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徐平

長津湖戰役雙方參戰兵力盤點

随着國慶期間影片《長津湖》的放映,抗美援朝志願軍部隊和裝備也成為熱門話題。很多觀衆在感動于志願軍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頑強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的同時,也想了解:參加長津湖戰役的志願軍9兵團是支怎樣的部隊?交戰雙方都有哪些部隊?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争第二次戰役東線長津湖地區的作戰。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的美軍第10軍,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北韓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争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曆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複了三八線以北的北韓東部廣大地區。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态勢,成為北韓戰争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第二次戰役,志願軍某部發起沖鋒

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部隊

志願軍第9兵團:即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号的指令,以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和山東兵團機關各一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機關,宋時輪任司令員,郭化若任政治委員,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共13.8萬餘人,隸屬第三野戰軍建制。1949年春第9兵團參加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1949年底至1950年初,撤銷第33軍和第30軍番号。這期間第7兵團的23軍和第8兵團的第26軍劃歸第9兵團建制。

入朝前,第9兵團是第三野戰軍的機動兵團,擔負攻台的任務。北韓戰争爆發後,第9兵團奉命迅速集結,待機而動。1950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宋時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任副司令員,下轄20軍、26軍、27軍,這3個軍都是四師制,每個軍約5萬人,全兵團總兵力為12個師,約15萬人。第9兵團從11月上旬至中旬陸續過江入朝。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第9兵團參加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從中國南方地區倉促進入北韓寒冷地帶的志願軍第9兵團

經過近一個月的苦戰,第9兵團的官兵們憑着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征服了極度惡劣的環境,打退了美軍最精銳的王牌部隊,收複了“三八線”以北的北韓東部廣大地區,徹底粉碎了麥克阿瑟聖誕節前占領整個北韓的美夢,扭轉了戰場态勢。

第二次戰役後,毛主席曾經專門緻電志願軍總部并第9兵團:“九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因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4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

由于在第二次戰役中部隊傷亡和非戰鬥減員極大,長津湖戰役後,9兵團所屬的3個軍撤到北韓的元山、鹹興地區休整補充。1952年2月開始,3個軍又重返戰場,先後參加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季鞏固陣地作戰、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1952年6月起,第26、第20、第27軍陸續回國,第16軍、第23、第24、第47軍先後調歸第9兵團指揮。1952年8月,王建安任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5年4月,第9兵團番号撤銷。

志願軍第20軍: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建制。劉飛任軍長,陳時夫任政治委員,轄第58師、第59師、第60師,全軍共3.2萬人。1950年2月,第30軍第89師歸第20軍建制。

1950年10月7日,第20軍奉命從上海近郊北上山東兖州地區集結整訓。11月4日車運至東北梅河口地區整補待機,改番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編入志願軍第9兵團序列。張翼翔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廖政國任副軍長,譚右銘任副政治委員。轄第58師、第59師、第60師及第89師,全軍50569人。1950年11月7日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北韓東海岸防禦。1952年10月11日回國。抗美援朝戰争中,20軍犧牲6000餘人,僅在長津湖戰役中就傷亡8000餘人,凍傷11000餘人,共殲敵33500餘人,擊落擊傷敵機160餘架,繳獲和擊毀敵坦克、汽車780餘輛,各種火炮500餘門。湧現出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蔔廣德和于潘宮、車樹琴(女)、孫振祿、任玉祥等英模個人和“楊根思連”等英模機關。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楊根思連接配接受錦旗

志願軍第26軍: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建制。張仁初任軍長,王一平任政治委員,轄第76師、第77師、第78師,全軍共3.2萬餘人。1949年底,26軍劃歸第9兵團指揮。1950年1月,第30軍第88師改歸第26軍建制。

1950年10月8日,第26軍奉命由上海移駐山東滕縣集結,待命赴朝作戰。10月17日,第26軍乘車北上。11月中旬,全部進抵撫順地區集結待命,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6軍,編入志願軍第9兵團序列。軍長張仁初,政治委員李耀文,副軍長張铚秀,轄第76師、第77師、第78師及第88師,全軍48894人。1950年11月19日,第26軍入朝,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6月5日回國。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第26軍取得了殲敵3.8萬餘人的戰果,湧現出王兆才、王德明、劉慶亮、葉君、林範洪(女)、陳德忠等許多戰鬥英雄和英雄集體。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志願軍戰士跨越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雪山向長津湖挺進

志願軍第27軍:志願軍第27軍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第一任縱隊司令員是戰将許世友。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聶鳳智任軍長,劉浩天任政治委員,轄第79師、第80師、第81師,共3.5萬餘人。1950年1月,第30軍第90師調歸第27軍建制。

1950年11月初,第27軍奉命由浙江移駐山東泰安進行入朝作戰前的整訓。11月初,北上到達東北安東地區集結待命,改番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編入志願軍第9兵團序列。軍長彭德清,政治委員劉浩天,副軍長詹大南,副政治委員曾如清。轄第79師、第80師、第81師及原32軍第94師,全軍50501人。11月12日27軍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10月14日回國。抗美援朝戰争期間,志願軍第27軍犧牲5046人,僅在長津湖戰役中就傷亡8000餘人,凍傷10800餘人,共殲敵21029人,其中美軍11825人,擊毀繳獲飛機29架、坦克40輛、汽車431輛。湧現出于春田、孫慶雲、王元義、劉福海、于憲珍(女)、李耘田等許多戰鬥英雄和13個英模機關。

