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同國術史│大同國術人物志(一)│任舉 王永清 劉钰 李存孝 佘太君

大同國術史│大同國術人物志(一)│任舉 王永清 劉钰 李存孝 佘太君

任舉,男,字漢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長髯,素懷忠義,才勇過人。雍正二年中武□東十裡之外,水泊寺前賜茔地,禦賜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蔭其次子承緒為官,其弟鳳由守備超擢參将,後又升副将。任舉的次子任承緒于12歲補博士弟子員,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勳授巡捕京南營千總,後升任北營、西營守備。《清史稿》中有《任舉傳》。生前著有《任勇烈詩集》。

王永清 (?-1800),男,靈丘水澗村人。祖藉山西甯武,清順治十二年,其祖父王國良随兄王國棟(靈丘縣志記載為千總)從戎來靈,後娶妻生子定居水澗村。

清乾隆戊申科(1788)武舉,署陝西新平路瓦窯口 (今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千總,武藝高強,性格忠烈,骁勇善戰。時值嘉慶元年(1796),川、陝、甘、楚、豫五省,爆發了由姚志富,王聰兒上司的白蓮教起義,王永清奉調出師,為先鋒,追剿賊匪。臨陣不避鋒刃,每戰必争先,戰功卓著。嘉慶五年(1800),起義軍寇亂滑縣(今河南北部滑縣),在進剿滑縣的戰役中,于陣前,将名叫“齊二寡婦”的首領,輕抒轅臂活捉下馬,在傳回本陣時,不慎提防“齊二寡婦”從靴内拔出匕首,刺向他的肋部,當場陣亡。朝庭聞其忠勇,優恤如例,崇祀昭忠祠。

大同國術史│大同國術人物志(一)│任舉 王永清 劉钰 李存孝 佘太君

劉钰

劉钰(1849-1914),男,字式甫,大同靈丘武靈鎮大道地村人。清授武功将軍,晉授武顯将軍,賜進士出身,曾任禦前花翎侍衛,陝西西安城守協鎮,署陝西都中協鎮,委肅州挂印總兵等職。劉钰三歲喪父,和兩兄從事農業,學習弓馬。他刻苦練武,膂力過人,八百斤重的石獅提之展腹過膝。由于武功超群,可考一舉成名。十八歲取生員,十九歲會元,清同治九年(1870)解元。殿試“拉斜”,中武翰林。連中三元,故劉氏堂名叫“三元堂”。同治十年(1871),入衛乾清門,任禦前侍衛。光緒九年(1883),邊疆有事,授甘肅慶陽府遊擊,駐十餘年。遇案立即破獲,使駐地社會安定,秩序井然,深得民心。

李存孝(858-894),後唐時人,初名安景思。清《靈丘縣志》記載“後唐李存孝,邑人(靈丘)”。土人相傳,其母鄧氏,為邑中莊頭村鄧萬戶之女。有-次,與村女采挖野菜,路過古冢旁,有石人侍立,而首偶斷,戲謂,能将菜籃拋續其首者,即夫也,鄧因續之,晚歸,夢與石人合裘,遂懷孕。萬戶夫婦疑女數出遊,有外遇,逐之。鄧為泣不能白,日行旁近村落丐食。時同伴心知其冤,争相送食,故得不死。後萬戶知道實情,複收歸,生子名景思。童時以牧羊為生,曾向山人練習武藝,英武過人,力大無窮。李存孝是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古人言“王不過項,将不過李!”說的就是李存孝的勇猛。《殘唐五代史演義》中說,李存孝使用過的武器是畢燕撾,《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五記載:“存孝骁勇,克用軍中皆莫及;常将騎兵為先鋒,所向無敵,身披重铠,腰弓髀槊,獨午鐵過陷陣,萬人避易。每以二馬自随,馬稍乏,就陣中易之,出入如飛”《舊五代史》記載李存孝每次上陣殺敵,都“橐弓坐槊”。《新五代史・義兒傳》中說“……李存孝猨臂善射,身被重铠,橐弓坐槊,手舞鐵楇,出入陣中,以兩騎自從,戰酣易騎,上下如飛”。

佘太君,又稱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于騎射,配與北漢名将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娴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号稱楊無敵。楊家将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