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從"悲劇"出發,認為悲劇是人類理想的對立和沖突,戲劇與小說的精彩之處在于設定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最終解決它并激起了讀者的興趣,而生活的沖突則使人們走向了不可預測的深淵和困惑。在抓取和抛棄的過程中,讓一些人永遠無法擺脫現實中的掙紮,最終可能白費一命。

欽佩安提戈利的果斷選擇,一方是他的兄弟,一個被國王禁令禁止的叛徒,另一方是他自己的婚姻家庭,一個即将成為炙手可熱的國王兒媳的身份。朱光孫從血緣和公民身份上來談到安提戈裡沖突,其實并不局限于此。安提戈利的悲劇是許多沖突的交織線。無論她寫哪一篇,她都會因為她的果斷而令人欽佩,這就是為什麼她以簡單和如此滿足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徘徊中迷路,迷失了自己。
閑暇時,我曾經讀過莊子關于"懂得魚的喜悅"的典故。莊子和慧子關于"我"是否知道魚的喜悅而互相争論,惠子"我不認識兒子,兒子固不魚也,兒子不知道魚的喜悅,一切"的意見似乎給了雙方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其實還是沒有解決"是否知道魚的喜悅"的問題。那是因為Huizi還沒有走出辯論的狹隘圈子。這時,莊子說"紫翀安之魚樂雲,既知道我所知道的又問我"的結論,把争論點放在了整個語境中,讓問題解決了。沒有刻意去尋找答案,深入挖掘所謂準确,莊子是把自己放回大局,走出狹隘。這樣,沖突自然就會得到解決,困境自然會擺脫,就不會陷入無休止的争論中。
中國古代人認為"魚和熊掌不能兩者兼得"。可以看出,人類本身的智慧已經存在,面對"魚"和"熊掌"的選擇,也擔心左右,徘徊,陷入泥濘的痛苦。當然,正如朱光孫所說,坂牟尼等人的果斷,或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随着新技術的新時代,社會步伐越來越快,适者生存的競争無處不在,放棄不一定成為主人翁,有顧慮的行為從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了解的。但無論如何選擇,也要記住正如周國平所說"記住回家的路",心靈的甯靜,靈魂的回歸才能真正拯救浮躁的心态,最終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
賈偉寫于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