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淵名光藻,别号邦齊,四川省射洪縣于家壩人,一八九三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是大革命時期參加共産黨的早期黨員,也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中央委員。

射洪于淵
于淵年輕時嫉惡如仇,不畏權勢,常與當地土豪争鬥,後被迫遠離家鄉,開始了他一生的戎馬生涯。在軍閥時代的行伍中,他為人正直,伸張正義,英勇善戰,膽識過人,成為聞名于川中的戰将,此時年僅三十多歲。
時值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前夕,孫中山實作了國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滾滾潮流震撼着進步青年。在重慶蓮花池,于淵找到了共産黨在四川的軍事上司人楊闇公(楊尚昆同志的四哥,潼南人)、劉伯承,同他們建立了密切聯系,并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在敵人的堡壘裡開展地下工作,同封建軍閥和反動勢力進行鬥争。特别是在萬縣的“九.五慘案”中,于淵表現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成為人們傳頌的反帝英雄。
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戰争爆發,外國勢力和中國封建軍閥互相勾結,對中國革命進行幹涉和鎮壓。北洋軍閥吳佩孚的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他所依附的英帝國,便增派一些軍艦開進長江,向中國人民和革命力量進行威懾。
當時英國輪船和軍艦在川江(長江上遊河段)上橫沖直撞,為所欲為,故意撞沉和浪翻川江木船的事件經常發生。僅在這一年的六、七月間在萬縣附近就撞沉浪翻木船四起,使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生命财産都遭受嚴重威脅和損失。
英國人罪行尚未得到清算,于八月二十九日又制造了更為嚴重的事件。當天英國太古公司的“萬流”号輪船在雲陽江中招緻漂船,接送行客。這時解送軍饷的楊森部憲兵連官兵欲搭乘該輪船回萬縣,便雇傭了三支木筏駛向“萬流”輪。“萬流”号的英國人在明明看見木筏已經靠攏,并有乘客登船的情況下,但它卻故意開動輪船,加快航速,掀起巨浪,緻使三隻木筏頓時沉沒。木筏沉沒時,英國人根本不進行施救,還在輪船上手舞足蹈,觀望溺水者在水中掙紮取樂,造成五十多名官兵全部溺水死亡,沉沒槍支五十多支、子彈五千餘發、饷銀(銀元)八萬多元。
此時擔任萬縣憲兵司令兼城防大隊長的于淵,在事件發生後得知這一噩耗,怒不可遏,當即下令肇事輪船“萬流”号停泊待命,接受調查處理,而該輪船卻置若罔聞,竟然揚長而去。這時于淵趕緊向坐鎮萬縣的二十軍軍長楊森報告,同時又向正在萬縣做楊森工作的黨代表朱德、陳毅等彙報和商議鬥争政策。朱德訓示,要抓住這一事件,把群衆發動起來,打擊帝國主義的嚣張氣焰,迫使楊森和吳佩孚割斷關系,轉向國民國民軍,促進北伐革命。
于淵一面在軍内外積極開展宣傳鼓動,組織群衆控訴、請願和示威遊行,一面說服楊森要當機立斷,嚴懲肇事英國輪船。楊森當時是依附于吳佩孚的軍閥,開始有些猶豫,軍内也有個别軍官主張賠錢擱平了事。但是楊森部下的官兵和國内群眾都要求嚴懲肇事者;同時朱德以合作黨代表身份向楊森提出,要強行扣留英國輪船;朱德的意見,他不得不慎重對待,因為朱德曾與他在蔡锷上司下的護國軍中共過事,還救過他的命,舊交關系也需要在表面上應付好。再說,這件事情直接搞到他的頭上,火燒到了腳背,如果就此罷息,自己臉面上也不光生。特别是北伐戰争的節節勝利,他更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命運和前途。鑒于種種原因,楊森經過一番考慮之後,表示願意按照于淵和朱德的意見辦理。由于“萬流”号已經跑了,八月三十日,楊森下令扣留停泊在萬縣江面的英國“萬縣”号和“萬通”号輪船,命于淵去執行扣押任務,同時打電話給駐重慶的英國領事館進行交涉。
當日上午,長江上空被陰雲籠罩,江面上霧氣騰騰,于淵率領一個手槍排,駕着兩支木船直奔英輪而去。船上的英國佬見中國官兵到來,先是不理不睬,後又舉槍威脅不準中國官兵靠近。這時于淵不畏槍口,帶領士兵強行沖了過去,跳上甲闆便用大刀橫砍豎劈,給了一個下馬威,英國人招架不住,隻得規規矩矩投降,最後被關進兩間艙室内拘留起來。
