為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副參謀長。
在後來的解放戰争中,陳伯鈞受命到東北去,擔任了東北軍政大學教育長。
陳伯鈞側照
不久後,陳伯鈞重新開始帶兵,被任命為東北野戰軍第12兵團副司令兼45軍軍長。
天安門上觀禮
1950年2月,陳伯鈞被任命為湖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期間,陳伯鈞組織第四十六、第四十七軍,進行了湘西剿匪戰,為建立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
12月,陳伯鈞協助劉伯承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後協助院長劉伯承主持全院工作。
1955 年,陳伯鈞被授予上将軍銜。
1957年,陳伯鈞被調到北京,任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協助院長葉劍英元帥工作。
毛主席視察軍事學院,陳伯鈞(右)陪同
1962年,陳伯鈞在任職北京高等軍事學院期間,撰寫了《毛委員率領我們上井岡山》。
在文中,陳伯鈞回憶了跟随毛主席參加秋收起義的全過程,把自己和毛主席患難與共的将帥情誼,展現到公衆視野中。
9月,葉劍英離開高等軍事學院。後來,中央軍委毛主席簽署指令,任命陳伯鈞為院長。
1967年4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在陳伯鈞受難的時候,突然接到了邀請他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觀禮的通知。
接到通知後,陳伯鈞非常高興,因為毛主席一定會出現在天安門上。這樣,他就能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了。
在精心準備了一番後,陳伯鈞早早地便來到了天安門城樓上,等待着觀禮的開始……
過了一會兒,毛主席出現了。隻見毛主席他老人家,身穿軍裝,緩步走來,在沿途不斷和等待在這裡的人們親切握手。
陳伯鈞看到毛主席離他越來越近,心裡非常激動。
在來到陳伯鈞面前的時候,毛主席握着陳伯鈞的手,用濃濃的湖南口音問:“伯鈞呀,聽說你病了?”
陳伯鈞立正,敬禮,說:“是的,主席。謝謝主席關心。”
陳伯鈞心裡知道,毛主席是保護了他的。要是沒有毛主席,他不知道自己會面臨怎樣的境遇……
1968年10月,在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召開前,毛主席在接見群衆組織代表時,向其中的一位代表問:“你是何方人氏呀?”
那位代表回答說:“主席,我是四川達縣的。”
毛主席用鄉音回答道:“哦,你是伯鈞同志的老鄉啊?”
那位代表沒聽懂毛主席的口音,便問了一聲:“哪位同志?”
在場的周恩來總了解釋說:“主席講的陳伯鈞同志,是一位井岡山時期的老同志,現在是高等軍事學院的院長。”
毛主席的話,提到了陳伯鈞,并說陳伯鈞是同志。有了毛主席的表态,陳伯鈞的境遇明顯好轉。
1974年2月6日,陳伯鈞在北京因病逝世,年僅64歲。
陳伯鈞逝世後,鄧小平、徐向前、葉劍英、聶榮瑧等上司同志參加了他的追悼會,在骨灰盒上,覆寫着解放軍軍旗。
追悼會結束後,陳伯鈞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
在陳伯鈞的一生中,一共寫作了4000多篇日記,以一個革命戰争參與者的視角,記錄了黨和軍隊在革命過程中的衆多重大的曆史事件
這些日記,對學術界在黨史、軍史研究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長征兩萬五千裡的路線圖,就是根據陳伯鈞《日記》繪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