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隸屬于溫州市的蒼南縣位于浙江省最南端。因地處玉蒼山之南,取縣名為蒼南。東與東南瀕臨東海, 陸地分别毗連福建省甯德市福鼎市、泰順縣、平陽縣、文成縣、龍港市,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面積1252.9平方千米。蒼南城區距溫州市區81千米。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蒼南縣境内主要山脈為望州山,海拔753.3米,由于處于沿海平原之中,突兀而起,是以顯得十分雄峻。望州山南麓有荪湖山,地勢險要,蜂巒衆多,最高處為大尖山,山上有龍湫。 蒼南縣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西南有五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挺拔其間,地勢高峻,溝源區多峭壁、瀑布。東北端為鳌江口,地勢低平,是河網密布的平原。

蒼南大部境域屬鳌江水系。鳌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全國三大湧潮江之一(另有錢塘江和閩江)。初名始陽江,旋改為橫陽江,再改為錢倉江,後因漲潮時江口波濤洶湧,狀如巨鳌負山,民國時易名為鳌江,俗名青龍江。幹流總長91.1千米,支流橫陽支江最長。幹流流域稱北港,橫陽支江流域稱南港,南北港在鳳江彙合後,東流注入東海,經湖前、沿江、龍港鎮至江口一段,以鳌江中線與平陽縣為界。蒼南鳌江水系,包括橫陽支江以及與之相溝通的滬山内河、蕭江塘河、藻溪和江南河道。 蒼南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蒼南縣明礬礦石儲量巨大,占全國儲量的80%,占全世界儲量的60%,故礬山鎮有“世界礬都”之稱。

蒼南縣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蒼南縣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争力100強、投資潛力100強。 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2020年5月,《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釋出,蒼南縣排名第21位。2020年5月,獲得“2020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第74名。2020年7月,蒼南縣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58位。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榜單,排名第86位。2020年11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名單”。2020年12月,在2020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争力100強排名第67位。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國效率“百高縣”排名第49位。

蒼南縣曆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靈溪鎮的渡龍山上就有人類活動,并留下了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錢庫鎮桐橋村還遺留有七座商周時期石棚墓。它是當時浙南沿海地區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墓葬形制,這種巨石墓葬文化在國内極為罕見,已被列為“國保”機關。商周時期人類活動逐漸頻繁。春秋時為越人地。戰國中期開始為閩越地。秦統一中國後,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閩中故地置閩越國,屬閩越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驺(音鄒)搖為東海王,都東瓯(今溫州),世稱東瓯王,為東海轄地。漢武帝時,東瓯舉國内遷江淮間,國除。漢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當地的閩南文化主要來自明朝清朝時的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和已經移民到泉州漳州的莆田人再次移民到溫州,以蒼南縣為中心分布。後先後隸屬章安、永甯、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陽縣委、平陽縣革命委員會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提出《關于要求分縣問題的報告》。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複,準許設立蒼南縣。蒼南縣在其中,将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七個區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并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11月5日,蒼南和平陽分署辦公。2019年,溫州市轄鹿城等四區,瑞安、樂清、龍港三縣級市和蒼南等五縣至今。

蒼南縣擁有豐富的特産與美食 特産有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的蒼南四季柚、蒼南翠龍茶。還有蒼南夾缬(音協)、馬站四季柚、蒼南荔枝、蒼南礬塑、炎亭江蟹、蒼南蘑菇、番薯粉、溫州紫菜、蒼南夾纻(音住)漆器、黃栀子、五十丈粉幹、華陽牛肉等。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馬站四季柚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蒼南月餅

美食有油淋土雞、馬站煎包、宜山魚餅、香橙菊花魚、南宋雞雜羹、鹵鵝、炒米、蒼南鹵雞翅、麻巧、冬至圓、燈盞糕、馬蹄蓮(羹類)、衛城豬腳、酒香黃魚、發财(菜)丸、豆腐仔、荠菜飯、敲糕、蒼南月餅、蔥燒海蜈蚣、石乳餅、姜酒海蜇血、豬油渣、清湯魚圓、清明糕等。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馬站煎包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酒香黃魚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宜山魚餅

