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髯公龍毓峻其人其事

作者:北洋提督

2007年4月,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一部紀實長篇小說《巨族》(李全安著),該書叙述湖南攸縣(長沙)龍氏家族,特别是龍璋、龍绂瑞等在清末民初同情、資助乃至投身民主革命活動的故事,并記錄了譚嗣同、蔡锷、黃興、孫文、宋教仁、章士钊、楊毓麟、陳天華等與龍氏家族的交往和友誼。

攸縣龍家是湘省巨族,自古人才輩出,僅近代就有龍湛霖、龍汝霖、龍溥霖、龍璋、龍绂祺、龍绂瑞……,其中有一位曾當過鐵路學校的校長和鐵路局的處長,他就是龍毓峻。

龍毓峻(1882~不詳),字鐵元,自署桀廣,晚号桀叟,湖南攸縣人,清光緒七年辛巳十二月初一日(1882年1月20日)誕生在長沙龍家——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長沙龍氏家族世居攸縣,自高祖率龍友夔(龍毓峻曾祖父)負笈嶽麓書院,遂定居長沙。龍毓峻祖父龍溥霖,光緒丙子舉人,官至廣西桂林、平樂知府,中法越南之戰中因公殉職,得贈光祿寺卿,祀昭忠祠。龍毓峻父親龍绂祺,曾任嶽陽學官、上海吳淞關稅務局長、安慶府通判。

龍毓峻的衆多為官先輩中,論職位與聲譽,尤以叔祖父龍湛霖為最。龍湛霖(1837~1905),鹹豐舉人,同治元年(1862)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曆任順天鄉試同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侍讀學士、江西學政、詹事府詹事、内閣學士、福建鄉試正考官、刑部右侍郎、江蘇學政等職。

從龍湛霖這一代起,“書香門第”的匾牌就一直挂在龍府大門頂上。當時的湘省仕林文壇盛傳一種說法:“湖南之是以能開發聞達于全國,外有張百熙(1847~1907湖南長沙人,同治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等職)之奔走提攜,内省龍湛霖之孕育後生,全省風氣獨開。即使翰林公卧床不起,仍以其子龍绂瑞号令在外。善化黃興、甯鄉周震麟、茶陵譚延闿、湘潭胡子靖均為其弟子輩。楚騷之遺,于焉嗣響。”

龍毓峻自幼聰慧,三、四歲時便能指認篆文屏聯上諸字,引得滿座長輩驚歎。苦讀寒窗、科舉取仕,早成為他人生追求的目标。

龍毓峻先後師從巴陵周質夫、龍汝霖(龍毓峻伯祖父,舉人,曾任八旗官學教習、山西高平、江西鉛山知縣等職)、湘陰郭立山。龍毓峻16歲時考中秀才,雖醉心科舉,卻不喜八股文,此時正值西風東漸,在長輩龍璋(龍毓峻堂伯父,光緒丙子舉人,曆任江蘇如臯、沭陽、江甯、上元、泰興知縣)和龍绂瑞(龍毓峻堂叔,曾任四川洋務總辦、湖南交通司司長)的影響下,他開始接受政治改良的新思想。

庚子、辛醜年間(1900~1901),龍毓峻拜楊毓麟(1871~1911又名守仁,字笃生,湖南長沙人,曾留學日本并參與創辦《遊學譯編》,《新湖南》作者,同盟會員,因廣州起義失敗,在英國利物浦跳海自盡)先生為師,由此不僅在國學及西學上獲益良多,且初步知曉何為科學、民族、民主、自由、革命。結識毓麟先生,是龍毓峻人生一大轉折點,他全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由此逐漸奠立。

壬寅(1902)年二月,在龍璋(堂伯父)的支援和資助下,龍毓峻和表叔胡子靖(1872~1940湖南湘潭人,近代教育家,長沙明德、經正學堂創辦人)、姐夫周彥融、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著名地質學家,先後留學日本、英國,曆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總幹事)随楊毓麟先生赴日留學,先入東京本鄉清華學校,遂結識在近鄰弘文學院讀師範科的湖南同鄉黃興。癸卯(1903)年春,龍毓峻負責招待20多名來自湖南的自費留日生,結識其中的陳天華(1875~1905湖南新化人,資産階級革命家,著有《猛回頭》、《警世鐘》)、曾鲲化(1882~1925 字搏九,湖南新化人,官費留日,入私立岩倉鐵道學院學習,返國後曆任湘鄂、京漢鐵路局局長,交通部路政司司長等職,著有《中國鐵路史》)并成為莫逆之交。

