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官婉兒:血色禦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上官婉兒:血色禦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公元2013年6月,古城鹹陽。

一座古墓的挖掘,在考古界、民間引發巨大轟動,隻因古墓出土的墓志蓋上赫然篆刻着九個大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經專家一緻認定,這正是大唐才女、有“巾帼宰相”之稱的上官婉兒之墓。

随着墓葬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那段血雨腥風蕩氣回腸的曆史仿佛又出現在我們眼前,傳說中的上官婉兒距離我們如此之近。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曆史煙雲,去重溫一下上官婉兒多彩而又凄楚的一生……

入朝洛堤步月

脈脈大川流,驅馬曆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雲秋。

曙光微明,月挂西山,鵲鳥出林,寒蟬在初秋的晨風中鳴叫,洛水綿綿不息流向遠方。

月色撩人,一美男子身跨白馬氣定神閑,沿着大河緩緩而行,聽蟬噪鳥鳴,宛如神仙一般飄逸潇灑。

這是唐朝一官員在早班路上,面對如此良辰美景即興而作。這位帥叔叔就是大唐宰相上官儀。

上官儀,人如其名,身居高官豐儀俊朗。他憑借“绮錯婉媚”的“上官體”一躍成為唐太宗身邊的禦用文人,紅極一時,到了高宗朝更是榮升為宰相。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常在官場飄,哪有不挨刀?一次偶然的“工作失誤”讓上官家族灰飛煙滅。

唐高宗李治為擺脫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重臣集團控制,決定“廢王立武”重振皇權。

如願得償以後,卻發現武則天不是一個善茬,她對權力的欲望大大超出唐高宗的預料。加上高宗身體不好,武則天借着幫助高宗處理政務的機會,一步步開始掌權。

唐高宗發現自己的權力被武則天一點點蠶蝕,十分不滿,但因武則天過于強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

麟德元年(664),有人舉報武則天請道士在宮中行厭勝之術,唐高宗勃然大怒,決心“雄起”一次。

他就問身邊的上官儀該如何辦,上官儀見皇上如此震怒,建議道:“皇後專恣,海内所不與,請廢之。”(《資治通鑒》)

這正中唐高宗下懷,立即責成上官儀起草廢後诏書。作為制诏高手的上官儀,立馬提筆潑墨開始拽詞,須臾即成。

這時奇葩的一幕出現了,武則天似乎從天而降,突然出現在高宗面前,一通河東獅吼,那墨迹未幹的廢後诏書也被之嘩啦嘩啦撕個粉碎。

當然武則天是不可能從天而降的,是她的後宮情報網起了至關重要作用。她早已在唐高宗身邊安插了眼線,眼線的及時通報讓她避免了滅頂之災。

面對武則天的洶洶氣勢,唐高宗的軟弱性格再次暴露無遺,隻見他戰戰兢兢道:“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站在一旁的上官儀一臉懵逼,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

誰都知道得罪武則天的會是什麼下場。沒多久,上官儀被人誣告勾結廢太子李忠意欲作亂,包括兒子上官庭芝在内的上官家族男丁被誅殺殆盡,家屬女眷則沒入掖庭為奴。

上官儀為自己的天真幼稚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但害了自己,更是害了家人。兒媳鄭氏帶着剛出生的女兒上官婉兒,一同墜入了萬丈深宮……

(Ps:上官婉兒今河南三門峽人,祖籍甘肅天水。)

自此,上官婉兒和母親鄭氏這對孤兒寡母,在掖庭開始了長達10多年的奴婢生活。這對上官婉兒來說,可謂是地獄開局。

鄭氏系太常少卿鄭休遠的姐姐,出身名門望族,知書達理,更有一顆堅強豁達的心。

雖然自己身份和地位一落千丈,從錦衣玉食的貴婦人淪為一名官婢,但她并沒有自暴自棄,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她非常重視教育和禮法,她一刻也沒有放松對上官婉兒的培養教育。

同時掖庭還有一個負責宮女教育的學校——内文學館。上官婉兒幸運的得以在這裡學習,自幼聰慧的她很快在内文學館脫穎而出,成為掖庭人人皆知的小才女。《舊唐書》說她:“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

有些鳥注定不會關在籠子裡,因為它的每片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

上官婉兒的才華在掖庭傳為美談,最終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在上官婉兒13歲這一年,得到武則天親自召見并當場校考。

上官婉兒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且文意暢通辭藻華麗,好像是夙構而成,讓武則天大為欣賞,封為五品才人 ,讓其掌管宮中诏命,時稱“内舍人”。

上官婉兒在13歲被封為唐高宗才人,是新出土的上官婉兒墓志告訴我們的驚人秘密。原本大家隻知道上官婉兒是唐中宗的妃子,卻沒想到他早先還是唐高宗的才人,這一幕和武則天的經曆何其相似!