蒼南縣著名人物(一)

章嘉,元代地方志學者。在永嘉縣學教谕任上,編成《永嘉縣志》,至大三年(1310年)又與人合纂《溫州路志》二十卷,繼而又編修了《永甯志》。延佑六年(1319年),自翰林院歸鄉後,别纂《東瓯志》。還曾重編《台州郡志》。

劉先(1915年—1995年)曾用名劉發羨。中共七大代表。1936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閩浙軍區紅軍挺進師政委警衛員。一生為革命出生入死。建國後曾任職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管理局局長。

朱維之(1905—1999)著名學者、教育家。早年赴日本中央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學習、進修,歸國後在福建協和大學、上海滬江大學任教,曾任滬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建國初期調任南開大學教授,先後擔任南開大學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等職,并當選為天津外國文學學會會長、天津比較文學研究會會長等職。朱先生是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一生從教六十餘年,桃李滿園,著作等身,在中國教育界、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

金九萬,南宋官吏。淳祜年間同入太學。授太常博士,遷國子博士兼莊文教授。

吳前,生于1994年。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後衛,效力于CBA浙江稠州銀行金牛俱樂部。

陳急沖(1914年—1943年)革命烈士。1934年加入中共。1936年任中共浙南軍事委員會委員兼浙南紅軍遊擊隊隊長,後歸紅軍挺進師統一指揮。1938年3月,随粟裕奔赴皖南,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1939年任參謀處作戰參謀,後調任抗大第九分校隊長。1943年在溧水與敵遭遇,激戰中犧牲。

華文漪,清乾嘉年間鄉儒。從小穎悟,自學成才。嘉慶元年(1796年)拔貢,殿試被黜落。後無意科舉,辭歸,緻力于詩文,專心學習與寫作。與福鼎林滋秀(亦為鄉儒)深交,詩文書劄來往近20年而未曾唔面,時人稱為“神交”。

羅烈生(1908年—1936年)革命烈士。中共黨員。組織“赤衛隊”,任鼎平獨立團政委。1936年11月被敵人包圍,壯烈犧牲。

王宗遠,明初官吏。洪武十一年(1377年)被薦任光祿寺丞,後曆任吏部稽勳員外郎、大理寺丞、左佥都禦史、副都禦史。逝後贈都禦史。

蘇元(1913年—2005年)著名中醫。早年就讀于浙江中醫專科學校(浙江省最高一級中醫學校),兼修西醫,博采衆長,實行中西醫結合治病。由于醫術高明,名聞浙閩邊區。一生培養了一百多名學生,桃李遍及平陽鄰近各縣。勤奮好學,熟讀和潛心研究醫家經典,旁通各家學說,直到耄耋之年仍手不釋卷。行醫六十多年,在省、市、縣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多篇。

陳式純(1903年—1935年)革命烈士。1925年11月加入中共。先後在焦作、武昌、蘇州、上海等地進行地下革命工作。一生四次被捕入獄,在長期摧殘折磨中病逝。

林升,南宋詩人。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間,是一位擅長詩文的士人。其作品《題臨安邸》是曆代人們耳熟能詳的詩作。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陳倉,明末清初抗清志士。初率部投義軍,後領孤軍攻金山衛城,不得。數月後被清大軍兜圍,被捕殺害。

吳信直(1893年—1931年)革命烈士。1928年加入中共。任白沙(今龍港市)農民協會會長、中共平陽縣委書記。後被捕殺害。

陳宣,明代中葉能吏。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分司徐州沽頭等閘河,成績斐然。後升為刑部陝西司郎中、夷陵州(今湖北省宜昌市)知府、雲南布政司左參政等。

謝作偉,生于1964年。金屬有機化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卓敏化學講座教授。1983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學系,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于該所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珍(1905年—1930年)革命烈士。早年任平陽縣農協委員兼環川農協副會長。被當局誣為“四大民寇”之一。1928年2月加入中共。從事農民運動,後被捕殺害。

黃石,兩宋交替時期官吏。紹興八年 (1138年)中進士,曆任福州、建康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司封員外郎、右司員外郎、左司員外郎、江東轉運副使等職。

