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十載自強不息 傳薪火再創輝煌

蘇州市職業大學坐落于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蘇州市,是蘇州市主辦的公立高等職業院校。1981年至今,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辦學使命,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訓,建成一是以工科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區域品牌院校。近年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成就學生、成就教師,大力培養“高品德、高技能、高适應”的人才,推動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協同創新、融合共赢,積極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人民滿意的品質院校。

接續奮鬥 永葆初心

蘇州市職業大學的前身是1911年建立的蘇州工業專科學校,至今已有110年辦學曆史。創業先輩們始終牢記辦學初心、堅守育人使命,秉持科技強國的辦學理念,陪伴着蘇州一路騰飛,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技術精英和優秀人才。校友中湧現出了劉敦桢、張大煜、時鈞、程民德、吳健雄、錢易、陳太一7位院士,以及無産階級革命家秦邦憲、解放軍将領王诤、音樂家寄明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成為各階段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

2003年,蘇州市優化整合原蘇州市職業大學、蘇州教育學院、蘇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蘇州市職工科技大學等4所市屬高校資源,組建成立全新的蘇州市職業大學。至此,學校再度起航,踔厲奮發,邁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2021年,蘇州市職業大學迎來了建校40周年、辦學110周年的榮耀時刻。

學校正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向着辦學品質更高的目标闊步前進。獲評江蘇省文明校園、首批江蘇省平安校園建設示範高校等,譜寫了一首砥砺奮進、永葆初心的協奏曲。

銳意創新 砺行緻遠

“十三五”規劃以來,學校堅持改革創新和内涵發展,始終圍繞蘇州的産業發展和人才需求,按照“一個目标定位、兩個基本立足點、三個全面提升”的發展思路,統籌全局,創新舉措,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校地合作、服務社會、國際交流等各方面取得可喜成績,推動學校辦學水準和品質邁上新台階。

師資隊伍不斷優化。德能并進、引培并舉,突出增強師資素質。學校師資雄厚,現有專任教師808名,其中正高職稱80名,副高以上職稱396名;有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3人、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19人、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43人、省級教學名師一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3個;“雙師”素質教師占比達85%;建設6個“大師工作室”,與企業共建49個“雙師型”教師培養教育訓練基地;榮獲江蘇省職業院校教學大賽一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獎項。

專業建設水準有效提升。注重教育教學改革,突出提高人才品質。現有12個學院(部),開設51個招生專業,有教育部門重點專業和教改試點專業3個、省高等職業院校高水準專業群兩個、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A類項目一個、省高水準骨幹專業3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9個;課程建設成果顯著,有省級優秀、精品課程8門次,省級優秀課程群一個,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9部,省重點教材17部,入選“十三五”規劃教材7部,教師主編參編各類教材400餘部;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智能控制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打造國家、省、學校三級課程資源共享體系。

科技創新穩步推進。科研平台建設、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再上新台階。湧現出了一批能鑽研、求創新的中青年科研骨幹團隊。其中,汪義旺老師主持的“新能源利用”科研團隊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方立剛老師參與的“河口海岸環境遙感與GIS模拟方法研究”獲得廣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李世超老師主持的“絲綢文物修複及檢測”科研團隊成果獲得江蘇省教育科學自然科學類研究成果三等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發明獎;李克清老師主持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團隊研發的“蘇州職途”無人駕駛智能車獲得“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總分第四名。

鑄魂育人不斷強化。加快建構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強化“三全育人”。組建校黨史宣講團、輔導員“四史”宣講團和“青春向黨——這就是黨員”學生宣講團,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智慧學工建設,強化學生管理服務,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較高水準;技術賦能思政教育,自主建立立設“宣傳思政融媒學習驿站”等一大批數字化思政教育載體;建設一批精品輔導員工作室;建成抗挫折教育體驗館;建成江蘇高校首個省級紅十字标準化應急救護教育訓練基地;校團委獲評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

人才培養成效明顯。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強,在省級、國家大賽中屢獲佳績。近5年來,斬獲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國家獎7項,“網際網路+”和“挑戰杯”大賽國家獎5項。培養了一批青年學生優秀典型,其中,祁陸強被評為2017年江蘇省大學生“校園青春榜樣”,董躍獲評2018年“中國電信獎學金”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于立佳、李鑫龍分别獲評2018、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陳文靜被推選為2019年度江蘇省“職校生标兵”。

思政教改成果卓著。發揮思政課主管道作用,将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組建“思政+專業”雙主體項目化教學研究團隊;推動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國家技能大師、企業CEO、人力資源經理、文化傳承人、優秀畢業生等共同上好“一堂令學生難忘的思政課”;建設數字化沉浸式互動體驗中心等新型思政課堂,摸索出一套數字化思政教改經驗。人民網、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網、《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52家媒體60篇專題報道學校思政教改。

對外交流不斷拓展。現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3個,兩個獲評江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高水準示範工程;入選江蘇外國留學生優才計劃、“十四五”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專業;102位教師獲國際教師資格證;全日制一年期以上留學生達300人;成立中巴經濟走廊文化交流中心、東南亞職業教育産教融合聯盟、馬來西亞工業機器人學院和中南非亨通智能制造學院;建立“南非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辦學經驗3次入選《江蘇高等職業教育品質年度報告》。

校地合作全面深化。持續推動産教融合,積極建構“政行企校”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校地合作”。牽頭成立蘇州市現代裝備制造、現代光電、人工智能3個職業教育集團,與中檢集團、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等企業、行業組織以及政府部門共建企業(行業)學院23個、校外實訓基地295個;與市級機關、區級政府部門以及17個街道(鎮)開展了21項校地合作項目,與上海華夏經濟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等9家研究機關和高校簽約共建;梳理編印《蘇州市職業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資源彙編》。

服務地方大有作為。建設高職院校新型智庫——蘇州石湖智庫,積極為政府部門建言獻策,102篇決策咨詢報告被各級内參刊載,其中32篇獲得省市上司的肯定性批示;打造“智彙蘇州”學術沙龍品牌,為蘇州社會經濟、文化、民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問診把脈。建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吳文化園”“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深入開展文化傳承創新與育人工作,為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智力支援。

繼往開來 再創輝煌

今後5年,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蘇錫常都市圈發展的關鍵時期。學校直面挑戰、把握機遇,制定了事業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加快推進高水準職業大學建設。

學校将以“一個目标方向、三個最優環境、三個滿意成效、一個堅強保障”(簡稱“1331”)為新發展布局,大力推進品質文化建設,不斷提升核心競争力,努力将學校建設成為立足蘇錫常都市圈、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職業院校,奮力譜寫“争當表率、争作示範、走在前列”的蘇職大新篇章。

蘇工專百十年薪火傳承,初心永恒;蘇職大四十載歲月如歌,使命如磐。幾代人躬耕教育,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訓,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共譜發展主旋律,合奏時代最強音!

(韓承敏)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21日第4版

作者:韓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