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聯合國軍”參戰部隊

美國陸軍第10軍:美軍第10軍是專為仁川登陸組建的指揮機構,1950年8月,麥克阿瑟為實施仁川登陸,從美第8集團軍中分出部分兵力,組建第10軍,美國遠東盟軍總部的參謀長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将被任命為軍長。第10軍不屬于第8集團軍,是遠東司令部的一支戰略預備隊,直屬麥克阿瑟。仁川登陸之後,第一次、第二次戰役時,美第10軍下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1師)和第3、第7步兵師,并指揮南北韓第1軍團的首都師和第3師,共約10萬人。麥克阿瑟被撤職後,美第10軍歸第8集團軍建制。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陸戰1師成立于1941年2月1日,但其所屬各團的曆史卻可以上溯到20世紀初。參加過美國建國以來的大部分戰争,從來沒吃過敗仗,享有“先驅師”和“常勝師”的稱号。北韓戰争爆發後,編入美軍第10軍,參加仁川登陸。陸戰1師下轄陸戰第1、5、7團,陸戰炮兵第11團以及坦克營、工兵營和水陸兩栖汽車運輸營等支援部隊,總兵力約25000人,師長史密斯少将。全師的重武器主要有85輛坦克、18門155毫米榴彈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7毫米迫擊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75毫米戰防炮和81門60毫米迫擊炮。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入朝作戰前的陸戰1師部分人員裝備

陸戰1師在長津湖地區遭到重創。據美軍統計,僅在11月27日至12月11日,該師共傷亡11200人(其中戰死700餘人、傷3500餘人、非戰鬥傷亡7000餘人)。至1953年7月27日北韓停戰協定簽署時,該師在北韓戰場傷亡30000餘人,是侵朝美軍中傷亡最重的一個師。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被志願軍9兵團分割包圍的美陸戰1師某部

美軍第3步兵師:綽号“馬恩磐石”,1917年11月成立。參加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50年11月,第3步兵師入侵北韓。師長羅伯特·蘇勒少将,下轄第15、第65步兵團,第10、第39、第96野戰炮營,第58裝甲炮兵(自行火炮)營,第64重型坦克營,第52運輸營等。全師約2萬人,裝備坦克333輛,裝甲車411輛,火炮583門。

美軍第7步兵師:綽号“滴漏器”師,1917年12月成立。參加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後第7師駐防日本本州和北海道。1950年9月中下旬,第7師在仁川登陸,入侵北韓。師長戴維·巴爾少将,下轄3個步兵團,即步兵第17、第31、第32團,以及4個野戰炮兵營、1個防空炮營、1個坦克營、1個工兵營等,2萬多人。

在第二次戰役中,美第7步兵師遭重創,其中第31團團長麥克勞恩上校被擊斃,團旗被志願軍繳獲,整團建制被摧毀。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繳獲的美軍第7步兵師第31團(即“北極熊團”)團旗,現收藏于中國軍事博物館

南北韓軍“首都師”:“首都師”是南北韓4個主力師之一,号稱頭号“王牌”師。1949年6月,南北韓統衛部将首都警備司令部改成一個正規步兵師,半年後,命名為“首都師”,其師徽是一隻血口獠牙的白色虎頭,有“無敵猛虎”之稱。“首都師”由1團、2團、17團、18團組成。1團成立于1946年1月,是南北韓首批組建的8個團之一,兵員充足,裝備精良,被授予一面“虎頭旗”,綽号“白虎團”。“白虎團”編入“首都師”後,便成為“首都師”這個頭号的“王牌”師的“王牌”團。

不過,這“白虎團”也沒威風幾年,1953年的金城戰役中,志願軍68軍某部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率領奇襲分隊,搗毀“白虎團”團部,擊斃“白虎團”團長,繳獲“虎頭旗”。如今,這面“虎頭旗”就擺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成為“白虎團”覆滅的象征。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志願軍繳獲的“白虎團”團旗

從部隊編成的兵力上看,美軍的作戰師(步兵師、陸戰師)與二戰時期德軍、日軍的師一樣,屬于大編制,有2萬多人。志願軍9兵團12個師15萬人,除去幾千人的兵團直屬隊,平均每個師12000人。美軍一個師大體相當于志願軍的兩個師。美軍步兵師和陸戰師所屬步兵團、陸戰團,每團通常可配屬1個榴彈炮營、1個坦克連和1個戰鬥工兵連,組成團級戰鬥群,作為獨立戰鬥任務的基本戰術機關,如陸戰第1團戰鬥群、步兵第31團戰鬥群等。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志願軍第27軍第80師圍殲美軍第7步兵師第31團戰鬥群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從武器裝備上看,志願軍就更不占優勢了。根據以上資料對比,從火炮上看,志願軍絕大多數是迫擊炮(曲射炮),而大口徑火炮處于絕對劣勢。坦克、裝甲車為0,更沒有飛機支援。即便不算空軍,志願軍一個軍的火力密度甚至遠不如美軍一個師。實際上,志願軍第9兵團夠得上重武器的也就是160門平射炮和數百門大口徑迫擊炮,這些裝備跟美軍一個師都沒法比!當時志願軍還沒有裝備蘇式武器,志願軍的輕武器主要是解放戰争時期繳獲的美式、日式以及捷克、加拿大等國造的以及部分國内兵工廠仿制的,被稱為“萬國牌”。

志願軍的裝備,美國人根本就瞧不上。在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泰勒眼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長于數量和勇氣,在戰術方面受過配合地形的良好訓練,但其裝備卻極為原始化,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們早已送入軍事博物館的古董”。

但是,英雄的志願軍第9兵團,就是拿着這些陳舊的“古董級”武器,在連生存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硬是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正如毛主席所說:“志願軍打敗了美國佬,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

在長津湖戰役中僥幸逃脫的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感歎:“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

兵力大盤點,《長津湖》背後的真實故事

志願軍第27軍戰士向美軍發起攻擊前進行宣誓

(作者:軍史專家徐平)

(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