當然,上官婉兒被封為唐高宗才人隻是名義上的,并沒有夫妻之實。

原因有二:其一,此時的唐高宗病入膏肓,已失去啪啪能力。其二,朝中大權盡在武則天掌控,封上官婉兒為才人隻能是武則天的意思,而武則天不可能為自己制造一個“情敵”。

封上官婉兒為唐高宗才人,是武則天為她鋪路的關鍵一步,如此上官婉兒就可以洗脫官家卑女和罪臣之女的名聲,可以名正言順的在武則天身邊工作。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武則天用上官婉兒作為自己的貼身秘書,就不怕上官婉兒報殺爺殺父之仇嗎?

呵呵,我隻能說是你想多了。

首先從上官婉兒的角度說,上官婉兒的祖父和父親被殺時,上官婉兒剛出生不久,其對祖父和父親完全沒有印象。

而母親鄭氏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說,當然希望女兒能夠快樂健康成長,為了活命,也不能給上官婉兒播下複仇的種子,當然她更懂得恨不止恨唯愛能止的道理。

上官婉兒身處逆境卻依舊仰望星空,心中有愛有信仰,這是偉大母愛賜于她的最好禮物!

從武則天的角度上說,一是欣賞上官婉兒的才華。二是準确把握了上官婉兒心理,她自信能夠感化上官婉兒,讓她為己所用。三是能顯示自己胸懷寬大唯才是舉。

事實證明,上官婉兒被武則天的能力智慧格局徹底征服,最終成為了她的鐵杆粉絲。對沒有交集沒有感情沒有記憶的祖父父親,隻能是她生命中的一個稱謂符号而已。

當你面向太陽,陰影終将消散。

上官婉兒,這位罪臣、官婢的女兒,通過自身的努力,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實作了人生逆襲,一躍成為了武則天身邊紅人。

盡管上官婉兒13歲就得到了武則天的器重,但直到30多歲才成為武則天首席機要秘書。

上官婉兒:血色禦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原因有三:

其一,上官婉兒來之前,武則天在内朝已經建立一套以女性為主的秘書班子,上官婉兒不可能一下子就取代她們。

其二,制作诰敕和寫一般的文章、詩歌不一樣,光有文采是不行的,還需要大量的實踐曆練。

其三,上官婉兒畢竟是上官儀的後代,武則天還需要一個觀察期對其進行考驗。

上官婉兒從一個罪臣後代,經過近20年的努力拼搏經受住了考驗,榮升為武則天首席機要秘書,進入權力中樞,參與軍國大政決策。

“自通天後,逮景龍前,恒掌宸翰。請君國謀猷,多其所決。”(《太平廣記》)。上官婉兒成為了事實上的“巾帼宰相”,權傾一時。

集美貌才華權力為一身的上官婉兒,在武則天手下一幹就是20年,從豆蔻年華的青春美少女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魅力女性,雖然事業蒸蒸日上,但在個人感情方面還是一片空白。

三十多歲的單身女性,就是放到現在都稱得上“老姑娘”了,更何況在唐朝呢,上官婉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齡剩女”。

當然不是上官婉兒不想嫁,主要是身處深宮,碰到帥哥的機會并不多,最常見的都是些雞飛蛋打的“殘疾”人。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武則天,她完全視上官婉兒為自己的“私人物品”,對她的感情生活不聞不問。

