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丨演員于波:從“大俠”到“火箭軍”,不變的英雄情結

澎湃新聞記者 楊開庭

對于演員于波來說,很多觀衆最熟悉的角色是《蕭世一郎》中的連成碧、《水月洞天堂》中的童波、《幻針》中的金成。對于80後觀衆來說,于波幾乎是童年那些武俠電視劇中偉大的英雄形象代言人之一。

專訪丨演員于波:從“大俠”到“火箭軍”,不變的英雄情結

"水月洞日"劇照

于波對自己說,他從小就有英雄情結,喜歡多演一些英雄化的角色。年輕時,他是一個英雄,扮演了一個跨江湖的男人,最近,在正在播出的《小号手原地》中,于波出演了劇中的《定海神針》——火箭軍軍官安磊。

"能夠發揮火箭力是這部劇最大的吸引力。于波直言不諱地解釋了參與該項目的原因。

專訪丨演員于波:從“大俠”到“火箭軍”,不變的英雄情結

《原地小号手》劇照

我想拍攝更多英雄角色

在參加《原地小号手》之前,于波對火箭部隊充滿了好奇。參與項目後,他有機會參觀和體驗了火箭軍的實際地點,了解了火箭軍成立以來飛彈的曆史、重要人物、逐漸更新和演變。

"過去,我想象火箭部隊正在發射飛彈,這是一類非常普通的士兵。在接觸、了解并走訪了包括軍事學院在内的實際場館後,我發現中國火箭軍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感覺我們國家最前沿的科技力量,最早是在火箭軍這樣的地方實踐的。這真的讓我們為火箭部隊的發展而歎息,看到火箭部隊的那種高科技,那種威懾力,作為中國人民,感到非常安全,非常自豪。于波感歎,火箭軍是一股強大的威懾力量,"一旦被使用,很可能爆發一場大戰。是以,火箭軍更是默默守護國家,普通大衆很少真正感受到火箭軍的存在。"

于波認為,"安蕾"作為《原地小号手》中呈現的火箭軍軍官,這個角色最大的魅力在于他不是一個象征性的角色。"他是有血有肉的,他非常逼真,他和許多角色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他和妻子、孩子的狀态被呈現出來,是以觀衆更容易接受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做鬼臉的角色。"

專訪丨演員于波:從“大俠”到“火箭軍”,不變的英雄情結

對于這次表演,于波坦言,他在表演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由于火箭力主題的特殊性,表演基本上是在沒有實物的綠幕前進行的。

"因為火箭軍的所有裝備,所有的科技東西,很多都涉及保密,是以隻能靠想象來設計一些裝備環境等等,而這些都是後期特效需要做的,那種表演是憑着想象力來表演的,在表演的時候比較困難。幸運的是,李璐導演對火箭軍有了更深的了解,"當他告訴演員們這部劇的時候,他會告訴我們'這裡有什麼','那裡有什麼','未來會呈現什麼'。他說話的時候,讓演員有一種畫面感,那裡有一種非常真實的想象,是以雖然演員是一場沒有實體對象的表演,但他說的細節程度讓演員找到了一些表演的依據。"

另一個難點就是角色那段大而非交際的獨白,"我的台詞有時是一頁,兩頁,最多我記得連續說兩頁半,台詞量特别大。"在表演中沒有對手演員,《安蕾》作為旅長,言行冷靜,不能有太多的大動作,多或依靠眼神、語氣來表達情感,這無形中給表演增添了難度。

于波坦言,年輕時,他拍攝的古裝劇較多,"那時候,他完全依靠自己的體能演戲,打鬥、騎馬等動作場面都比較危險。但現在我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甯願嘗試一些内向的,發自内心的,更複雜的角色,我想嘗試更多不同類型的戲劇。于波再次強調:"但我的初衷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我想拍攝更多的英雄人物,這能給觀衆帶來一些啟發和鼓勵。"

