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波兒:集革命家、活動家、電影明星和上司者于一身的人民藝術家南粵“左聯”群英小記(4)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南粵“左聯”群英小記(4)</h1>

來源:廣東省韓江流域管理局

編者按:

  南粵“左聯”文學青年陳波兒,廣東潮州人,無産階級文藝戰士,著名電影演員、導演,人民電影事業的上司者和創始者。2021年,廣東省韓江流域管理局打造南粵“左聯”之旅二期項目,在其家鄉潮安區庵埠鎮官路村的韓江堤岸邊,打造賜茶公園,專門紀念陳波兒。

陳波兒:集革命家、活動家、電影明星和上司者于一身的人民藝術家南粵“左聯”群英小記(4)

圖為陳波兒。

民國進步文藝第一女傑

  陳波兒,原名陳舜華,1907年7月15日出生于海陽(現潮安)縣庵埠鎮。1929年在上海藝術大學讀書時開始從事左翼戲劇活動。1934年主演電影《桃李劫》、《青春線》一舉成名。1936年主演《生死同心》又蜚聲影壇。1937年“七七”事變後參加抗日演劇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首演著名抗日劇目《保衛盧溝橋》。翌年出任中華全國電影抗敵協會理事,主演以上海“八一三”抗戰為題材的影片《八百壯士》中的童子軍旗手楊惠敏而聞名全國。1940年奔赴延安,入馬列學院學習,導演了《馬門教授》、《新木馬計》等外國名劇,成為陝甘甯邊區影劇藝術的核心人物。1945年與姚仲明創作話劇《同志,你走錯了路》并任導演,由于該劇鮮明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藝術手法,使陳波兒的名字傳遍延安革命根據地。此後她還組織過紀錄片《保衛延安》及延安第一部劇情片《邊區勞動英雄》的編導、拍攝工作,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編劇。1946年春率延安電影團經過艱難險阻到達東北興山(現鶴崗市),參加東北電影制片廠的組建工作,擔任該廠黨總支書記兼藝術處長。1947年編導我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成為我國第一位女導演。1951年11月在上海文藝界人士座談會上講話時突發心髒病去世。

陳波兒:集革命家、活動家、電影明星和上司者于一身的人民藝術家南粵“左聯”群英小記(4)

圖為《桃李劫》劇照。

  作為民國時期我國進步文藝的一員猛将,陳波兒的文藝活動及其成果不勝枚舉。在幾十年的文藝生涯中,她堅持對進步文藝的執着追求,積極響應黨在各個不同時期号召并付諸行動所做的革命工作;其在黨上司下對解放區影劇藝術事業的貢獻,是其他女藝人無可比拟的。

  崛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劇,在名片疊出的同時,也升騰起為數不少的影劇女明星。這群女星所走的道路大體分為四類。一是出名後傍高官,邊演戲邊當官太太的,如官至國民政府第八軍代軍長、總統府參軍的唐生明(唐生智之弟)夫人徐來,軍統頭子戴笠的秘密夫人胡蝶;二是因“人言可畏”或為情而自殺的,如名噪一時的阮玲玉、艾霞;三是長期活躍于影劇界,醉心藝術也參加過進步文藝活動但沒有參加中共或較少參加革命社會活動的,如白楊、張瑞芳、王人美、舒繡文、宣景琳等;四是30年代即加入中共,既是演藝界人士,但更多是參加黨上司下的社會活動和革命工作,其中著名的人物有三位:王瑩、藍蘋、陳波兒。

  安徽蕪湖籍的王瑩,生于1913 年,此君入黨最早(1930年),以出演陽翰生編劇的《鐵闆紅淚錄》以及《自由神》而聞名,抗戰爆發後也積極投身救亡運動,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但她1942年赴美留學,直到1955年才回國。顯然,其業績遠比不上陳波兒。故最新版(2002年)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精粹本)》收入王姓的女影星、藝人有王人美、王蘋,而無王瑩的名字。

  山東諸城籍的藍蘋,即江青,生于1914年,是第二位較早入黨的女明星(1933年)。早年在上海“電通”、“聯華”電影公司任演員以出演話劇《娜拉》而步入明星行列,但在當時上海灘演藝界的名氣輩分均在陳波兒之下。1936年陳波兒主持成立上海青年婦女俱樂部時,藍蘋常追随陳波兒左右,與郁達夫侄女郁風同被稱為俱樂部裡的“小妹妹”。藍蘋1937年入延安,翌年與毛澤東結婚,從此由前台進入幕後。1963年開始插手文藝界,“文革”期間更是罪惡昭彰。不論政治品德還是藝術成就或比照陳波兒在生期間的職位,江難望陳之項背。

