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在閱讀《春秋》《左傳》《公羊傳》等春秋時期的史書時,可以發現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都邑名中大量用到了“父”這個字,如“黃父”,“夷城父”,“武父”,“雞父”等等。

并且這樣的情況在春秋各國中都是存在的,并不是某一國的特殊“國情”。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春秋的都邑為什麼大都以“父”為名?本文就将針對這一問題,結合相應史料,分析在這一特殊時期所産生的這一特殊現象所形成的原因及其深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h1>

根據《春秋》在魯定公十四年時的一段記載:“建成莒父和霄。”這一事件,杜預在後文注道:“魯公背叛晉國幫助範氏,是以因為懼怕晉人而建成了二邑。”如此一來就可以得知,“莒父”是魯國的一個都邑。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清代的顧棟高在其書中認為,“莒父”的“父”,是因為魯地的方言而導緻的,如齊國的“登來”,實際上是齊人所說的“得來”一般,是齊魯之間的方言不同引起的誤會。然而實際上,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不僅僅是在魯國存在,更是一種普遍現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h1>

《春秋》在記桓公十二年時有這樣一段記載:“魯桓公與鄭伯相會,在武父結盟。”杜預在後文注解道:“在鄭地,陳留濟陽縣的東北處有武父城。”《水經》中也有記載說濟陽縣就是曾經的武父城。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同時,在衛地也有一個名叫武父的地方:《左傳》在魯定公四年時有這樣的記載:“從武父以南到達圃田的北境。”杜預在後文的注解中指出:“武父,衛國的北界。”可見在衛地某處,也有一個名叫武父的地方,然而關于衛地的武父現在在何處,卻不得而知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這裡的武父指的并非魯地的武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h1>

《左傳》在魯文公十七年時記載道:“晉候閱兵于黃父。”杜預在後文的注解中指出:“又名黑壤,在晉地。”

《春秋》在魯宣公七年記載道:“魯宣公在黑壤會見晉候。”《左傳》中說到:“晉人将魯宣公拘留,在黃父結盟。”杜預又在後文中指出,黃父其實就是黑壤。這兩個名字其實指的是同一個地方。可見在晉地也有以“父”為名的都邑。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h1>

《左傳》記載魯桓公十三年的事迹時說到:“莫敖被缢死在荒谷,囚禁其他将帥于冶父以聽候處罰。”杜預指出,荒谷、冶父都是楚地的地名。

同時,《水經》中冶又記載說:“陂水經過郢城之南,往東北流去,名叫楊水。又有東北一路水,名叫湖水注入。

湖在大港之北,港南名叫中湖,南堤之下名叫昏官湖。三湖之水合而為一水,向東通過荒谷。

在荒谷的東岸有冶父城。”宋代的胡安國在他的《春秋傳》中指出,莫敖被缢死在荒谷,降水被囚禁于冶父,就是這裡。即今天的湖北省江陵縣。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同時,《左傳》在魯昭公九年時記載道:“楚國公子棄疾遷許國于夷地,其實就是城父。”杜預指出:“這時候将城父改稱夷地,是以《傳》中說它其實就是城父,現在屬于谯郡。”

清人顧棟高則指出:“楚地有兩個城父,這裡所指的是夷城父,是從陳國手中奪來的。魯僖公二十三年,楚國從陳國奪取焦地,夷地,杜預注道:‘夷,又叫城父。’就是此地。

魯昭公三十年,‘楚國在夷地建城,以安置徐子。’‘三十一年,吳國侵略楚國,攻打夷地。’可見夷、城父兩個地名都是可以使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北城父,魯昭公十九年,費無極向楚子說,應當在城父大興土木,以和北方交通,是以太子遂在城父建立居所。

杜預注中說到:‘今天的襄城城父縣。’這就是另一個城父。”從地圖中可以看出,楚國時期的夷城父在現在的安徽亳州市東南處。北城父在現在的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以東四十裡處。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楚地還有地名為雞父。《春秋》在記載魯昭公二十三年的事迹時說到:“吳國在雞父擊退了頓、胡、沈、蔡、陳、許的部隊。”杜預注解道:“在楚地,安豐縣之南有雞備亭。”按即其地應當在現在的信陽市和六安市的交界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二、以“父”為名的緣由</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1、假借</h1>

假借字在中國的古籍中是廣泛存在的,即便到了稍晚一些的漢代,“大”與“太”也沒有被區分開來,故而在許多文獻中都可以看到将司馬遷稱之為“大史公”,其實此處的“大”就應當念作“太”。“大史公”,正是對司馬遷的尊稱——“太史公”。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言歸正傳,通過以上的了解可以發現,不僅僅是魯國有以“父”為名的都邑。春秋時期,在鄭地、衛地、晉地、楚地都有不少都邑以“父”為名。是以顧棟高所指出的“莒父”之“父”,是魯人方言導緻的觀點,并不足以取信。

