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摘要】在中華文化的發展曆程中,蟋蟀往往被賦予深秋的某種意境,寄托詩人失意的愁苦、相思離愁、懷鄉憶人等等情感,具有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随着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蟋蟀身上的神秘面紗也被逐漸揭開。

【關鍵詞】蟋蟀、文化

<h1>中華詩詞中的蟋蟀</h1>

陸遊《秋興》中的"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艾性夫《蟋蟀》中的"一年時節蟲聲早,半樹梧桐月影涼。"無數文人墨客筆下,都曾出現了蟋蟀的身影。蟋蟀,在其中就扮演了一個寄托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媒介,使詩人的感情得到升華。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意象由抽象的"意"與具體的"象"結合而成,将詩人的"意"寄托于具體的"象"之中,使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得以寄托,使之更能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也更使得詩詞更加意味深長。中國人對蟋蟀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寄托,千百年來,蟋蟀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似是浸潤了無數文人墨客的靈魂。蟋蟀入詩最早見于 《詩經 》。 《豳風 ·七月》中提到:"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見古人對蟋蟀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至唐代, "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提貯蟋蟀,閉于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宋人顧文薦在《負喧雜錄》中說:"鬥蛩亦始于天寶年間,長安富人镂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由此可見,唐宋時期,蟋蟀已經進入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杜甫、蘇東坡、白居易等對蟋蟀也大都有所吟唱。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在以農業立國的時代,先民對時令節氣的變化十分關注,與秋同至的蟋蟀自然為先人所注意和熟悉。随着文化的發展,詩詞文化逐漸興起,蟋蟀因與秋同至,往往被詩人賦予秋的韻味,在秋風的吹拂下,跳進了人們的心中,跳進了人們的情感世界,逐漸成為蘊涵深遠的文化意象

在大緻相同的文化背景裡培養出來的傳統文人,受曆史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或多或少都繼承了一些對蟋蟀的情感,且中國文人似乎更偏愛悲秋這一情緒。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人生失意的愁苦

秋季是萬物成熟、喜慶豐收的季節,也是秋風蕭瑟、萬木凋零的季節。自古以來,詩人墨客便把秋天描繪得蕭瑟、凄涼而悲壯哀婉,是以,中國古代文人有"逢春而喜,遇秋而悲"的傳統。根據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蟋蟀作為"天"的一部分,被古人所親近,并将其用于其詩文之中。蟋蟀也因在秋季活動,常常被賦予秋天的韻味。在很多詩詞中,蟋蟀都帶有悲愁凄苦的意象特點。如白居易的"聞蛩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卧床前"(《促織》); 楊萬裡的 "一聲能遣一人愁,促織聲聲曉不休 ", "人生如何無苦樂,一般蟋蟀兩般愁"(《蛩聲三首》);宋人賀鑄的"燭映簾栊,蛩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天香》),盡顯秋日黃昏,伴着蛩鳴,寄托流浪外鄉的愁思。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張镃《滿庭芳·促織兒》"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寶钗樓外秋深。土花沿翠,螢火墜牆陰。靜聽寒聲斷續,微韻轉、凄咽悲沉。争求侶、殷勤勸織,促破曉機心。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随音。任滿身花影,獨自追尋。攜向華堂戲鬥,亭台小、籠巧妝金。今休說、問渠床下,涼夜伴孤吟。"上片寫聽到蟋蟀聲的感受,下片追憶兒時捕蟋蟀、鬥蟋蟀的樂趣,反襯今日的孤獨悲涼情懷,結尾句"涼夜伴孤吟"充滿不勝今昔之感。

離愁和相思

以秋季為媒介,觸發詩人的思緒,而秋季往往帶給人哀愁的思緒,故詩人常借蟋蟀這種與秋同至的動物作為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的愁緒。如賈島《送鄭長使之嶺南》中寫道:"蒼梧多蟋蟀,白露濕江蓠。"以蟋蟀等意象,渲染離别色彩,生動形象地表達詩人對鄭長使的不舍,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香銷羅幌堪魂斷,唯聞蟋蟀吟相伴。每歲送寒衣,到頭歸不歸?"征人思婦相思之苦,令人歎息。姜夔 《齊天樂》:"正思婦無眠, 起尋機杼",抒寫思念征夫的女子聽聞蟋蟀聲後的惆怅, 寫盡思婦之苦。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思鄉情愁