一次武則天與宰相會晤,上官婉兒奉命在一旁記錄。可能是這位宰相長得太帥了,上官婉兒不由多看了他幾眼,因為走神,談話記錄自然記得馬虎。

退朝後,武則天開始發飙,一把小刀直接插到上官婉兒眉心上,鮮血直流,還不允許上官婉兒拔下來。

上官婉兒忍痛作了一首《乞拔刀子》,哀求武則天拔下刀子,武則天這才逐漸息怒。

麗日煦皇庭,清風拂龍台。

分明眼前事,依稀夢飄來。

忽焉思散起,精移何神駭。

罪臣當萬死,還乞龍顔開。

上官婉兒為了掩飾這個疤痕,在疤痕處繡貼了一朵紅梅,反而讓她顯得比之前更加妩媚動人,宮中女人争相效仿,梅花妝一時引領時尚。

據專家研究,這個讓上官婉兒挨刀的宰相叫李迥秀,和上官婉兒年齡相仿,顔值才華雙線上,是出了名的男神,此時正處離異單身中。上官婉兒被他“撩拔”實屬正常,無奈武則天醋意大發不願成人之美。

雞湯雲:上帝是公平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陽光雨露都給予某一個人。李宰相官大人帥有内涵,好像也太完美了吧。

呵呵,很不幸,大帥哥李宰相被武則天的小奶狗、面首張易之的老媽看上了。張易之狗仗人勢,愣是逼着李宰相和他老媽結婚,李宰相壓力之下竟然就範。

張易之老媽子又老又醜,我代表探花TV采訪一下:咳咳,李宰相,你性福嗎?

上官婉兒的“個人大事”牽動了無數吃瓜群衆的淡操心。坊間傳聞四起,有的說上官婉兒和太子李賢郎情妾意,有的說和武則天面首張昌宗暗渡秋月,更離譜的還有人說上官婉兒和宰相狄仁傑有一腿……

真應了那句:沒有绯聞的名人算不上名人。

史上記載,上官婉兒有兩個男朋友或者說情人,一個是武三思,一個叫崔湜。

當然上官婉兒和武三思的私情,是得到武則天默許甚至縱容的。上官婉兒被武則天視為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續,借着上官婉兒将李、武兩家連為一體,他們之間這場感情符合她的利益要求。

上官婉兒把大把的青春都消耗在案牍之間,她的情人武三思、崔湜等人和她交往的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她的手中權力,而上官婉兒則希望想以權力換取一個女人正常的感情生活。

但高處不勝寒,她的地位決定了她不可能以這種方式擷取一份真感情,摻雜了“權力”因子的所謂愛情也會很快變質。她的小情人崔湜恰恰是武三思介紹的,而她也将武三思介紹給韋後,一切都是為了權力為了生存。

一生都陷入權力漩渦的上官婉兒,從來都沒有享受過哪怕一天的真實愛情生活。“勢如連璧友,心似臭蘭人。”她的“連璧友”又在哪裡呢?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爆發,二張被殺,病榻上的武則天被張柬之等人趕下台,中宗李顯繼位,大唐複國。

唐中宗李顯一生都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之下,特别是兩哥哥李弘、李賢之死更讓他心驚膽顫。

作為傀儡皇帝登基後,因不能自我定位,在皇位上僅僅坐了55天,便被老媽武則天趕下台,貶為廬陵王,流放南方。流放南方期間,一聽說京城有使者來,便下意識的想要自殺,總以為人家是來要他命的。

因狄仁傑的勸谏,李顯從流放地回到京城被立為太子,但他仍然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終日。

為讨好母親,展現李武一家,穩固自己的地位,他主動和武家聯姻,将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兒子武崇訓,而另一個女兒永泰公主則成了武承嗣的兒媳。

隻是防不勝防,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夫婦隻是因議論了祖母面首二張幾句,被人告發,結果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夫婦被逼自盡。太子李顯自然又被吓得不輕。

而後發生的神龍政變,完全由張柬之等五位大臣主導,他死活都不會參加的,沒有誰比他更懂母親。

政變那天無論大家怎麼勸他都不願去,政變者隻好強行把他抱上馬背馱到現場,整個過程他一言不發,覺得自己不忠不孝,愧對母親更害怕母親。

中宗即位後,上官婉兒被拜為二品昭容,這顯然是武則天生前安排。

上官婉兒作為武則天資深智囊,政務娴熟經驗豐富,把她安排到中宗身邊既可以幫到中宗,同時也算是給上官婉兒找了一個合适的出路,算是兩全其美吧。

這場指定的婚姻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中宗和上官婉兒之間恐怕很難談得上有真感情。上官婉兒甚至可以住在宮廷外的私宅,而不必住在宮廷内,這隻能是唐中宗時期才有的怪現象。

上官婉兒和武三思、崔湜的私情人盡皆知,唐中宗怎麼可能會不知道?