林輝山(1906年—1980年)土地革命時期就積極投身革命。1933年7月加入中共。1935年11月,任鼎平藻溪區委書記,12月任鼎平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兼鼎平獨立團三支隊指導員。1937年11月任閩浙邊臨時省委委員,次年4月任鼎平縣委書記,9月任福鼎縣委書記。1939年1月,調任浙南特委組織部長。曾被選為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抗戰勝利後,在東北任中共遼南地委組織部長。解放戰争時随軍南下,建國初任溫州地委副書記,後任上海市委農工部長兼組織部副部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省農辦副主任、省人大副主任等職。

黃實(1890年—1930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同盟會,主張革命,策劃起義。在日本參加孫中山先生的“中華革命黨”,與陳其美交誼深厚。1919年應孫中山電召赴穗,任大元帥府機要秘書。積勞成疾,四十歲逝于廣州。  

鄭朝陽,女,生于1960年。國家一級編劇。主要創作戲劇作品、小說和電視劇等。

陳駿(1905年—1927年)近代革命志士。早年就讀于上海大夏大學。北伐軍進入杭州時,陳駿組織宣傳隊,上街演講,散發傳單,揭露軍閥罪行,被捕後殘忍殺害。

楊盛桃(1839年—1918年)清末昆劇表演藝術家。多才多藝,除飾演各種角色外,還能演奏樂器,并編導劇目。

李銳夫(1903年—1987年)數學教育家。早年就讀南京東南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後先後任教于廣西、山東、重慶、貴陽師範學校、複旦和暨南多所大學。建國後,任教華東師範大學等。

林靈真,本名偉夫,字君昭。宋元間道教符箓(音陸)派著名道士,被稱為“紹開東華之教,蔚為一代真師”。出生于殷實世家,自幼資禀不凡,及長,洞徹經緯史傳、諸子百家,才名聞于鄉裡。而出言澀讷,屢試不中。曾被授登仕郎,後投拜名道士為師,舍家宅為道觀,稱為“丹元觀”,自号“水南先生”。道教第三十七代天師張公棣慕名禮請論道後,歎道:“永嘉有此高人哉!”任命為溫州路玄學研師,繼升溫州路道錄。林靈真弟子百餘。在綜合道教符篆三宗(靈寶、天師、上清)歸于正一道的過程中,師徒幾代起了很大作用。林靈真所紹開的東華教派在州裡或稱水南派。

盧伯樵(1907—1985)著名眼科專家。早年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考取全額獎學金,進入當時唯一一所國人辦的醫學院—北洋醫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北平協和醫學院任眼科專科主任及南京中央醫院主治醫師、杭州笕橋中央航空學校首席醫師。抗戰期間在南京自行開業,曾多次參與救治被捕的抗日志士。抗戰勝利後,積極參加重振中國醫學事業,為全國醫學會首批會員之一。還籌建和主持中華眼科醫學會,為中外眼科交流合作作出貢獻。同時兼任鐵路醫院院長。建國後,任軍事學院、南京第三人民醫院眼科主任。

林嶷(音遺),兩宋交替時期士人。先人自福建長溪,徙至溫州橫陽,最後定居湖荪,即現在蒼南縣望裡鎮。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他毅然跟随陳東伏阙上書,立志抗金報國,後随駕到臨安,中進士後,曆任尤溪知縣、随州知府,封朝請大夫,授三品銜。在任尤溪知縣期間與朱熹交好。

鄭慧,清代中後期女詩人。原籍永嘉,嫁與金鄉衛名門殷氏、國學生殷執中為妾。聰明貌美,有詠絮之才。詩風清微澄淡,多感物而興之作。因未能生育而失寵,被遺棄于福建長樂,抑郁而逝,年僅二十三歲。

吳第,清代畫家。尤擅山水與蘭竹。并工書法和詩詞。

陳輝(1915年—2008年)老紅軍戰士。1936年初參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共。在艱苦的對敵鬥争中,曾任中共福鼎(閩東北)縣委書記等地方重要職務。1949年2月,上司浙南第三縣隊,會同浙南遊擊縱隊第一支隊和浙南第二縣隊,成功地解放了泰順縣,并成立了浙南地區第一個縣人民政府。建國後,曾任溫州市副市長等職。  

