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其月湯湯,離我故鄉,月圓又缺,故鄉不見。其星熠熠,離我故土,星河燦爛,故土難返。其風和和,吹我故壤,其日麗麗,照我故園。知兮知兮葬我河山,知兮知兮葬我何方……

大漠荒煙,隐隐駝鈴,有風吹過芨芨草,發出“沙沙”的聲音,那臨風而立的年輕人吹奏起的管樂,正是大唐管弦樂站C位的領奏。他想起少年時的月光是明朗的,如今西域的月光是清冷的。兵役數年,故鄉難返,前路戚戚,唯有少年時吹奏的筚篥聲,從故鄉随他飄到了異鄉。那多年前奏響的離别聲啊,化作今日的思鄉淚!

絲路之音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筚篥之音,源于龜茲,沿絲路文明而來,在中國的傳播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龜茲者,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大将呂光自長安出發西征,穿越三百裡沙漠,大戰龜茲等國。秦軍占據龜茲後,諸将皆有思鄉之心,不願留駐西域,于是呂光滿載西域珍奇引軍東歸,并且帶回一個龜茲樂隊,作為龜茲音樂主奏的筚篥,也由此傳入中原。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龜茲位于今天的新疆庫車縣,在伯孜裡克的千佛洞内,在一幅佛陀本生故事的壁畫裡,有一些樂人,其中一個吹奏的便是筚篥。它的形狀彎曲,下細上粗,這大概是早期的筚篥,一般用羊角或者牛角制成。後來傳入中原後,改進了材質,形成竹制直立的筚篥。由西域傳入中原的筚篥,到隋唐時期得到重視,在隋代九部樂和唐代十部樂中都有廣泛應用,成為主奏樂器之一。唐朝時期,出現李龜年、李衰等許多吹奏筚篥的藝術家。傳說,在唐玄宗創作的《霓裳羽衣曲》中,李龜年就擔任筚篥吹奏。敦煌壁畫上的諸多筚篥圖像,則描述了開放的大唐時代筚篥在中國傳播的盛景。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宋代以後,筚篥以“頭管”之名出現,至明代,“頭管”之稱正式定型。說明筚篥在曆代宮廷音樂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地位相當穩定。筚篥作為外來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屬于俗樂部分,一度作為雅樂并未成功,但筚篥居南宋教坊司首部,可見其重要地位。由“筚篥”—“觱篥”—“頭管”的名稱演變,不僅放映了胡樂的本土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演奏地位的變化。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自明代以後,筚篥逐漸在宮廷音樂中失去了領奏地位,并且從宮廷流傳至民間,材質也由竹制換成了烏木,民間筚篥的傳承,雖難以再見繁榮之象,卻從未間斷。

懷思之音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筚篥屬管吹樂器,也稱管子,分大、中、小三種,發展至現代管身多為木制,上面開有八孔,管口插一葦制的哨子而發音。經過改革後的管,音域擴充為兩個八度又六個音,而加鍵管還能演奏十二半音,多用于地方戲曲、民間管樂合奏、寺院音樂等。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其聲悲,原是胡人用來驚馬的。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也曆經了宮廷樂、軍儀樂、民間樂的傳播。筚篥通過氣息支撐,可以表現圓潤不斷,委婉起伏的持續音,音色或高亢悲涼,或深沉渾厚,擅于觸發人的情感,引起共鳴。

曾經熱播的《楚喬傳》中,也有楚喬在紅川城牆上吹奏筚篥的情節。筚篥乃燕洵所贈,彼時的燕洵如盛夏光年,而此時楚喬堅毅的信念已不在,筚篥之聲是感懷還是思念呢?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在唐代筚篥名曲中,《雨霖鈴》的故事與唐玄宗李隆基有關。據說當年馬嵬事變後,玄宗等人由蜀道進入斜谷,棧道鐵索上挂有鈴铛,友善互相照應。玄宗在淅瀝的雨夜,常聞鈴聲而想到與貴妃當年的琴瑟和鳴,懷念與怨恨促使他揮淚寫下樂曲《雨霖鈴》,當時梨園樂工張野狐以筚篥試奏,深沉悲咽的樂聲令唐玄宗愁腸寸斷。到了宋代,《雨霖鈴》被失意文人所喜愛,随着北宋慢詞家柳永填詞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流傳開來,這首曲子也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筚篥名曲。

中華之音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如今在日本有“雅樂貴公子”之稱的演奏家東儀秀樹擁有大批樂迷,擅長用筚篥演奏現代作品。一些癡迷的人,常常誤以為此樂器源自日本,其實北韓、日本的筚篥與中國的筚篥都是一脈相承的。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龜茲音樂自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而在公元七世紀左右,日本遣唐使們帶着這一樂器東渡,至今在日本奈良正倉院中,還儲存着一支我國唐代的筚篥,成為日本國家寶藏之一。

筚篥之音 | 剪削幹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2018年,在《經典詠流傳》的舞台上,和着經典傳承人戴荃的歌聲,筚篥與李白的《三五七言》詩樂合一,秋風凄涼、寒鴉複驚之境,引領着聽者走進盛唐詩人的秋思情懷。穿越兩千年的樂聲響起,古今人達到了情感的共鳴,這就是中華音樂和中華文化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