上官婉兒此時也四十出頭了,容顔漸衰。而唐中宗後宮佳麗雲集,中宗更多的是看重她的工作能力,“有事鐘無豔,無事夏迎春”。

當然這也與大唐“包容開放共享”的思想有關,韋後和武三思淫亂後宮,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就他一個人“不知道”。

有一老百姓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上書檢舉揭發韋後和武三思私通,中宗不但不追究給自己帶綠帽的人,反而說舉報人謠言惑衆,想要殺掉。因大臣反對,隻好将此人流放,但暗地裡他又派人到流放地将其殺害。

唐中宗就是這樣一個奇葩皇帝!

居住宮外私宅,為上官婉兒和武三思及後來的崔湜交往創造了便利條件,也使她有了與衆多文人墨客唱和交流的機會。上官婉兒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赢得當時文壇的一緻擁戴。

唐中宗對自己這個滿身才氣的嫔妃也是無比的信賴和欣賞,每有重大活動必攜之同行。

重陽節,大雁塔重修落成,上官婉兒作為女性卻和一大批著名文士一起登塔,并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

帝裡重陽節,香園萬乘來。

卻邪萸結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湧,門疑待佛開。

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某年正月,長安郊外昆明池,垂柳蘸碧,日映清漣,正是一年春好處。

唐中宗帶着群臣嫔妃暢遊昆明池。皇上心情倍好,令群臣作詩助興。大臣們個個都是飽學之士,紛紛鋪紙研墨揮毫,侍從很快就收集到100多首。

中宗指令上官婉兒品評這些詩,最後選出一篇配樂做成禦制曲。

上官婉兒信步登上彩樓,群臣則彙集樓下,仰頭觀望。上官婉兒玉手纖纖,一篇篇過目,不滿意者随手扔下。

少頃,一張張詩稿如花瓣般,從空中翻飛而下,紛紛揚揚,百官趕緊圍上去瞧,是誰的立馬揀起揣懷悻悻退立一邊。

最後,上官婉兒手中隻剩下兩張詩稿了,一張是沈佺期的,一張是宋之問的,二人并稱“沈宋”都以詩句華麗秀美著稱。

隻見上官婉兒一手拿着一張詩稿,柳眉微蹙,左看看右看看。等了好一會兒,上官婉兒終于點點頭,做出了決斷。手一揚,一張紙稿飄然而下,大家一擁而上,原來是沈佺期的詩,換句話說,最後的冠軍是宋之問。

上官婉兒給出的理由是,沈佺期詩最後兩句是“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雖是自謙,但也意味着“詞氣已竭”;宋之問詩最後兩句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則有一種豪氣,“猶陡健豪舉”。

對于這個評判,百官們都敬佩不已。這場賽詩會向全天下宣告了上官婉兒的文壇領袖地位。

相傳,上官婉兒母親懷胎上官婉兒時夢見一巨人,送給她一杆大秤,說道“此子将持此稱量天下士”,誰曾想就這樣應驗了。

上官婉兒能夠稱量天下,當然是憑借她的詩文軟實力。

她的詩歌一方面繼承了祖父上官儀遺風,辭藻華麗,绮錯婉媚,另一方面她又發揚光大了上官體,将女子情感細膩的一面糅入其中,感情充沛意境深遠;同時在一些應制詩的創作上也有其“豪氣”的一面。

當時的上流社會和文人墨客競相效仿。上官婉兒可以說是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文風。

她的這首《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 》之一,以“龍為馬”、“玉作田”襯托聖駕出行的恢宏氣勢,是其“豪氣”的展現。

三冬季月景龍年,萬乘觀風出灞川。

遙看電躍龍為馬,回矚霜原玉作田。

可惜上官婉兒的大部分詩作是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流傳下來。現僅存30多首,皆文筆優美,辭采華麗。比如她的代表作《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裡餘。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别意,惟怅久離居。

