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什麼“咖”

我去大陸的網站,看看大陸的媒體,每三到五次都會遇到某種"咖喱",無論是大咖喱、A咖喱B咖喱,還是奇特咖喱社交咖喱,都讓我感到既親切又驚喜。

要客氣,因為"咖喱"是台灣人深層次特征的一句話,在簡體字、國語的語境中,給了我一個熟悉的熟人。之是以說驚訝,是因為這個詞來源于台灣的閩南語,方言被标準語言所吸收,而且橫跨台灣海峽,被大陸各界廣泛使用。

網上有些人認為"咖喱"是"角色",是英文演員的翻譯",但這隻是故事的一部分。是的,"咖喱"的原意是角色,但它不是來自英語演員表,而是先從閩南語"咖喱小",然後删節,到最後。

"咖喱小"是語音讀法,即以漢字為音号,通過諧波音譯成閩南語音節。"咖喱小"往往寫成"腳色",在閩南語中原來簡稱為"角色",後來又稱"帥哥",蘊含着輕蔑的意思,經常出現在語境中輕蔑,如"無用的腳色"(沒用的家夥)、"你是什麼樣的腳色"(你以為年紀大了)。

據學者介紹,"腳色"一詞在唐代已有記載,經過幾千年的漸進微化,為後來的"角色"所取代。

蔣經國于1987年宣布解除戒嚴,各方面逐漸松手,漢語不再獨白,方言不再壓制,閩南語和客家話從房間到太陽。漸漸地,方言可以明亮,方言詞,或直接翻譯(如"奮鬥":辛苦),或諧音音譯(如"共産主義":出來說話),開始混入漢語,成為一種接地氣的語言時尚。這種趨勢,讓以北方語言為主的漢語,除了國民帶來了江浙的特色外,也增添了一點台灣的本土風味。

然而,原來不為人知的"咖喱小",大紅紫怎麼可能成為流行的新詞呢?這與台灣的演藝圈有着直接的關系。

還記得2007年,高淩峰和康康作為嘉賓出席了第42屆台灣年度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頒獎前,兩人分别為歌唱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和歌唱綜藝節目獎頒了一個五分鐘的桌面獨幕喜劇。兩人在插頁式打嗝中解釋了過去台灣節目主持人的大牌和小名的差別。

高淩峰:今天,主持人隻要有兩次,在我們圈内行人中,有一個内幕,就是有一個叫A咖喱,有一個叫B咖喱。

康康:什麼是A咖喱,什麼是B咖喱,大哥?

高淩峰:舉個例子很容易。過去,我在中國電視台主持了一檔名為《鑽石舞台》的節目,我站在中間,我是A。在我旁邊有兩個人,一個叫hugua,一個叫鄭金一,也叫B咖喱。

康康:哦,就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點名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繼續玩笑,也别忘了自嘲,從一線主角A咖喱,二線配角B咖喱,到三線微不足道的C咖喱,最後橫掃到當時主持人的世界新秀Nazu,說自己是F咖喱, 意味着一個小角色。

這個緊湊的搞笑片段通過媒體傳播開來,突然紅遍了整個台灣,原來A、B咖喱,這些演藝圈的隐藏行話,也進入了大衆的生活,通過網絡的傳播,在大陸也廣為人知,成為海峽兩岸人民的日常詞彙。

"咖喱"是一個音譯詞(例如咖啡,咖喱),現在是一個單獨的成分(例如,我也是"咖喱",你是什麼"咖喱")。"咖喱"還具有很強的造詞能力,可以自由地與其他食材組合(如:大咖喱、小咖喱、奇咖喱、無名咖喱、社交咖喱、麻将咖喱、創業咖喱),含義也從基本的"角色"逐漸延伸到"人、某類人"。看來字典裡應該回應一下,加上"咖喱"這個意思,穩定常用的"大咖喱""小咖喱""怪咖喱"或者可以考慮單列術語,才能充分反映語言的現狀。

語言的活力和創造力總是能時不時地給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