朱秀山,清代中後期反清起義軍首領。所部發展至五千之衆,軍中紮黑巾、着黑衣、打黑旗,号為“鴉軍”。在與主軍分路進攻瑞安城時受阻,後受清庭多路大軍合圍,又和主軍聯絡中斷。最終無力抵抗強敵,不甘就俘,跳河自溺而死。

陳南(1911—1983)著名歸僑作家。原名陳壽南,筆名陳南等。1926年去新加坡,在當地國小任校役,工餘借閱書刊、臨摹字畫,奠定以後從事文化事業的基礎。1932年回到家鄉,在國小任教,深感風氣閉塞。1934年再去上海,轉赴新加坡華校任教,向各報刊投稿,在文壇漸露頭角。太平洋戰争爆發後,陳南參加胡愈之主持的“星洲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全力訓練戰時工作幹部。1945年日本投降,馬來亞共産黨派他回新加坡做上層人士工作,并籌備出版馬共新加坡市委機關報《新民主日報》。12月,加入馬共(回國後轉為中共黨員)。歸國後,在兩廣縱隊及冀魯豫解放區政治部從事文化工作。建國後南下,曆任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科長、廣州市西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等職。一生淡泊名利,在馬來亞和新加坡,被譽為“新馬華新文學第一流道地作家”。

郭心崧(1897年—1979年)中學畢業後東渡,入日本帝國大學經濟系。歸國後,在上海創辦《孤軍》雜志,評介各家經濟理論,撰述中國經濟建設之道。後南下任教廣東中山大學。1932年調任郵政總局局長。戰後任駐日代表團文化參事,後任教于東京大學,退休後病逝于東京。

黃超(1890年—1970年)著名教育家。先後任教于江南高等國小和平陽縣立第五國小(後稱金鄉國小),并擔任校長達二十六年。

謝香塘,清代道光年間女詩人。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女紅外,耽溺于古籍,所作骈文婉約,詩作端厚。

蘇中武(1917年—2011年)醫學教育家、教授。建國前後任教于現第二軍醫大學。作有多部醫學專著。

殷一璀,女,生于1955年。就讀于華東師範大學曆史系。任職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十九大代表。

謝承權(1883年—1968年)著名養蠶專家。曾自建原生蠶種場,培養生徒,推廣種桑養蠶經驗。 曉柔,清代著名遊方僧。酷愛作詩。以淨土宗為指歸,一心從事佛經研究。

林競(1892年—1962年)民國時期官吏。1930年曾任國府參議。1932年任甘肅省民政廳長。1934年任江西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抗戰勝利後,任職浙江省議會秘書長。 朱程(1910年—1943年)革命烈士。早年就讀于溫州商業學校和廈門集美學校。入南京中央軍校第七期,畢業後接受革命思想,開始參加地下革命活動。後任河北民軍晉冀豫邊區辦事處處長兼民軍第十一團團長。加強與中共上司的冀西遊擊支隊聯系。1936年8月,參加中共上司的華北抗日民軍,任司令員。9月加入中共,後編入八路軍第二縱隊,任華北抗日民軍第一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再調第五軍分區司令員。自1938年5月的三年間,朱程率部隊經過大小百餘次戰鬥,開辟了以内黃縣(隸屬豫北安陽市)為中心的沙區抗日根據地。1943年9月28日在山東曹縣西南王廠一帶反“掃蕩”作戰中,為掩護主力突圍,朱程和三十多位戰友與敵同歸于盡,壯烈犧牲。

鄭汝璋(1884年—1962年)著名法學家。早年留學日本,攻讀法政。民國時期,曆任“金衢嚴”三府十九縣法院院長、浙江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院長、嘉興地方法院院長。

