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雲南省選擇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藝術節演出歌劇《小河流水》,該劇出現在 CCTV.com 和民政委門戶網站上。該劇由雲南國立大學創作,是雲南省首個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歌劇項目。

"河流流淌"的海報。
"月亮出來明亮,河水在月球上築巢到遠處......河水呼喚着天空中的月亮,他們竊竊私語。"這是歌劇《小河流淌》中優美的歌詞,它見證了一對年輕男女對生死的熱愛,展現了世人不朽的真摯愛。
伴随着委婉的歌聲,一部充滿民族氣息的浪漫抒情歌劇,《小河水》拉開了帷幕——在茶馬路上,追上了月亮寶姑娘一美相遇,兩人用生命寫下了一首愛情之歌。
一張河流奔跑的照片。
歌劇《小河流淌》的初衷,是要将具有代表性和豐富當代價值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轉化為典型的藝術形象,讓傳統文化中真正的善良與美的基因跨越時空,放眼現實,讓人們不忘愛的第一心。
該劇将雲南的傳統文化與戲曲的交響樂手段和雲南獨特而審美的藝術舞台呈現相結合,使該劇不僅展現了雲南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而且升華了最樸素的人類情感。
《小河流》由雲南國立大學整合優質社會資源創作,由作曲家張難、張超父子作曲,嚴全義、馬良華(編劇)編劇,孫金坤擔任導演,指揮唐木海擔任首演指揮,青年指揮家黃毅擔任巡展指揮,聲樂教育家尹文琴擔任聲樂總監, 女高音、項目負責人高淑琴主演、歌劇演唱家王淑琴。
"愛的第一顆心"是歌劇"河流流淌"的關鍵詞。男女主人公"用生命來确認愛與信仰的真理與永恒"是該劇的主題。
導演孫金坤說,這部凄美的浪漫抒情歌劇,與大部分劇作最大的差別在于悲劇的發生、發展,其結果不是善與惡、美與醜的沖突,而是以真美為出發點而引發的感人悲劇,悲劇的結局是真善美升華。
在演繹模式上,該劇以大雲南的視野設定了戲劇規定場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内,采取戲劇空靈、浪漫、神秘、審美的藝術風格,以非具體、一般指向性的規定場景建構了該劇空靈、浪漫、神秘、審美的場景。
作曲家張超表示,劇中音樂融入了雲南的空靈、浪漫、審美的深刻情境,音樂創作的理念是發揮人物形象和雲南民族音樂的獨特代表性元素,融入了彜族、哈尼族、白族等民族音樂元素,也加入了八優等雲南民族樂器, 運用交響樂手段,使民族民間音樂走向崇高,展現中華民族和諧的藝術。
項目負責人高淑琴說,希望這起源于雲南,蜿蜒流淌着半個多世紀的清澈"河流",通過幾代音樂家通過傳承和創新,讓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走進世界文化藝術的海洋。
《小河流》于2020年9月10日在雲南大劇院首演,同年11月進行了修訂更新,共演出8場。此前,該劇曾入選2016年雲南省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助項目、雲南省人委2018年、2019年全國文化"百精品"項目、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台創作資助項目。
劇情回顧
歌劇創作的新嘗試
場景是人造的
《小河流淌》的結構和層次安排符合歌劇規律,其内涵展示、戲劇鋪裝、戲劇構築、戲劇高潮合乎邏輯,音樂語境清晰。特别是在第三幕中,烏裡扔掉了草藥解毒劑的愛,不向夫妻承諾,示忠誠;這樣的情節處理,對于整部歌劇來說,都帶來了情感的升華和戲劇性的重疊,讓人感受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悲劇愛情。此時,歌劇将深情、激情、悲傷、悲傷融為一體,将"音樂劇、戲劇音樂"這一創作原則推向巅峰。
音樂是歌劇的亮點之一。作曲家張超合理把握戲曲體,以音樂為主體,推動戲劇情節,貫穿始終,旋律充滿美感和地域特色,充分浸透了歌劇的詠歎調、叙事音色甚至叙事曲調,再将民族音色後的"反思"消化到其中, 并在音樂方面取得了創造性的突破。不同色彩、情感和魅力的音樂不僅展現了歌劇的美學、本質、抒情和戲劇性,也以此為手段,歌頌"在地球上慶祝真愛"的主題。
為了達到高水準的演出,該劇特聘指揮家唐木海棍棒。他對整個場景的控制非常嚴格,演員和管弦樂隊都有清晰的指導,對音樂有深刻而精确的了解和适當的诠釋。當歌劇情節發展到高潮時,他以極好的爆發力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戲劇張力,使歌劇瞬間達到情感爆發和情感的巅峰。
歌劇《小河流》在舞蹈美、服飾、燈光,尤其是音響方面都有其特點和成功。該劇不追求奢華的舞蹈美感,而是以簡潔流暢的方式突出民族特色,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總之,《小河》是一部難得的劇。它好,在風格、特色、民族性格、創作感上都不錯,為民族劇的發展帶來了創作靈感和創作經驗。
資料來源:國家民政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