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在與超越:奧古斯丁的宇宙目的論

作者:吳公清(閩大學中文哲學系)

總結: 在他對創世記的解釋中,奧古斯丁逐漸發展了一套基督教宇宙目的理論。受柏拉圖的《時代》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奧古斯丁認為宇宙的秩序植根于上帝創造的材料。"外在主義"并不意味着奧古斯丁的宇宙論僅僅是"外在主義":一方面,奧古斯丁對物質的了解并非完全被動,而是具有前瞻性形式的主動潛力;與此同時,他的宇宙目的理論從未擺脫外部主義的危險。這表現在抵抗物質的外部形式的沖動中,無論物質多麼活躍,并且儲存和維持這種形式的能力仍然在上帝自己,盡管它"播種"。奧古斯丁宇宙目的論的内在和外在本質源于上帝的内在本質和超越本質的根源。内在性和超越性的張力不僅困擾着奧古斯丁,而且潛伏在基督教思想深處,成為中世紀哲學和現代哲學中的一個難題。

奧古斯丁一生中五次注釋創世記,他主要關心的不是"神聖的救贖計劃",而是"創造的存在和結構"的創造論。(參見奧古斯丁,2002年,第20頁)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奧古斯丁從希臘傳統中汲取靈感:通過柏拉圖的《時代》,他了解了至高無上的上帝用努斯創造宇宙的模式,并且最初熟悉了賦形理論的基本架構;(見吳飛,2018年,第45-47頁)與此同時,奧古斯丁不得不放棄普羅蒂諾的《異化》。因為一旦人們承認萬物都是從太一體化而來的,那麼上帝和創造物之間的差別就很難區分。奧古斯丁所了解的創造,一定是上帝創造的"除了生命之外什麼都沒有"。(1)為此,他的基督教宇宙學體系必須在"無出生"的基礎上進行。

在宇宙的創造問題上,奧古斯丁也遵循了Timeo的立場,強調上帝對物質世界的使命。但他不想像柏拉圖那樣相信物質的永恒存在,而是主張它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的物質是由上帝塑造的,有理性的或磨練的形式的原因,宇宙有一個目的。但這樣,奧古斯丁的宇宙目的理論就會滑向某種"外部主義",即"目的理論結構的創造是外在的,按照權威的神聖意志,被迫添加到被動物質中。材料的本質本質上并不傾向于特定的目的,是以沒有内在價值,而隻是允許神聖心靈中包含的形式強加給它秩序"。"(奧利弗,2016年,第382頁)事實果真如此嗎?奧古斯丁的宇宙目的理論真的是内在的,而僅僅是外在的嗎?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激發理論"逐層進行,這是奧古斯丁宇宙目的理論的基礎。

一、創造、召喚、引導、成型

受新柏拉圖式形而上學的影響,奧古斯丁将上帝的創造分為兩步:第一步,上帝首先從虛無中創造基本或原始材料,第二步,上帝對物質的僞造,以生産事物。根據奧古斯丁的說法,"從形式到形式的改變是基于沒有形式但不是絕對虛無主義的東西"(Confessiones,12.6.6),這是原材料。它沒有形式,但不同于虛無,而是"某種虛無"或"不存在的存在"。它"接受可見和有序的形式(物種caperet istas visibiles et compositas)"(同上),并且是載體形式的基礎。根據M.A. Vannier的說法,"formatio"的拉丁詞根是"forma",它大緻對應于希臘哲學中的(思想),大緻相當于"物種"和"比例"(真理)。"(參看範尼爾,第14-15頁)所謂"賦形劑",就是神将不變的形式(理念)添加到原材料中,使事物生産的過程。