被扣押“萬通”号輪船
早有預謀的英國人,一面派駐重慶領事在萬縣郵政局應付談判,一面令駐在漢口的英國海軍副司令,将停泊在宜昌的“嘉禾”号進行改裝,内置大炮和海軍作戰部隊,由艦長紮爾禮率領,于九月五日到達萬縣,汽笛長鳴,一幅耀武揚威的樣子。同時又調集 “柯克捷夫”号、“威警”号軍艦準備向駐守在被扣兩艘輪船的中國官兵進行攻擊。但見他們的人都被關進船艙裡面,沒法逃脫,于是改變政策,由“嘉禾”号和“柯克捷夫”号夾靠 “萬通”号,欲以武力劫走。
這時從“嘉禾”号走下一個白發的英國海軍老頭兒,身穿白色海軍制服,佩戴金色肩章,胸前挂一排勳章,提着手杖,在二十多名英國水兵的護衛下,趾高氣揚的登上“萬通”号。他先是指指挆挆地罵了一通後,又惡狠狠地指令英兵趕走中國士兵。這時正在“萬通”号上的于淵,怒目圓睜,下令中國士兵嚴陣以待。英兵眼見威脅無效,便開槍射擊,當場打死中國士兵兩人,一英兵欲向于淵開槍,于淵手疾眼快,把頭一閃,子彈從額邊飛過。于淵當即飛起一腳,猛地把英國老頭踢翻在地,抽刀便劈,連喊“打、打、打”,中國士兵立即動手,頃刻間打死十幾個英國士兵擺在船上。其餘英兵見事不妙,有的倉皇逃竄跳水,有的俯在甲闆跪地求饒,那英國老頭腹背中彈,頭被刀劈,倒在血泊中,一命嗚呼。後來才聽說這個老家夥參加過一戰,是英國赫赫有名的海軍将領,也就是英國駐武漢的那個海軍副司令。于淵估計敵人一定要報複,迅即指令士兵将“萬通”号的所有英國人,一齊押到駕駛艙前站成一排,不準動彈,誰跑沒命。英艦官兵搞得束手無策,既想開槍又投鼠忌器,怕傷自己人,不開槍又覺得“大英帝國”這次實在丢臉。
英軍“柯克捷夫”号軍艦
英艦被擊敗之後惱羞成怒,後那老将被喂了魚,更是兇性大發,轉而将大炮對準萬縣南北兩岸,瘋狂炮擊了三個小時,發射炮彈三百餘發。頓時萬縣城區硝煙彌漫,火光沖天,瓦礫遍地,血肉橫飛,死傷軍民千餘人,毀壞房屋千餘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萬縣“九.五慘案”。
遇難同胞
當時,英艦在開炮射擊時,楊森的炮兵也曾在北岸進行還擊,但未能對英艦形成威脅。于淵這時眼見萬縣城遭炮擊,心急如焚,冒着槍林彈雨面見楊森,請求派兵封鎖川江,為萬縣父老兄弟報仇雪恨。但楊森擔心攤子擺大了不好收場,遲遲不願表态,經于淵一再請求,最後楊森同意了于淵派敢死隊夜襲英軍艦船。
入夜後,于淵率領敢死隊,腰系手榴彈,身背大刀,手握短槍,分乘木船,船頭堆置沙包作掩體,俯身船中向江中開進。這陣天時已晚,江中船隻隐約可見,在夜幕的掩護下,木船順流直向敵艦沖去。英軍對我炮擊之後,正在得意,根本沒想到中國官兵還敢前來交戰。當他們發現時,木船已經貼近艦身,大炮已無用武之地。這時,于淵一聲令下,敢死隊一起開槍,猛擲手榴彈,一霎時,英兵多人斃命,這艘軍艦的尾部爆炸起火,頓時濃煙滾滾,彌漫長江。另一艘軍艦見勢不妙,在艦上密集布防,妄圖阻止敢死隊攀援。于淵沖鋒在前縱身躍上敵艦,打開缺口,敢死隊奮勇登上,一時激戰聲響徹長江。英軍副艦長和十幾名英兵立時斃命,餘者紛紛投河,葬身江底。
戰鬥尤酣,于淵身旁一位連長上前拉住于淵急呼:“團長,你受傷了!”,于淵說:“帶傷怕什麼,趕快沖殺!”話音剛落,不幸一顆子彈從于淵左太陽穴穿入,傷及要害,當場倒下。士兵們為了搶救于淵上岸,撤回了岸上防地,送到醫院搶救。在這次戰鬥中,于淵身中九彈,所帶士兵也犧牲多人,但也沉重的打擊了英軍,英軍死傷多人後不敢戀戰,撤到雲陽的古林沱不敢開燈地龜縮了一夜,次日拂曉便偷偷向宜昌逃去。
于淵直接指揮的這次戰鬥,打得英勇頑強,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捍衛了民族尊嚴,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嚣張氣焰,全國人民莫不拍手稱快。可是楊森在北洋政府和吳佩孚的授意下,在這以後又向英帝國進行了妥協,不僅沒有迫使英國賠償慘案中的巨大損失,反而将已經扣下的兩艘英輪船全部釋放。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蔣介石叛變以後,楊森感到于淵是他部隊的潛在威脅,便于同年五、六月間,借故解除了于淵的軍職。之後于淵到了軍閥劉湘的部隊,任團長、旅長等,後任過四川省警察局局長。
後期,于淵在黨的上司下,繼續在成都開展革命工作。不幸在一九四七年被國民黨抓捕入獄,四九年十二月,國民黨敗退前,于淵被害于成都西門外十二橋,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