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連江市高橋鎮坪山崗村綜合資源規劃鄉村旅遊景觀,圖中是利用老土坯房改造的"銘記懷舊"展廳。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夏日,坪山崗村口大面積蓮花盛開,旁邊一片稻田裡的聯合收割機正在呼嘯而來,滿滿的谷物如流水從谷口流出,700多畝紅橘林環繞着村子,一株綠色的果實已經彎曲了樹枝......從曾經的"貧困村"到現在衆所周知的"宜居村""工業村",屏山港村依靠黨的建設為主導,統一村民的思想行動,吸引村民的幫助,湛江連江市是農村發展的傑出代表之一。
像平山崗從"落後"到"先進"的村落,在連江衆多。今年1月底,連江市完成村(社群)"兩委"改選工作,選舉産生2567名村(社群)"兩委"班組成員和398名村(居民)監委會主任。以黨建為先導,促進産業發展,增加村民收入,振興農村,成為這群富強"頭"精準的政策選擇。
美化鄉村促進"幸福"
"以前村子裡到處都是泥,蚊子很多。有40多年經驗的黨員楊秀芬回憶起村子的最初情況,皺起了眉頭。當時,村裡的道路不僅狹窄,而且坑坑窪窪,晴天時塵土飛揚,下雨時泥濘不堪。
屏山崗要變,但不能"随便"。時任高橋鎮黨委副書記謝琦在坪山崗村工作,提出要堅持農村生态發展的特色,組織号召全村參與坪山崗村的建設。
如何調動集體力量,達到集體努力的效果?坪山崗村黨支部用"土法"——"茶話會"和"交流會"等方式與村幹部村民溝通。喝茶、聊天,距離更近了,為振興鄉村的"走出理念"氛圍增厚,一些鄰裡沖突也在這種氛圍中慢慢消除。
思想達到統一,黨員幹部發揮先鋒作用,率先應對"三清三拆三整",勸說親朋好友拆毀老舊危險房屋。
這些看得見的、數着的動作,在潛意識裡對村民的影響,在頭腦中從原來的"要我跑康""要我貢獻",變成了"我要跑康""我想投身"。
不僅村裡人的思想和行動發生了變化,有的從村裡走出來的人才,更是被這一名軍官創業氛圍所感染,在家鄉的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走出坪山崗村的陳兆榮在深圳創辦了自己的工廠。幾年前回到村裡捐錢,免費幫平山崗村設計景觀項目,率先在自己的房子裡改造成住宅示範點。
經過幾年的建設,屏山崗村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破舊的老房子,泥濘的村路消失了。相反,它是一座小建築,一條寬敞,平坦的混凝土鄉村道路。
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強化"擷取意識"
"月薪保證3000元,還要照顧家庭,心實在在。連江市良嶼興旺的農機合作社的村民胡國秀高興地說,她已經在國外工作多年了,現在,在合作社黨支部的幫助下,她在家門口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胡國秀是良軒鎮中塘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丈夫因癌症去世,家裡有三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婆婆需要照顧,大女兒還沒有大學畢業。她無路可走,想出去工作,卻放不下家裡的老小。
得知自己的情況後,她被興旺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的幹部找到,根據她的意願,結合實際,她得到了連江市興旺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工作。
"離家上班兩公裡左右,不重,工資和工資也不比外面差。在自己的努力和蓬勃發展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成員的幫助下,盡職盡責的勞工胡國秀去年成為倉庫主管。"工資對我和我的孩子來說已經足夠了。"它會變得越來越好,"她說。
2014年,興旺農業機械合作社黨支部成立。在黨支部的幫助下,興旺的農機合作社建立了農村實踐人才培養基地和農村青年創新創業培養基地。目前,合作社已組建了一支由30多名農村經濟職業經理人組成的團隊,帶領200多戶家庭圍繞轉型為專業農民;
黨建要帶頭,讀農村緻富
"像陳兆榮這樣的鄉鎮很多,都是以黨建為首,選擇回老家做貢獻。石鎮汕頭村的陳春同樣熱衷于美麗的鄉村建設,為鄉村的振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連江市農鄉局副局長李法明認為,在黨的建設上司下,"巧農"層出不窮,凸顯了黨建在引領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連江市農業農村局圍繞"黨建特色産業",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模式,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産業發展的帶頭人、推動者和服務者作用,解決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問題, 缺乏發展管道,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寬廣管道,努力實作"分行行動,群衆受益,集體受益"。
唐鵬鎮六環村,就是這種模式的優秀代表。在黨支部的指導下,六環村結合當地"北方運輸"蔬菜區域優勢,通過領先的"基地與合作社和貧困戶"模式,成立了麗江市唐豐六環果蔬專業合作社,投資1億多元,轉讓土地80畝,建設水肥綜合現代化蔬菜種植基地, 解決35名困難村民的就業問題。
在強化"内功"的同時,連江市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把把黨的建設引導緻富小康的經驗引向更廣闊的平台分享、待檢驗、汲取新能量。在與連江市新村(社群)"兩委"幹部溝通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新平村總支書記、鄉委主任張遠騰說:"奔康好緻富,鄉村振興好,沒有黨的建設上司, 現在要實作農村發展的良好局面是不可能的。"
南方日報記者 李廷瑞 記者 賴明思 黃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