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
9月25日,由北京哲學會美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詩劇《普化美學原理》研讨會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邱偉傑的詩劇《普美原理》展開了熱烈讨論,就詩劇的藝術性、思想影響、普及美學的本質、功能和任務,普及美學的現狀與問題,普及美學教育傳播的完整架構,普及美學實施的方法和途徑等進行了熱烈探讨。這是繼北京哲學會美學專業委員會2020年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普美美學原理研讨會"之後的又一年度盛事。

詩劇《普選美學原理》研讨會現場。
研讨會分為兩部分,早上,在國土劇院觀看詩歌劇,觀衆進場聚在一起。由于疫情防控限制電影票數量有限,不少觀衆不得不遺憾地離開。下午的研讨會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典文學館舉行,由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北京哲學會美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石宏主持。
邱偉傑在戲劇研讨會上發言。
詩劇導演、編劇邱偉傑首先發言,号召大家要有時代問題感,從國際形勢變化的大局和國家需要,着眼于普及美學發展的迫切需求,靜靜思考中國文化自信的邏輯基礎。邱偉傑首先指出,美學應該是戰鬥力、生産力和需求發展的核心要素。需求的統一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生産行業和生産的審美标準的統一,進而導緻市場的縮小,而不是擴大市場。在回歸美學的思考下,我們需要探索東方品質的某些方面。詩劇《普藝美學原理》是藝術領域秉承普藝審美品質發展道路的探索,而普适美學也是知識與行動統一理念的實用表達,隐藏着廣闊的實踐空間。其次,邱偉傑指出,他所實踐的美學普及是一項系統而嚴謹的工程,他很早就在浙江省金華市成立了美學普及公益基金會,推動普及美學事業,支援普及美學的研究、教育和傳播,他也願意将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普及美學學科的建設中。
研讨會嘉賓合影。
閩大學生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旭曉指出,邱偉傑用詩歌和戲劇作為普及美學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她認為普及必須有方法和途徑,并同意導演對觀點的解釋——"将冰山(學術作品)和火山(詩歌和文學)限制在糖果盒(舞台)上,既有藝術性又有精彩性。看完影片後,她感覺很多,以為這種嘗試是為了美學的主題,并贊揚那些做美學的人,現在總是積極地去做。她還以自己的審美實踐工作為例,号召大家積極參與美學的普及,更好地服務社會。
受普及美學研讨會主題的啟發,華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王文格教授從"自然聲音"的具展現象出發,提出了将知覺與常識統一形成真知的思想。有了真正的知識,就有了真正的行動,而真正的行動展現在對自然的欣賞、尊重和順從。我們審美普及的意義和路徑,在于把抽象變成具體,把常識變成真正的知識,進而實作知行的統一。
北京外交大學漢語教學研究部教授唐華感歎,看完詩歌和戲劇後,感受非常深刻,相信整部劇展現出浪漫的風格,展現了人性的光輝,是審美發展的必備途徑。随後,他還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社會藝術實踐經驗為例,闡述了他一直在實踐的美學普及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北京哲學會秘書長李海峰表示,北京市哲學會會長楊學功教授因出差而無法出席會議,楊校長表示,"詩劇《普美原理》是審美探索的嘗試, 其經驗應該得到總結和改進。李海峰教授繼續談起自己的感受,普及美學就是要不忘初心,保持初心,并傳播這種精神,讓更多的人在經濟發展後從片面的經濟人升華到富美。普世美學的提出響應時代的要求,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自身不平衡、發展不足之間的沖突的同時,美學的普及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綱領,使人們成為具有充分美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多元人。她認為,詩情和戲劇感柔和,融合了中西哲學源泉的智慧,結合傳統舞台和西方戲劇的元素,探索對光與美的追求。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程光雲也認為,"普及美學是一種新的審美範式"。同時,他帶着"一部學術著作怎能搬上舞台"的期待前來觀看該劇,還詢問了随行的電影學生,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以哲學研究為主業的程光雲教授探讨了哲學與戲劇的關系,認為兩者是生來就相生的,最早的哲學是以詩歌而非戲劇的形式呈現的,"哲學與戲劇之間他們共享一個對話問題",當對話有合唱部分時,亞裡士多德, 但戲劇和合唱也有本質的差別。合唱是同質的,戲劇是異質的,需要有戲劇性的沖突。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學院魏家川教授從感性之美到歸納藝術的角度,探讨了詩劇《普世美學原理》的頂層設計和底層代碼。他從"在詩歌語言資訊和詩歌戲劇的舞台表演中複興學術和藝術場所","在美和美學中了解人和人的初衷和本色","武神的美麗少年和美少女"這四個次元審視了詩歌和戲劇的魅力和藝術張力, 和"酒是我的家鄉,我不想在異國他鄉"。