全詩深沉開闊,自然真摯,對仗工整,富有情味,含蓄地将一個思婦對丈夫的哀怨寫得婉轉凄美。

在文壇,上官婉兒聲名日盛。在朝廷,上官婉兒則掌管了修文館,她建議中宗廣招天下才學之士,增加修文館人員設定,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

“至若幽求英隽,郁興詞藻。國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學之臣。二十年間,野無遺逸,此其力也。”(《景龍文館記》)。

在上官婉兒的上司下,唐文壇欣欣向榮,人才也被她“一網打盡”,這都是她的功勞。

唐高宗乾封以後,皇帝身邊專門負責诏诰制作的人員叫北門學士,一般由多人承擔。

但到了唐中宗時期,《翰林志序》載:“上官昭儀獨掌其事”上官婉兒一介女流“獨掌其事”,一人抵多人,“一日萬機”。祖父上官儀沒有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

上官婉兒的名氣和地位在唐中宗時期達到了巅峰。隻是官場如戰場,波谲雲詭,榮辱毀譽是非成敗隻在一瞬間。一場潛伏的危機正在向她悄悄襲來……

神龍政變發生時,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對如何處置武三思産生分歧,錯過了一舉誅殺武三思良機,除惡不淨。驚恐萬狀的武三思在上官婉兒的引薦下投奔韋後,不久便和韋後暗通款曲勾搭成奸。

上官婉兒、唐中宗、韋後和武三思之間建構起一張奇特的關系網,情與權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上官婉兒參與其中讓人惋惜,隻不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乃至性命,她隻能随波逐流拼命掙紮……

大難不死逃過一劫的武三思反攻倒算,當初擁立中宗複位的張柬之等“五王”被之誣陷流放至蠻荒煙瘴之地。不久,他們便或死在流放地,或在流放路上即被虐殺。

這裡不得不提上官婉兒的另一個情人崔湜。崔湜本是“五王”這邊的人,被安插在武三思身邊監視武三思。

但崔湜發現武三思日益受寵,便轉而投靠武三思,為誅殺“五王”出謀劃策。最終崔湜因鏟除“五王”有功,官拜中書令、宰相。

後來,他又看風使舵背叛李隆基,拜倒在太平公主石榴裙下。先天政變後,被唐玄宗賜死在流放地,落得了一個不得善終的可悲下場。

光複李唐的五位首席功臣被誣殺後,武三思權勢熏天,和韋後、安樂公主加快了篡權步伐,矛頭直指太子李重俊。

太子李重俊非韋後所生,韋後一夥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不但在各種诏敕故意貶低他,甚至多次在他面前呼他為“奴”。李重俊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他當然不能容忍武家、韋後等人對他的欺淩。

韋後一夥還密謀廢掉太子,欲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這下讓太子李重俊徹底爆發了,一不做二不休,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先是誅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然後揮兵攻入宮内。

此刻,在深宮摸爬滾打30餘年、也曾經曆神龍政變的上官婉兒,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巨大的危險之中。因她與武三思、韋後關系密切,太子也很憎惡他,是以她一定在太子的黑名單上。

形勢危機,上官婉兒迅速跑向皇帝住處,拍着皇帝寝宮的大門高聲喊道:“觀其意欲先索婉兒,次索皇後,次及大家。”(《資治通鑒》)

因上官婉兒的及時通報和正确建議,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被挫敗。

李重俊事件給上官婉兒内心以極大震撼,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她原本隻顧完成武則天的遺願,維護武家利益,做好武家和李家的溝通聯絡,讓李武兩家相安無事。

隻是事情的發展大大偏離她當初的設想。她對武家的保護摻雜着對武三思的個人感情,而武三思權欲膨脹再度威脅到了李家政權。

韋後不知天高地厚急欲成為武則天第二,都給深處權力漩渦中心的上官婉兒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

痛定思痛,上官婉兒開始跟韋後、安樂公主保持一定的距離,和她們漸漸分割。“自是心附帝室,于安樂公主各樹朋黨。”(《資治通鑒》)。

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李重俊事件後,唐政壇進入了一個新的黑暗時期。

韋後和安樂公主經曆了這麼一場驚吓,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是變本加厲:一方面,她們賣官鬻爵,培植安插親信;另一方面,她們加緊了奪權步伐,她們也想效仿武則天,建立另一個女人王朝。

而唐中宗就成為她們奪權路上最後一個障礙。權力讓人瘋狂,權力讓人滅亡。

公元710年6月,唐中宗被韋後和親女兒安樂公主聯手鸩殺,終年55歲。

No zuo no die!