方仲友(1889年—1974年)畜牧學家。少年時,在平陽縣學堂以優異成績受到前輩器重。1906年4月,18歲的方悌隻身到日本,先在私立大阪高等預備學校補習完中學課程,次年9月,考進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畜牧系。回國後,任浙江陸軍第一師獸醫處處長兼浙江獸醫院院長,還兼浙江甲種農業學校教師和農場管理。1945年8月,回到家鄉,任金鄉國小校長。1947年8月在英士大學任教。建國後,一直在浙江大學農學院工作。1982年被浙江省衛生部門授予“浙江省名老中醫”的光榮稱号。

林夫(1912年—1942年)原名林裕。木版畫家。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版運動,林夫是先驅者之一。1932年入讀上海美專西畫系。由馮雪峰介紹結識魯迅先生。擅于木刻與磚刻,題材廣泛。長時間從事革命活動和木刻創作,創作為革命活動所用宣傳畫,任中共平陽縣委組織部長和宣傳部長。1940年被捕,先後被關押在溫州、金華、上饒和閩北。在參加閩北越獄中負傷被捕,後遇害。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林夫

王有開,南宋官吏。鹹淳元年(1265年)進士。曆任鎮江府通判、司農寺丞等職。

倪正茂,生于1940年。著名法學家。畢業于複旦大學法律系,任職上海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上海社科院生命法研究中心主任。

林則祖,南宋進士。寶祐年間遊太學,與同舍生陳宜中(永嘉籍)等六人聯名上書,揭發、聲讨佞(音甯)臣丁大全(江蘇省鎮江籍)等罪行,被削籍發送邊遠州郡拘管。國子監祭酒、司業等聞訊,率領十二齋太學生整頓衣冠恭送六人出橋門。丁大全聞訊大怒,在太學中立碑,嚴禁太學生“妄議國政”。士大夫則翕然推許,稱之為“六君子”。開慶元年(1259年),丁大全被劾罷官,“六君子”才免解。林則祖參加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廷試,賜進士及第。

蘇淵雷(1908年—1995年)著名學者。專治文史哲研究,對佛學研究獨到,尤洞悉禅宗。畢生從事文教事業。眼明手快,援筆成文,出口成章,餘事書畫,被譽為“文史哲兼擅,詩書畫三絕”。一生著述等身。曾被人尊稱為“平陽三蘇”(蘇步青、蘇淵雷、蘇昧朔)。曾任上海世界書局所、中央政治學校教員、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國文講席、中國紅十字總會秘書兼第一處長等職。建國後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和副會長等職。蘇先生數度外訪,進行學術文化交流,赢得海外學者的崇敬,素享國際聲譽。曾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号,并被選為上海市有特色的藝術老人。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上)

蘇淵雷先生

羅曉晖(1912年—1942年)抗戰爆發後,1938年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河北民軍十一團,曆任第一大隊大隊長、冀魯豫軍區第一分軍區司令部教育參謀。1940年冬加入中共。後病逝于八路軍總部醫院。

陳鐵君(1917年—1961年),又名陳鐵軍。開國少将,是建國後第一位溫州籍将軍。1934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加入中共。曾任浙南紅軍遊擊隊隊長、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堅持了三年閩浙邊遊擊戰争。1938年3月與粟裕率部從平陽北上抗日,親曆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軍部科長、華東軍政大學教務長,參加了淮海、渡江、福州等戰役。建國後,曆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訓練部處長、副局長、代局長等職。

章夢飛,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中武狀元。寶祐二年(1253年),潼關陷落。一支蒙軍直逼燕京。章夢飛受命挂帥抗禦,任禦苑統衛兼左司馬事,行軍不坐乘,愛兵如子女,與士兵同食,深得将士愛戴,士氣十分高漲。 揮戈直指敵陣,将卒皆成為死士,一往無前,宋軍猛攻敵軍陣營,斬敵兩萬餘,蒙古軍遭到宋軍的突然襲擊,潰不成軍,倉皇而退。潼關一舉被宋軍攻克,章夢飛是以名聲大振。

“近閩浙邊英才爍,文武狀元人氣托。 海山相間美食廣,崖水互伴寶礬多。”

“景觀人物大事件,美食特産全荟萃”。下期咱們接着聊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下期再見! (部分圖檔下載下傳自網絡,如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系本文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