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家張光天同意楊學功教授和程光雲教授的觀點,即普及美學首先不是一項推廣工作,而是一種新的美學。美是先驗的,原來美是人才,它是關于本體論的,而實踐是關于普及和傳播的,這兩個問題應該分開。我們必須回到理想主義美學的視野,同時我們必須發現實際生活中各種可能性的方法,并有一個更廣泛的美學方法論。張光天認為,我們看完詩劇《普選美學原理》後,有一些靈感和主動思考,是以推動了我們的研究工作。對于探索的手段來說,這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遊戲和登山,等等。邱偉傑的詩歌和戲劇,正是為我們以新的方式做學術開辟了新的局面。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磊對這部詩劇中的音樂進行了細緻的演繹,他拿出劇中重要的音樂和聲音元素進行詳細的文本分析,用觀看這部詩劇的質感體驗來诠釋詩中的音樂符号。張磊發現,邱偉傑進入藝術領域的時候,真的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偉大的藝術感受。他認為,詩劇《普世美學原理》從人物設定到劇情推進,所有的音樂設計布局都構思精良,精妙絕倫。
閩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宋勝泉談及自己看這部劇的感受,聲稱看完這部劇特别震驚,認為看劇是一個被剝奪和康複的過程。在劇中,他看到了佛陀的事,也看到了道士的事,不斷地給你,卻不斷地剝奪你,最後恢複他真正的本性。宋聖權說,看戲時看到的是他自己,他沒有資格和理由獨立于人類,小醜其實就是他自己,這是他看完這部劇後感到特别激動的地方。
首都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易曉明指出,邱偉傑的工作對時代極為敏感,掌握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美的上司作用。詩劇《普世審美原則》的出現,不僅是一個戲劇性的事件,一個文學事件,更是一個學術事件,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标杆。易曉明教授系統梳理了莎士比亞、亞裡士多德等真理的表現形式,認為詩劇《普世美學原理》充滿了真理。他還認為,邱偉傑可以做到這種跨界,這是很多學者沒有行動能力去做的,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件,代表了未來各個領域融合的趨勢。
武當傳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高天辰認為,中國美學注重體驗,注重"傳遞"字。所謂"感受和了解世界"。是以關鍵是感覺的訓練,獲得全息立體的美感。中國文化的初衷是觸碰旁路,而不是阻擋不同學科的學習。中國藝術是反思和表達情感意識,理順思維,表達對生活的态度。中國藝術的本質是表達生活的節奏。普及美學可以整合不同重點的不同藝術體驗,互相聯系。
北京秦通天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焦健認為,整體詩劇的音樂充滿激情和浪漫,具有激情而優美的旋律,情節起伏,觸動人心,堪稱美的盛宴,無愧于當代藝術舞台的神聖筆觸, 對"普及審美原則"起到示範作用,對實作文化自信的新美學具有指導意義。同時,焦健認為,音樂主題的多樣性豐富了情節的層次美感,主題音樂的獨特性突出了詩意和戲劇的立體感;現代與傳統的碰撞,彰顯時代的正能量;民族音樂的獨特氣質,塑造的人物精神完整性,以及交響樂的宏偉,掀起了詩劇的高潮。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學院博士生郭曉霞簡要梳理了中國現代美學的學術曆史脈絡,認為中國現代美學的研究日趨豐富和深入,同時,研究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研究的精神也得到了升華。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學院博士生沈象嶼分析說,柏拉圖的美學理念首先強調見證神的意志,其次重視人的地位。中世紀時期的一神論美學缺乏對人類的關注。文藝複興實作了人性的解放。在現代,在科學主義概念的影響下,過分強調整體的進步,忽視了差異化個體的不同審美。是以,對于美學的普及,一是強調美學的多元性,不僅要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美,還要認識他人的原有美;二是強調單個個體審美的多樣性,認識到個體的審美是一個流變過程。
閩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李家偉認為,詩歌和戲劇以實驗劇的形式呈現學術作品,描繪了七武士尋找一位完整的武神,最終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在美神的帶領下,他們達到了"國術七美德"的冒險之旅, 反映了美學本身的運動和發展。普及美學,以追求回歸原心來重構美學,用新的審美找回人們失去的感性,恢複人們的自由意志,激發人們的主觀能力。同時,需求作為藝術生産動力源泉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賦予了美學本身多元度生産和創造的能力,驅使人類到達和建設未來的土地,使人們真正達到物質和精神的豐盛和富足。
會見最後,魏家川教授對專家們的發言做了精彩的評論和系統的總結,對研究者對後浪潮審美趨勢的精彩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希望更多的後浪力量能找到自己的利益, 發展自己的愛好,積極參與美容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