文藝界最活躍的女社會活動家

  陳波兒是最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的女明星。1929年10月她加入由共産黨人恽代英、郭沫若、楊賢江創立的“中國濟難會”。翌年,她與魯迅、田漢共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1936年,在宋慶齡、何香凝的支援下,她與史良、沈茲九、胡子嬰等成立“上海婦女救國會”。在這些組織中,陳波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能和藝術專長,在報刊上撰寫文章,在集會上發表演講,在戲台銀幕上擔任角色積極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抨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争取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營救被反動派逮捕的革命者。1936年6月,她與宋慶齡、胡愈之等十六人聯名呈交江蘇省高等法院,要求釋放因宣傳抗日救國而被捕的“七君子”,否則,與“七君子”“同罪同罰”。

  陳波兒的出色表現,受到了婦女領袖宋慶齡、何香凝的贊揚。宋何曾對人講,她們對文藝界衆多女星中,最賞識的是陳波兒,她熱情積極、果敢無私、才藝超群。何香凝還專門找來陳波兒商量,要她主持組織“上海青年婦女俱樂部”,将全上海婦女界的人士團結起來,壯大抗日力量。

  1936年11月,駐綏遠前線的傅作義部隊攻克被日本占領的百靈廟,此役勝利的消息傳到後方,使廣大人民歡欣鼓舞。為擴大影響,中共上海地下組織動員各界人士慰問前線将士,陳波兒是第一個響應這一号召的社會活動家。她以“青年婦女俱樂部”的名義,組成上海婦女兒童慰勞團,開赴抗日前線,先後會見聶榮瑧、賀龍、傅作義、湯恩伯、宋哲元等國共将領。并在百靈廟前親自與著名演員崔嵬合演《放下你的鞭子》,受到前方将士的熱烈歡迎。

陳波兒:集革命家、活動家、電影明星和上司者于一身的人民藝術家南粵“左聯”群英小記(4)

圖為陳波兒為抗日将士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描寫“九一八”以後,一對逃難入關的父女以賣藝為生,女兒餓得暈倒在地,老父用皮鞭抽打,迫她賣唱。觀衆中一勞工十分氣憤,奪下老父手中的鞭子,并加以指責。老父痛說當亡國奴的艱難歲月,全場感動。陳波兒飾女兒,崔嵬扮老父。他們的表演感情真摯細膩,使觀衆感覺不出這是在表演,而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此劇是一出街頭劇,自編出來後未曾在前線演出,陳波兒首次把它帶到抗日前線,轟動全國,意義不同凡響。此後,全國各地進步文藝工作者都将此劇搬到街頭、前線,激發了軍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增強抗戰信心。其中,在陳、崔演出一年後,著名演員金山、王瑩也在武漢演出此劇,同樣引起轟動。

新中國電影教育事業的創始者

  陳波兒入黨于1937年,介紹人是著名的共産黨将軍葉劍英和李克農。早在若幹年前她就向黨組織表達了入黨的願望,但當時的上海地下黨負責人潘漢年告訴她因工作需要要求她暫留在黨外。這樣,陳入黨時間就比同時期的王瑩、藍蘋遲了幾年。抗日戰争爆發,陳波兒遵從黨的訓示,奔走于南京、武漢、延安、重慶之間,為文藝事業嘔心瀝血。1940年她第二次進延安,成為陝甘甯邊區藝術界的中堅人物。當時延安每上演一部戲劇,都可以見到陳波兒的身影,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她主演或編導的《延安生活三部曲》、《馬門教授》、《新木馬計》等,而影響最大,成為解放區的代表作品是《同志,你走錯了路》和《邊區勞動英雄》。