1903年初夏,龍毓峻回國探親,先後探望了父親龍绂祺、叔祖龍湛霖,并結識周震麟(1875~1965湖南甯鄉人,華興會元老)、張繼(1883~1947河北滄縣人,華興會、同盟會骨幹,國民黨元老)等人。1903年初秋,龍毓峻和五舅柳鞠農、八舅柳聘農赴日,入東京體育會。甲辰(1904)年初,龍毓峻回國探親,結識宋教仁(1882~1913 字遁初,号漁父,湖南桃源人,華興會元老,曆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院院長、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後被袁世凱所暗殺)、劉揆一(1878~1950 湖南衡山人,華興會、同盟會成員,曾任南京政府參議院議員)等人,期間,先後在“東文補習班”教日文和經正學堂任舍監并教體育。後與宋教仁、劉揆一、楊毓麟、柳聘農、章士钊(1881~1973字行嚴,湖南善化人,早年留學日、英,曾任北洋政府司法兼教育總長)等共同赴日。

乙巳(1905)年,龍毓峻補官費留學,入東京築地工手學校土木科學習,同年9月,經柳毓衡、王延芷祉介紹,在東京由孫中山先生親自主盟,龍毓峻加入了剛成立不久的同盟會,直接投身于民主革命。戊申(1908)年,龍毓峻從東京築地工手學校土木科畢業,返國回到長沙,即受聘任湖南高等實業學堂土木科主任、湘路公司名譽顧問。

己酉(1909)年,留日湘籍同盟會員陸續返鄉,龍毓峻與龍璋商議由湘路公司開辦鐵路學堂,一來培養鐵路專門人才,二來作為同盟會的活動場所。經過籌備,庚戌(1910)年,鐵路學堂開辦,龍璋任監督,餘肇康任總理,龍毓峻任教務長,教職員有曾傑(1886~1941湖南新化人,同盟會首批會員,曆任湖南鐵路學堂教員、湖南都督府參謀長兼秘書等職)、文斐(1872~1943湖南醴陵人,早年就讀于長沙城南書院、湖南中路師範,後赴日留學,入東京鐵道學校學習,返國曆任湖南鐵路學堂教務長、湘路公司協理、粵漢鐵路局局長等職)、龍滌英(龍毓峻胞弟,曾留學日本,同盟會早期會員)等人。中國同盟會湖南分會遂同時成立,龍毓峻主持會事并監管财務。庚戌年六月,龍毓峻借赴杭州考察鐵路學堂學生實習之機,和曾傑借道上海分攜炸彈炸藥帶回長沙,以供革命之需。

辛亥(1911)年五月,清廷欲強行将商辦川漢、粵漢鐵路收回以“國有化”,此舉激起國人強烈反對,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保路運動”風起雲湧,尤以四川最為激烈。為保護路權,湖南紳商學界的龍毓峻和文斐、文經緯(1874~1913湖南善化人,留學日本學習警務,同盟會員,發起組織“湘路協贊會” 并任幹事,曾任湖南警察局局長)、龍璋、曾傑等發起成立了“鐵路協贊會”。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爆發,辛亥年九月初一日,長沙光複,焦達峰(1887~1911湖南浏陽人,曾留學日本,先入東京東亞鐵道學校,後入東斌陸軍步兵學校學習軍事,同盟會員,長沙光複後首任湖南都督)為都督,陳作新(?~1911 字振民,湖南浏陽人,曾為清第二十五混成協排長)為副都督,譚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清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曆任湖南督軍、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為參謀部長,龍毓峻為都督府官錢局總辦,并理藩庫,不久改任交通司路政科長。1912年,中華民國與國民黨先後成立,龍毓峻以同盟會會員資格加入國民黨。民國以後,龍毓峻以鐵路學堂是革命主要策源地之一為由,力主不能放棄,與當局磋商後更名為“湖南鐵路專門學校”,并取得教育部門認可,龍毓峻任校長,同時辭去交通司路政科長和實業學堂之職,專辦路校,期望能培養自己的鐵路人才,以此振興鐵路交通事業,為建設國家出力。