激勵不是理所當然的,它是一次性的,從建立到配置設定有許多複雜的連結需要經曆。根據奧古斯丁的了解,創世記的第一句話,"起初,上帝創造了天地",表明上帝首先創造了精神和物質材料。(參見忏悔錄,13.2.3)但是,直到"上帝說'有光',有光"是一種賦形作用,"地球是空的混亂,深淵是黑暗的",物質總是處于無形的在位狀态。從創作到配置設定,中間發生了什麼?奧古斯丁對經文的仔細分析表明,"起初,上帝創造了天地"這句話與"上帝說'有光',有光"不同,後者明确使用短語"擁有......有一種句型,這在以前是沒有的。這表明,當上帝創造原始材料時,它意識到後者往往是虛無主義和非正式的,是以未經準許。上帝知道,除非它們轉向永恒的上帝并模仿話語,否則這些原始材料不可能是完美的。是以,上帝接着說"必須有光",以便"向他自己回憶創造的不完美之處,以便創造不再以它的形式出現,而是以它的形式存在"。(創世記,1.4.9)奧古斯丁指出,雖然上帝的呼召隻出現在這段經文中,但這一行動并不是說創造從一開始就是伴随着的,在光明面前"上帝的靈在水面上奔跑"證明了上帝不斷呼喚創造的旋轉。整個創作過程可以描述為"創作-召喚-轉彎-指派"(creatio-vocatio-conversio-formatio)四個連接配接環節。

如果創造和召喚是同步的,并且與激勵一起轉動,那麼創造和激勵就被分成兩個不同的時間段,就好像原始物質的創造是第一位的,上帝的興奮是第二位的。然而,奧古斯丁強烈反對這種了解。在他看來,創造與形狀的關系就像一首聲音之歌:

我們不會先制作無組織,無雜亂的歌曲,然後再将它們制作成一首歌......聲音作為一首歌的素材(materia)先于一首形成的歌曲(forma cantandi),并不是說聲音具有在歌曲之前寫歌的能力,因為聲音不是歌曲的生産者,聲音服從發生的器官,并由歌手的靈魂制作成歌曲。這并不意味着時間的順序,因為聲音與歌曲同時存在。也不是指順序的品質,因為聲音并不比歌曲好,歌曲不僅是聲音,更美化了聲音。這是序列的起源,因為接受形式作為聲音的不是歌曲,而是接受形式并成為歌曲的聲音。(忏悔錄,12.29.40)

奧古斯丁非常清楚地表明,聲音先于(之前的)歌曲。但這個"之前"并不意味着聲音是一首歌的制作人,或者聲音在時間上優先于一首歌,也不意味着聲音優于一首歌。(2)相反,聲音在起源中隻先于歌曲,因為聲音是構成音樂的材料,沒有聲音就無法形成音樂。原始物質與被塑造的事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上帝不是首先創造無形的材料,然後把它塑造成各種性質,好像後來上升的想法;(創世記,1.15.29)創造和激發是完全同步的,沒有時間間隔。聖經把原始材料的創造放在前面,把興奮放在後面,隻是為了叙述的友善,不管時間如何。③

建立和指派的同步絕不意味着兩者之間存在差別。奧古斯丁堅持認為,上帝首先創造材料,然後塑造它,以突出賦形劑對創造的基本意義。我們看到,在聲音和歌曲的隐喻中,奧古斯丁不僅認為"聲音并不優于歌曲",而且還強調"歌曲不僅是一種聲音,更是一種美化的聲音",暗示着任務的事物(歌曲)優先于原始材料(聲音)。接下來,奧古斯丁補充說,"它(原材料)具有最低的價值(pendatur extremior),因為很明顯,正式的東西比未成形的東西更好"。(忏悔錄,12.29.40)沒有形式,原始材料隻是"某種無"或"不存在";正如"聲音不是一首歌的制造者"而是"一首由歌手的靈魂創作的歌曲"一樣,在創造中,上帝是"歌手的靈魂",它以"制作歌曲"的形式塑造了材料。上帝的配置設定是創造的關鍵。

但這樣看來,奧古斯丁的"激發理論"确實容易産生某種外在主義,仿佛形式不是物質本身固有的,而是外在的人(上帝)強加給它的。是以,奧古斯丁的宇宙目的論證很難逃脫外在主義的指責。然而,問題是:材料真的隻是被動地接受形式,形式真的是材料外部的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澄清奧古斯丁哲學中材料的含義。

(本文由閩北大學2020年"中央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學科)與特色發展指導專項資金"支援。

資料來源:《哲學研究》第202011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