在鄉村長大的孩子,都跟蟋蟀有着一種解不開的情結。在鄉間捉蟋蟀嬉戲玩鬧的童年總是難以忘懷,長大後,許多文人墨客漂泊異鄉,甚至歸家無望,便提筆以蟋蟀為伴,回憶童年,回憶家鄉。唐人杜甫的 "促織甚細微, 哀音何動人 " (《促織》),是借詠蟋蟀的哀音來抒寫久客在外的愁思。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蟋蟀是鄉愁的化身,它在每一個遊子的窗前和床下歌唱,在每一個月圓之夜歌唱,唱得人潸然淚下。銀白月光下的清唱,總是令人魂牽夢繞。直到今天,蟋蟀鳴聲所引起的鄉愁依然萦繞在詩人的作品中。現代台灣詩人洛夫曾作《蟋蟀之歌 》,在蟋蟀的鳴叫中,詩人夢遊了家鄉的千山萬水,流露出的思鄉情懷,令人心顫。流沙河的 《就是那一隻蟋蟀 》更是唱出了中國人的心聲。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流沙河

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環境,觸發了詩人不同的情感,或孤獨,或失意,或思鄉,或懷人。不同蟋蟀鳴叫的不同場景,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态,都營造出一種孤凄悲涼的感情氛圍,表現出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境界。

<h1>傳統風俗中的蟋蟀</h1>

中國的蟋蟀文化,主要發源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遊,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鬥蟋蟀,則更是長盛不衰。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中國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曆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鬥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時,活動越發講究,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顔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南宋,在鬥蟋史上是著名的時代。此時鬥蟋蟀已不限于京師,也不限于貴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戲。清朝的王公貴族,是在入關後才始嗜鬥蟋之戲的。每年秋季,京師就架設起寬大的棚場,開局賭博。在日僞侵占北京時期,北平廟會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場,攤販少則幾十,多則數百,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鬥蟋蟀被貼上了"舊文化"的标簽,并和麻将等娛樂活動一起被宣布為非法。但是今天,中國人有着更充分的經濟保障,更寬松的政府管制,在休閑娛樂方面也逐漸重拾傳統。這是"一種中國文化,就像茶文化一樣",70歲的上海專家李世均說。

在東方,人們籠養雄蟋蟀聽其鳴叫;在中國蟀的風習已有數百年之久。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為有蟋蟀存在便等于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在緬甸曼德勒的市場上銷售一種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遊方僧人食用。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同時,因鬥蟋蟀的盛行,蟋蟀譜也就應運而生。蟋蟀譜多是養鬥蟋蟀的行家緝著而成行文上類似現代的動物養殖手冊,操作性和實用性兼具,并且在内容上存在着明顯的積累與傳承,形成了一定的體系與特色。國際上對蟋蟀的研究,也常常會借鑒這類書的經驗,根據書中的記載,研究蟋蟀的争鬥行為。如東京大學的菅豐曾對中國當代鬥蟋活動進行了考察,對中國古代鬥蟋文化有所涉及。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h1>社會科學中的蟋蟀</h1>

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曆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蟋蟀,也叫促織,俗名蛐蛐,将軍蟲,鬥雞,秋蟲,地喇叭,"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蟋蟀分布于世界各地,發現命名于1878年,後被列入動物界直翅目蟋蟀科昆蟲綱有翅亞綱。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是圓的,胸部有些寬,絲狀觸角細長易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發達,強于咬鬥。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尾須較長。前足胫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内側。雄性喜鳴、好鬥,有互相殘殺現象。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進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雌性個體較大,針孔狀或矛狀的産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互相格鬥是為了争奪食物、鞏固自己的領地和占有雌性。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在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胫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是以蟋蟀也成為一些人博鬥赢輸的工具(載《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是以,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婚配的。哪隻雄蟋蟀勇猛善鬥,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占有權,是以在蟋蟀家族中""現象是很常見的。當然,從生物學進化論觀點來分析,這也是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有利于蟋蟀種族的持續發展。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随着醫療科學的發展,醫學界發現蟋蟀也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在古代醫書中,也有提到蟋蟀相似的藥用功能。如《醫方集聽》、《養素園傳信方》、《現代實用中藥》、《慈航活人書》、《四川中藥志》等書都有詳細提到蟋蟀入藥的用法。

中國人在與蟋蟀相處的無數年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最出名的應屬"蟋蟀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即第五位皇帝 。明宣宗在曆史上既是一位明君,也是一個鬥蟋蟀的高手。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蟋蟀的認識變化中華詩詞中的蟋蟀傳統風俗中的蟋蟀社會科學中的蟋蟀

蟋蟀始終與中國人有着難以割舍的情結,與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息息相關,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情感寄托之一,無數歲月以來,始終陪伴着我們與我們一同經曆了數不盡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起伏。

文丨吉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