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日趕海忙 莫傷文昌魚

海西晨報見習記者 陳啟紅 令子記者 彭毅軍實習生 沈新宇

夏日趕海忙 莫傷文昌魚
夏日趕海忙 莫傷文昌魚

最近,廈門的"熱值"非常高,很多市民選擇去海浪降溫。在環島路海邊,退潮時,一群"捉海部隊"出現,撿起花蛤,挖鳗魚,釣小魚,抓小蝦,忙得不可開交。

但是你知道嗎?這可能會破壞生态環境,也可能影響文昌魚這種稀有生物的生長。《晨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通路和調查。

記者直擊

退潮時,市民和遊客紛紛湧向大海

最近幾天持續的高溫天氣使海邊成為市民和遊客的首選。

昨天傍晚,正好退潮時,記者在環島路海邊看到,不少市民前來取海,還帶來了各種工具,如玩具鏟、工兵鏟、不鏽鋼刮刀、鐵勺,甚至還有人帶電風扇。過濾掉泥沙後,許多蛤蜊、小魚、小蝦等暴露在泥灘上,戴上手套,裝進口袋。

陳光誠是一名公民,是"追海部隊"之一,他被看到拿着工兵鏟子和儲物箱在海灘上等着。"我看到抖音的一個小視訊說,退潮後海灘上有很多海鮮,是以我帶着工具早早地來了。我把我挖出來的海鮮帶回家,與家人分享。他告訴記者。

專家提醒

它可能破壞海洋環境

然而,許多市民和遊客并不知道,環城公路沿線的黃可觀音山海域不僅僅是一個受歡迎的海釣勝地。據廈門白海豚文昌魚類自然保護區從業人員徐靜介紹,黃厝石南下亞洲灣飯店的周圍地區屬于文昌魚類保護區。記者看到附近保護區的廣告牌,标明了保護區的具體範圍,還明确指出"嚴禁在保護區核心區域内開展任何危害文昌魚類資源及其栖息地環境的開發利用活動","禁止其他直接或間接損害海洋生态環境、損害海洋生物資源的行為"。

那麼,市民和遊客挖花蛤的行為會對文昌魚産生影響嗎?徐靜說,退潮後,保護區内文昌魚的栖息地就會暴露出來,如果在這裡挖花蛤,就會破壞文昌魚的栖息地。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在官網上曾提出這樣的提醒:文昌魚主要生活在中、粗沙地上深度為5米至10米的淺海水中,退潮時,市民和遊客用鏟子等工具挖掘,可能對文昌魚的栖息地造成破壞, 特别是海上活動數量較多,影響較大,可能對文昌魚造成一定的危害。

在記者走訪和調查期間,不少市民和遊客表示,他們不知道黃滄海有文昌魚保護區,也不知道挖花蛤的行為會影響文昌魚,今後會關注。

聯合執法

勸說冒犯公民

據了解,廈門已頒布《廈門文昌魚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和《廈門海洋環境保護若幹規定》等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檔案,提醒市民開展合法捕撈活動,注意相關區域的标志和勸說闆,盡量避開文昌魚類自然保護區。

徐靜表示,鑒于近期市民和遊客湧海挖花蛤的情況,除了擴大在文昌魚類保護區相關區域安裝标志、廣告牌和勸說闆的範圍外,還将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 并招募志願者勸說文昌魚類保護區内的市民,對于"利益第一"的團隊,執法團隊将對他們采取相應措施。

健康提醒

不建議食用挖出的花蛤

在通路期間,記者發現黃厝海地區是"大軍"挖掘花蛤最青睐的海域之一。《廈門吃海》一書的作者、漁業文化專家朱佳林說,這是因為黃可海域與人們的活動範圍高度重疊。

據了解,貝類更容易吸附重金屬物質,對海洋環境也有一定的淨化作用,如果不經過淨化處理就食用,就會對人體有害。

據悉,廈門市場銷售的花蛤大多不是廈門産的,所有貝類在進入市場前必須經過淨化處理和健康檢測,公衆挖出的野蛤不建議食用。

小科學

文昌魚

文昌魚是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的重要過渡型,是動物進化史上的活化石,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文昌魚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更喜歡生活在較疏的礫石土地上,最好在沙子中混合少量的貝殼碎片和棘皮動物骨碎片,以友善其活動和呼吸。此外,它的居住環境還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海水鹽度,水溫要冷暖,水流不宜太急,風浪不宜過大等,因為對環境"苛刻",是以不易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