《淮南鴻烈·俶真訓》有言:“塊阜之山,無丈之财。”而這段話在《太平禦覽》中被引用時則成為了:“魁父之山,無營宇之财”。

唐人在其《藝文類聚》中引用此段話時,又寫作“魁府”。《列子·湯問》則說道:“魁父之丘。”唐人殷敬順在其所著《列子釋文》中指出:“魁父,《淮南子》寫作魁阜,意思是這些小山如同堆出來的土山一樣。”可見“魁府”“魁阜”“魁父”“塊阜”都是假借,其實指的都是同一座山。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清段玉裁所著的《六書音韻表》指出,“阜”在第三部,“父”而于五部,三、五合韻,故而“父”與“阜”相通。清人朱駿聲也指出,“父”可以假借為“阜”字。綜上所述,加上“父”字的地名,其實與加上“阜”字的地名并無差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2、建城的選址因素</h1>

春秋時期關于都邑的選址,是有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的,這些都邑所建成的地方,地勢大都較高,且相對寬敞。《說文解字》中說到,“丘”,是土地高出的地方,不是人力所為的。

由此可知,“丘”是指那些自然形成的土山,人居住在山丘的南面,向陽不潮濕的同時以求避風。是以,我國古代以“丘”為名的地方可謂數不勝數。宋地有長丘、谷丘、幽丘、雍丘……齊地有重丘、渠丘、貝丘……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中還這樣提到:“山,宣也,指其可以宣散氣,生成萬物,山有石頭且高,是象形字。”又在後文中提到“阜”字:“阜,指大陸,沒有石頭的山,是象形字。”

且段玉裁為《說文解字》作注時指出,《詩經》說“如山如阜”,說明“山”與“阜”形狀相同但是構成不同。

東漢末的劉熙所作的《釋名》中說道:“‘土山曰阜’,是象形字,如同土山一樣高大而頂端相對較平整。”意思相近的同時,二字的韻也相近。

“丘”為尤韻,“阜”為有韻。這說明“丘”“阜”二字在春秋時期可能存在着讀音近似的問題。是以,以“阜”為地名,或許正是以“丘”為名。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3、“阜”與“父”的關系</h1>

通過上文的叙述可以得知,“阜”就是土山,整體高大而頂端平整,它的含義與“丘”字并無太大的差別。

同時“阜”又與“父”相通,故而如上文中提到的莒父、武父、黃父、雞父、冶父等地名,其應當念作莒阜、武阜、黃阜、雞阜、冶阜……它的含義應當與現如今“曲阜”的“阜”是一緻的。

除此之外,在中國古代,“父”與“甫”讀音相同,是以在古籍中常常互為通假字。《白虎通·封禅》中說道:“梁甫,泰山旁邊的山名。”《風俗通·正失》中卻說到:“在梁父封禅。”故而“梁父”在古書中也可寫作“梁甫”。

上文中提到《左傳》中,魯昭公二十三年裡說到的“雞父”,在《榖梁傳》中便寫成了“雞甫”。從此處可以得知,《春秋》中,魯定公十年中記載的“齊候、衛候、鄭遊速會于安甫。”其中“安甫”這一地名也可寫作“安父”、“安阜”或者“安丘”。

“黃父”、“夷城父”——為何春秋時期的都邑大多以“父”為名?一、以“父”為名的春秋都邑1、魯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2、鄭、衛二國中以“父”為名的都邑3、晉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4、楚地中以“父”為名的都邑二、以“父”為名的緣由1、假借2、建城的選址因素3、“阜”與“父”的關系三、總結參考文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三、總結</h1>

總的來說,在春秋時期,中華文化仍然處在需要發展的“青少年時期”,文字方面并不算十分成熟,故而假借字的存在是相對廣泛的。

地名中的“父”字其實是一個假借字,通“阜”、“甫”、“丘”。凡是使用“父”、“阜”、“甫”、“丘”四字作為地名的,它們實際上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春秋時期大量都邑的選址都在山丘之上,就導緻了“阜”、“丘”二字在地名中的大量使用,而“父”與其相通,且“父”與“甫”同音,自然就導緻了在春秋時期的都邑中,大量以“父”為名的都邑的存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參考文獻:</h1>

《春秋》

《左傳》

《公羊傳》

《榖梁傳》

《水經》

《春秋傳》

《太平禦覽》

《藝文類聚》

《淮南鴻烈》

《列子》

《列子釋文》

《說文解字》

《六書音韻表》

《白虎通》

《風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