胸大無腦,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失去唐中宗這棵大樹的遮擋,韋後和安樂公主這母女二貨,就像小醜一樣可笑。她們上蹿下跳,看似大權在握,實則離死期不遠矣。

上官婉兒浸淫官場30餘年,韋後一黨執着作死,她洞若觀火,當然不願和她們一塊陪葬。李重俊事件後,她就和韋後一黨加快分割,堅決上書以死相谏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

而今唐中宗被鸩殺,意味着韋後一黨的喪鐘即将敲響。

“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草遺制”(《資治通鑒》),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溝通商議後,以唐中宗的口吻起草了一份遺诏,提出讓相王李旦輔政,一來是為李家争奪一點權益,二來也想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雖然遺诏被韋後一黨以“嫂叔不通問”為由拒絕,但上官婉兒留了一個心眼——那個诏書的草稿她保留下來了,作為和韋後一黨決裂的證據,或許她認為這是她的“保命符”。

唐隆元年六月(710年7月),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後、安樂公主,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

再次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上官婉兒沒有一絲慌亂,秉燭列隊迎候李隆基。她拿出當初留下的遺诏草稿,想以此打動李隆基,證明自己和韋後、安樂公主并不是一夥的。

隻是這一次她失算了,李隆基辣手摧花,“及韋庶人敗,婉兒亦斬于旗下”一代才女、巾帼宰相上官婉兒就這樣香消玉殒。“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許人間見白頭”,怎能不令人扼腕歎息!

李隆基為何非要殺死上官婉兒呢?

其一,服衆。上官婉兒和韋後一黨交從甚密人盡皆知。盡管上官婉兒已和韋後一黨有所分割,還有诏書為證,但外界輿論并不知曉,在大家眼裡你就是韋後一黨的。

其二,結束女人當政的局面。李隆基是個正統派,厭惡女人當政。而上官婉兒經曆了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時期,參與了其中諸多大事的決策,号稱“巾帼宰相”,是女人當權的一個符号。

其三,李隆基早已視太平公主為最大的敵人,目前結盟中隻是權宜之計,他們之間早晚要發生“火并”。上官婉兒已成為太平公主身邊最重要的智囊,為打擊對手削弱對手,上官婉兒在劫難逃。

跟韋後、安樂公主死後被随便扔亂墳崗不同,上官婉兒被高調厚葬,顯然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鬥争結果,你冤殺我的人,是你錯了,這是太平公主向李隆基表達強烈的不滿。

而上官婉兒墓的考古挖掘又揭露了一個驚人秘密:上官婉兒墓曾遭到大規模的官方毀壞,而官方能下達這種指令的人隻能是唐玄宗李隆基,這又是雙方鬥争的一個延續。

說到底,上官婉兒的死是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上官婉兒一生都陷入了權力漩渦,權力将她推上人生巅峰,權力又将她無情吞噬。

她是孤獨的,她一生都在孤獨中修行,在隐忍中強大,不過和那個時代相比,你的所謂“強大”又算得了什麼?政治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黑洞,它終會吞沒你的一切。

上官婉兒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多麼希望她能遠離政治是非,隻是一位恬淡純粹的詩人。

像李清照一樣和夫君讀書潑茶,或者像卓文君那樣,跟司馬相如當垆沽酒,舉案齊眉夫唱婦随,做人不缺愛做愛不缺人,如此安好!

不幸的是,她活在武則天之後那個微妙的時代;不幸的是,命運把她推上權力名利場。她談不上有什麼重大過錯,身陷權力漩渦,拼搏也好掙紮也罷,都是她的本能反應,都是那個時代的産物。

不管你是欣賞她還是讨厭她,都不得不承認——她用她的才華、智慧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留下了一抹最亮麗的顔色,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絢爛而又讓人歎息的史卷。

她猶如深宮中一株紅梅寂寞綻放,血雨腥風讓她欲加紅豔,血雨腥風讓她零落飄逝……

<終>

參考資料:《巾帼宰相•上官婉兒》于赓哲 著

文章來源于 微信公衆号 探花TV,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