  《同志,你走錯了路》是陳波兒與其他同志合作改編的話劇,由她擔任主要導演。該劇以山東縱隊的真實故事改編,描寫八路軍某部聯絡部長對國民黨右派隻講聯合不講鬥争,給革命事業造成嚴重危害,多數八路軍幹部、戰士給予抵制,與聯絡部長展開鬥争,在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的事業,同時也挽救了聯絡部長的性命。陳波兒在編導的過程中充分走群衆路線,大膽改革,精益求精。時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的東北将領呂正操主動請纓,出演劇中國民黨參謀長一角,由于他的戰鬥經曆,演得惟妙惟肖,使劇生色增輝。該劇演出後轟動整個陝甘甯邊區,周恩來、陳雲、彭真都親自觀看演出,并給予陳波兒不少鼓勵,同時将該劇列為延安整風的輔助教材。上司們認為,該劇的演出,為反對王明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投降路線,起了很大的作用。

陳波兒:集革命家、活動家、電影明星和上司者于一身的人民藝術家南粵“左聯”群英小記(4)

圖為周恩來為劇本修改問題給陳波兒寫的親筆信。

  《邊區勞動英雄》以邊區群英大會上表彰的一位英雄模範人物為素材,描寫主人公早年從外地逃荒到陝北,在新政權的上司下翻身的經過。在延安大生産運動中,主人公因響應黨的号召得以生産緻富。陳波兒在編寫這部劇本過程中匠心獨運,她力求通過主人公漫長的人生經曆,反映出在共産黨上司下的陝北土地革命、紅軍北上抗日、邊區大生産運動的生動革命曆程。當時中央上司同志獲悉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都給予熱烈的支援和充分肯定。雖然因電影器材的短缺以及胡宗南部隊進攻延安,影片沒有拍攝完成。但該部作品成為解放區第一個電影劇本,陳波兒成為我國第一個電影女編劇而被載入史冊。

  由共産黨組建的第一個正式電影制片廠是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前身),該廠是我黨在接收日軍的“滿映”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46年10月1日該廠正式成立,陳波兒擔任廠首任黨總支書記兼藝術處處長。

  東影成立初期的代表作品就是由陳波兒具體組織上司拍攝的影片《民主東北》。這是我國記錄片的劃時代之作,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出品迅速。從1947年5月到1949年7月,共拍攝了30多萬英尺的新聞素材,剪輯成10多輯影片,平均每兩個月就有一輯成片。以陳波兒為主,參與編導、攝影的還有袁牧之、錢筱璋(錢杏邨胞弟)、徐肖冰等十幾位同志,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作出如此重大的貢獻,源于陳波兒及其戰友們在戰争年代經曆的血與火的洗禮而進發出來的革命熱情和對時代負責的強烈責任感。

  《民主東北》真實地記錄了在戰争歲月中那些叱咤風雲的場面。《四下江南》、《東滿前線》、《收複四平》等片展現出陳波兒和其他編導善于選取最具表現力的角度,将戰場的變化以及正義力量的勝利情景客觀地表現出來。《解放東北的最後戰役》、《毛主席閱兵》等片,既是革命精神的升華,又是具有珍貴曆史瞬間的凝固畫面,顯示陳波兒在處理壯觀恢宏場面的非凡能力。

  陳波兒對中國電影事業具有孜孜不倦的熱情。她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拍攝其他片種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她編導了我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影評界稱該片的出品,使陳波兒成為我國第一位女導演。

  1949年秋,陳波兒調入北京。在她的組織調動下,僅一年就拍成了《趙一曼》、《鋼鐵戰士》、《翠崗紅旗》等26部劇情片和一批新聞紀錄片,顯示了新中國革命文藝的旺盛生命力。

  1950年,在她的倡議下,在她擔任所長的電影研究所的基礎上興辦中國第一所電影藝術幹部學校,這就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無可否認,陳波兒是新中國電影教育事業的創始者。

  值得潮汕引以為榮的是,解放初期,中央電影局長為潮汕女婿——陳波兒的丈夫袁牧之,副局長兼藝術委員會主任為潮陽人蔡楚生(藝委會是當時全國最高的電影藝術機構),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處處長是陳波兒。

  1995年2月,紀念陳波兒的活動在她的家鄉潮州市隆重舉行。陳波兒那非凡的人生經曆,她為中國人民進步事業作出的貢獻,是留給潮汕人民的一份寶貴的遺産。

陳波兒:集革命家、活動家、電影明星和上司者于一身的人民藝術家南粵“左聯”群英小記(4)

圖為在潮州西湖公園的陳波兒像。

(文章摘自黃羨章:《潮汕民國人物評傳》,略有改動)

  (圖檔來源:韓江局)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自南粵古驿道網,歡迎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