主掌鐵路學校之餘,龍毓峻還撥冗撰寫了專著《土木測量學第一卷平面測量》(長沙南陽印刷局 1911年9月)及論文「對于粵漢鐵路之意見書」、「對于洙萍鐵路之意見書」(實業雜志 1912年)。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11月袁世凱任命湯芗銘取代譚延闿為湖南都督,龍毓峻兄弟因數次容留黃興,被指責為“湘中亂黨之尤”,龍毓峻在龍璋保護下逃出長沙。1914年,湯芗銘下令停發鐵路專門學校經費,并勒令解散路校。

1916年秋,龍毓峻在寶慶粵鹽專局辦稅務,因反對局中營私舞弊現象而受排擠,憤而去職。後應友人邀請赴北京,經首鳳标介紹,在北洋政府交通部下轄鐵路管理學校(原名交通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前身)擔任教員,其時,該校由國會議員陳策任校長,首鳳标任教務主任,首批聘用的45位教員中,除了教鐵路工程的龍毓峻,還有教統計學的曾鲲化、教簿記學的馬寅初等。

民國六年(1917)七月一日張勳複辟,龍毓峻即辭職南下。八月,同鄉兼摯友曾鲲化任株萍鐵路局局長,龍毓峻應邀任該局總務處長,後改任機務處長,又代理會計處處長。

除在株萍鐵路局任職,龍毓峻還曾在長沙、萍鄉、安源、攸縣、醴陵、浏陽等地的藝芳女子中學、周南女子中學、女青年會、楚怡工業學校、文藝中學、湘雅醫學院、衡萃女子職業學校講授曆史和國文,以及在武漢鄂岸榷運局任職。工科出身的龍毓峻,之是以能教授非本行的文史課程,并多次賴此以維持生計,完全仰仗早年打下的厚實的國學功底

1927年,龍毓峻任鐵路協會執行委員時,正值湖南農民運動興起,因為是無産階級,近郊農民協會成立,他還被推選為隊長,并領到省農協配發的鬥笠和長矛。

1930年,龍毓峻來到南京,正值當局組建“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簡稱“黨史會”),應首任常務委員胡漢民之邀,任黨史會采訪并兼任人事室主任。其間,他還曾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兼任國學教師2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龍毓峻受老友張繼(黨史會主任委員)委托,率員負責護送黨史會的史料自南京經長沙,至1938年抵達重慶。1946年6月,龍毓峻辭去黨史會職務,随即舉家自重慶遷居南京。1949年後,龍毓峻夫婦遷居青島,住在四女兒龍烜家。

關于龍毓峻,外孫張祖淦曾着文這樣寫道:“外公自早年接受民主思想啟蒙,二十歲東渡日本,結交黃興、宋教仁、孫文等衆多革命志士,并成為早期同盟會員,立志通過革命鬥争,建設一個民主、繁榮、富強的中國。可是數十年來親曆華興會、長沙起義、保路運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反袁驅湯運動等一系列曆史事件,見到更多的卻是争權奪利、互相傾軋、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國家四處瘡痍滿目,山河破碎不堪,而老百姓貧苦更甚。外公又想通過自己所學,為國家鐵路交通事業做點事,但連這點微小的意願都無法達成。孫文所說的三民主義絲毫不見蹤影,外公感到很失望。而對共産黨的所為,原以為是綠林好漢之舉。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舉行,對共産黨有所了解,有了新的認識,對國家民族的未來才又看到了一絲希望。”

龍毓峻有些幸運,因為與那些曾經并肩戰鬥、壯志未酬的同志和摯友,如黃興、宋教仁、陳天華、曾鲲化等相比,他親眼目睹了新中國的誕生。

龍毓峻有點遺憾,因為曾經的土木科留學生、湖南鐵路專門學校校長、交通部鐵路學校教員、株萍鐵路局的總務、機務、會計處長,他未能善始善終、身體力行實作其振興鐵路、交通救國的夢想。

龍毓峻殒于何年、何處,筆者尚無查明。但通過1967年夏他與女兒及外孫在青島汶上路寓所的合影推斷,他應該是以90歲左右的高齡終老于青島的。

今天的長沙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昔日龍氏家族的敦厚堂、西園雖然已不存在,但龍毓峻等幾代豪傑的豐功偉績與傳奇故事将永載史冊。

最後,借用龍毓峻的好友、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的一段話來結束此文吧!

“辛亥以前,由海東貫長江,略洞庭而南,上下數千裡間,吾黨所為處心積慮,不論激随隐顯,殆莫不有龍氏一門(包括龍璋、龍湛霖、龍绂瑞、龍毓峻)之心計與血汗漸浸其中。”

美髯公龍毓峻其人其事

美髯公龍毓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