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小孩子說要養一隻恐龍,該咋辦?
之前,我一直認為男孩子喜歡恐龍。現實是,好像每個孩子都喜歡恐龍。三歲的小女孩兒丫丫,每次在螢幕上見到恐龍都會驚呼。
回想自己對恐龍的記憶,最早是國小高段。那時候有門課——《自然》,老師講到過“恐龍”。大多是因為恐龍滅絕了,充滿神秘感,我們才喜歡吧。然後就是有部電視劇《恐龍特急克塞号》,裡邊的“克賽”有點像今天的“奧特曼”。每次恐龍遇到危險,“克賽”就會穿越到恐龍時代,保護恐龍。對,那還是一部較早的“穿越劇”。當時,我們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克賽”,就像現在每個孩子都喜歡做“奧特曼”。
可是,我們對恐龍的了解并沒有太多。隻知道它們滅絕于白垩紀。如果有一天能到恐龍生活的時代,将會是無比幸福的事情。

這是一本介紹最為人們熟知的20種恐龍及其生存年代的科普書和工藝書。恐龍出現于三疊紀,興盛于侏羅紀,滅絕于白垩紀,每個時代都有幾種特别為人熟知的恐龍,本書詳細介紹了其中的20種恐龍,如霸王龍、梁龍、三角龍等,每種恐龍都有一個關于其基本資訊的“檔案卡”,以及精準的全彩複原圖。此外,本書末尾附有時間軸和每種恐龍的元件,組裝它們,你将獲得一個恐龍時代的全景立體模型。
理查德·弗格森(Richard Ferguson) 設計,畢業于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理查德用紙藝進行設計的兒童圖畫書已經超過了150本。著有多部極具創意的圖書作品,如《星星的故事》《POP》系列等,廣受世界各地讀者好評。
伊莎貝爾·托馬斯(Isabel Thomas) 著,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現居英國劍橋。她畢業于牛津大學,目前創作作品達100多部,多以自然和科學為主題,面向孩子和青少年。其作品《如何改變世界》獲2016年英國皇家學會年度青少年圖書獎提名,《你需要知道的事》入圍藍彼得兒童圖書獎。我們出版過她的作品《長長的貼紙地帶》。
奧黛·梵琳(Aude Van Ryn) 繪,畢業于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和皇家藝術學院。她曾舉辦數次插畫展,并在倫敦和東京藝廊展出。
特别要注意的是這本書的譯者和審定廖俊棋,他是中科院古脊椎所恐龍研究學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也是恐龍知識權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一、這本恐龍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知識性。</h1>
讀過了宮西達也的治愈系恐龍故事,也讀過了黑川光廣的現實版“戰鬥的恐龍”故事,我們也該非常專業的了解下恐龍了。
講真,前幾天剛寫錯了一次“恐龍”的名字,被學生當衆拆穿,尴尬!
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000萬年前的三疊紀。“恐龍”的意思是恐怖而巨大的爬行動物。這次不會忘記了!
1.分類
科學家們根據骨盆的形态,将恐龍分為兩個主要的大類:鳥臀類(要不類似鳥類的恐龍)和蜥臀類(腰部類似蜥蜴的恐龍)。鳥臀類恐龍在幾百萬年後演化出許多種類,如:劍龍、鴨嘴龍。蜥臀類恐龍包括我們熟知的霸王龍。
2.糾錯:恐龍并非一出現便是世界的霸主。
大部分孩子會以為,恐龍是其所生活時代的當之無愧的霸主。其實并非如此。恐龍最早出現的三疊紀,但直到三疊紀末期,恐龍也沒有占據統治者地位。三疊紀,主龍類才是世界的霸主,當時的爬行類動物都是小型的用兩條腿奔跑。
3.私家檔案
四年級有篇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講恐龍的一支演化為鳥兒的科普獨幕喜劇文。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我也對小時候自然課上學過的始祖鳥化石記憶猶新。當時認定了,始祖鳥是爬行動物進化為鳥類的确鑿的證據!
作者在此化用了卡通片《超人》中的片頭曲旁白,用“那是鳥?是飛機?還是……恐龍?”引入始祖鳥。
但是,始祖鳥不是鳥,也不是鳥類的祖先。
它是恐龍。
始祖鳥拍打翅膀并不是為了起飛而是為了滑翔或是在撲向獵物時保持平衡,它翅膀上的羽毛主要用來保暖。
《回到恐龍時代》給大家介紹了20種恐龍。每一種恐龍都做“檔案”式介紹。詳細記載名稱由來、模式種、生存年代、存活于、食性、首次命名、成體長度、成體高度、體重和恐龍發現地等多方面資料。
還有專門的詞彙表,按音序排列。如果在閱讀過程中,有不了解的詞,可以在這裡查找,非常友善。
如:赤道,一條假想的線,把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個人認為這樣的解釋非常妙,既可以給孩子釋惑,還可以誘發孩子做進一步的探索。
什麼樣的線呢?在哪裡可以看到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故事性</h1>
“鼠龍”,真的是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真的如作者所言,“恐龍”本就是令人恐怖的動物。龐大、兇猛、霸道,腦海中這些詞語早就和恐龍成了固定搭配。
鼠龍的名字和科學家們發現它的過程有着緊密的聯系。因為起初發現的是一具非常小的恐龍骨骼,隻有20厘米長,因而給它取名鼠龍。後來研究發現,那隻是嬰兒恐龍。
鼠龍檔案卡顯示:成年鼠龍長3米,高80厘米,體重100千克。雖然不是非常巨大,但遠比老鼠大多了。不過,鼠龍剛出生時隻有3厘米長,的确是“小可愛”。
埃雷拉龍的名稱來自一個阿根廷的牧農維多利諾.埃雷拉,因為是這個牧農帶領專家發現了埃雷拉龍的化石。
始盜龍,最初給它命名是根據它的身體特征,意思是它像盜匪一樣迅速、兇狠。實際上,它和巨型植食性蜥腳類恐龍更接近。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始盜龍甚至可能不是恐龍,而是屬于主龍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好玩</h1>
封底和封面有一幅圖是相通的,就是這條奇妙的恐龍時代的時間線。巧的是,這幅圖我們可以動手制作。
從口袋裡掏出時間線。
從前頁扣取相應的恐龍,然後組合在一起就制作成了封底的恐龍場景模型。
這既是一次動手操作體驗,也是對整本書的回顧。
孩子可以對恐龍存在的時代有一個非常系統完整的認識,這是其他恐龍書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