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後70後90後,三代教師講述70年菏澤教育變遷

作者:大衆網

大衆網·海報新聞菏澤5月14日訊(見習記者郭祥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關乎國家的發展大計,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掀起的“掃盲”學習浪潮,到1977年的恢複聯考制度,再到90年代計算機誕生引入校園,到目前“網際網路+”智慧教育形式普及,教育的發展日新月異。在70年的教育發展浪潮中,教師們是最直接的見證者。近日,大衆網記者走進菏澤市區的校園,分别采訪了5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三位人民教師代表,聽他們講述自己所經曆的教育變遷。

50後退休教師:我的作業本是一塊石灰闆

“教育有哪些變化?這可多了!我說一個東西你肯定沒見過,我們上國小那會兒條件很艱苦,沒有作業本,每人都用一塊像課本那樣大小的石灰闆當做作業本,寫滿後擦掉繼續使用。”70歲的退休老師郭德信邊比劃邊向記者說到。

郭德信出生于1950年,是和新中國同齡的一代,高中畢業後又進修了師專,1971年正式走上教學崗位,成為了一名國小國文老師。據郭德信回憶,他的國小時光是在兩個草房子教室裡度過的,草房子是用高粱杆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搭建而成,既不擋風也不遮雨。但郭德信認為那個年代的人都很單純,也很容易滿足,每天能來上課就是最開心的事。

50後70後90後,三代教師講述70年菏澤教育變遷

上世紀80年代,郭德信(中間)和同僚們在辦公室開會時的合影

“我們當時各個年級都在一起上課,一個學校就兩個老師,教的科目也很簡單,國文和數學。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組成‘混齡班’,老師先給二年級講課文,然後再給教室裡另一區域的三年級學生講,國小都是這麼過來的。”郭德信說道。這種情況一直到70年代他走上教學崗位後還存在。

回憶起自己40多年的教學生涯,郭德信印象最深的還是剛工作時帶的第一屆42個學生。“當時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學生數量增多了,大家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都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學習。”郭德信說道。

70年代的教育條件有了一些改善,土坯房代替了草房子,紙質本代替了小石闆,但是教學座椅還是需要學生們從自己家裡帶過來。“相比之前,現如今的教學樓寬敞明亮,冬季集中供暖,标準化的教學設施,豐富的教學内容,多彩的校園文化,這是以前大家想都想不到的,現在的孩子們太幸福。”郭德信感慨地說道。

對于祖國70周年來以來的教育變化,郭德信認為用“翻天覆地”形容也不為過。現如今網絡技術的發達,已經70歲的他也學會了使用電腦,對于未來教育的發展,他希望能有更多“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活動,讓學生們都走出去開闊眼界,引進其他地區優質的教育理念。

70後教師:一台錄音機開啟了英語教學之路

畢業于曲阜師範大學的谷洪戰是菏澤市定陶區第一中學的一名英語老師,今年48歲的他有着26年的教齡,曾被評為菏澤教學能手。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是他小時候就确立的人生目标。

70後的谷洪戰學生時期處在80和90年代,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飛速發展的時期。“我們上國小那個年代,條件比之前有了改善,但是也存在一個物資不足的問題。沒有統一的教室,教學科目也比較單一,就是文化課再加上體育課。但1977年恢複了聯考制度以後,教育越來越被大家重視。”谷洪戰告訴記者。

談起教學工具,谷洪戰對錄音機有着很深的感情。由于大學專業是英語教育,相比其他專業,英語系的谷洪戰和同學們有聽力室和錄音機可以使用。剛畢業時,谷洪戰被配置設定到了當時的陳集鎮中學教授國中英語。初到教學崗位,學校為他配備了一台錄音機便于英語教學。拿到錄音機,谷洪戰找到了大學時學習英語的熟悉感和親切感。這台錄音機讓他如虎添翼,對學生的英語教學起到了很大地促進作用。

50後70後90後,三代教師講述70年菏澤教育變遷

谷洪戰早期教學時使用的錄音機

谷洪戰告訴大衆網記者:“那時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很高,我和學生們就用那台錄音機練習聽力和口語。第一年我就參加了定陶縣的賽課大賽,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後來谷洪戰到定陶區第一中學任教,他把那台錄音機也帶到了新的教學崗位,并且繼續使用了很多年。

回首從教以來的變化,谷洪戰覺得最明顯一點展現在學校的硬體設施更加完善,現在都是多媒體教室,學校配有各種實驗室,錄課室,以及體育館、舞蹈室、音樂室等文化藝術設施,學生能得到更加全面綜合性的發展。

50後70後90後,三代教師講述70年菏澤教育變遷

谷洪戰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講課

在谷洪戰看來,作為一名普通的70後老師,不敢斷言了解新中國70年來的地區教育事業的變化,但是對于自己所經曆的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地區教育變遷還是深有感悟的。谷洪戰表示,現在教育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學校條件越來越好,教師接受教育訓練和學習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更多的學生通過學習考上理想的大學,實作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會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認真教書育人,為大學輸送更多的優秀畢業生。也希望我的學生們努力學習,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做到成人,成才,成天下。”谷洪戰告訴記者。

90後教師:老師和學生都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

“好,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unless的用法。”5月7日上午,大衆網記者在英語老師蔡靜遠的課堂上體驗了一回重回校園的感覺。蔡靜遠今年27歲,是一名典型的新時代90後教師。畢業于上海師範大學的她,走上教師崗位剛剛兩年的時間。兩個班,100名學生,一周平均14節課,是蔡靜遠的工作重心。談起現代的教育情況,她認為老師和學生都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

50後70後90後,三代教師講述70年菏澤教育變遷

蔡靜遠在英語課堂上和學生互動

相比自己上學的90和00年代,蔡靜遠認為現在的硬體設施和各種教學工具一應俱全,課程設定也更加的科學化,老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也較之前有較高的提升,能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有一點,新時代的老師在工作中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我在日常工作中會經常與學生談心,在與他們的溝通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蔡靜遠告訴大衆網記者。

和大多數90後一樣,蔡靜遠上國小時,計算機剛剛進入校園,中學時代開設了基礎的計算機課程,上了大學之後才開始真正接觸一些高科技的教育裝置,比如先進的實驗室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教學領域網絡的更疊也從側面折射出地區的教育發展。

蔡靜遠表示:“現在00後的學生們從國小就開始接觸網絡多媒體資源,老師上課時,把電腦直接連接配接多媒體黑闆,将課件、化學實驗示範、數學解題、電子闆書等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圖檔、動畫、視訊等各種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在蔡靜遠看來,老師和學生之間身份角色的轉變也是教育發展的一個展現。那個時候的學生和老師之間更像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學生對待老師也是一種尊重和敬畏,老師和學生之間有或大或小的“距離感”。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老師加入到教育行業,和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一種朋友關系,能走到學生中間,更深入的了解學生,拉近彼此的距離。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代表,蔡靜遠感動于祖國70周年來教育事業的變化,她告訴記者:“雖然我很年輕,沒有經曆之前那段艱苦歲月,但我會一直努力。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成為科學家、小天才,但是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成為一個好人,都能擁有一個快樂的、難以忘記的學生時代。”

記者從菏澤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中國小(含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中職、普通高中)1787所,在校學生人數達156.71萬人。全市教育系統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教育保障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衆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逐年提高。菏澤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大衆網記者:“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系統長期的工作目标。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地區的教育發展成績值得祝賀。我們會堅持不懈,努力開創全市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