專訪丨演員于波:從“大俠”到“火箭軍”,不變的英雄情結

說到《原地小号手》,于波還表示,他和主演李一峰在拍攝期間就榜樣進行了現場交流,"他會擔心'我在這個州是否不夠當兵',我說其實我沒得想那麼多, 他的性格不是軍人,大學畢業後剛進入軍營,那麼一開始他就是軍人的形象氣質狀态。從不當兵到當兵,首先要有一些基礎訓練、體能訓練、素質訓練,加上修煉訓練,需要一段時間的錘煉。當你當了幾年兵之後,一個軍人的形象和氣質會從内到外顯現出來,是以我說:你的"不喜歡"是對的。"

在宇波看來,這涉及到演員對角色的"舞台化了解"。"拍攝全是段落打亂,拍攝日程是根據現場安排的。是以所有的場景,情節都被打亂了,對于一個演員來說,你有什麼不能失去的呢?它是自始至終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網絡。"

"比如兩個人相愛,從不認識認識,到模棱兩可到相愛在一起,這個過程你得表現出來,不能知道兩人剛認識,但表演狀态很熟悉,不能是兩個老夫妻,但表演是相愛中的一對小夫妻。 "一個角色的完整性部分來自他性格關系的階段,我們不能失去舞台,破壞舞台。表現不是為了達到目标,表現是過程,是情緒的過程,是成長的過程,不是一張臉的結果。"

做演員需要良好的态度,不能着急

談及多年來在業内一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于波說,最難忘的事情就是他第一次出道拍攝《小十一郎》的時候。"我特别懷念那段時間,劇組裡所有的演員都住在一起,大家會為了一個場景而互相讨論和交流,你想怎麼演戲,我想演怎麼演,氣氛很熱烈,很開心。即使今天其中一個場景表現不佳,這種氛圍也總能感染我們,促使彼此努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它将在性能上增長最快。于波坦言,"現在很多劇組,拍攝節奏非常快,都在搶時間,演員和演員之間,生活中沒有交流,對戲來說,也缺乏互相了解和讨論表演的機會和精力。"

專訪丨演員于波:從“大俠”到“火箭軍”,不變的英雄情結

《蕭詩奕》劇照

"這并不是說不能被接受,也許這就是時代需要的。但最大的缺失可能是,在片場,人與人之間的人際接觸越來越弱。其實,演員生活中的熟悉感和交流感,在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演員們真的需要互相了解,當演戲是關于控制的時候,比如說,在劇中我們是敵人,我想打他罵他,但是我們私下裡關系很好,我知道在表演中我打他罵他,他明白,他不會怪我。那麼這對角色之間的緊張感有很好的幫助。但現在大家都不熟悉了,掌握這個表現的衡量标準就不好了。向前看可能會造成這種情況,我們的表現也受到遏制,無法釋放。"

那麼在這個時代的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自己的表演呢?"如何調整好狀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倉位放在最短的時間内,才是最重要的。根據自己的經驗,于波隻是簡單地提出了幾點建議。

"不斷體驗生活,感受周圍的變化。我認為,演員的表演,必須基于對劇本的深刻了解,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對時代的真實感受。你能了解到什麼程度,你才能行動到什麼程度。于波說:"小時候,并不知道扮演一個成熟已婚的男人是什麼感覺,但随着時間的流逝和經驗的積累,我對這個角色的了解不斷加深。一方面,這種積累來自大量的拍攝經驗,"積累拍攝經驗,去發現鏡頭前的感覺和狀态,讓自己最大化自己的優勢,完善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面,它來自于拍攝之外的學習,"多讀書,多做功課,多看電影,這種積累在未來遇到複雜角色時非常有幫助,你可以從這些積累中找到共鳴,找到模仿,依靠模特。"

專訪丨演員于波:從“大俠”到“火箭軍”,不變的英雄情結

"練體能,拍戲也是體力勞動"于波以自己為例,拍完戲後,他不熬夜,生活規律,不喝酒,很少吃甜食,堅持各種運動和鍛煉:攀岩、跑步、健身、遊泳。"要自律,少抽煙少喝酒,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态,對得上觀衆,配得上自己。

"這樣做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态,順其自然,而不是急于快速獲利。于波特别真誠地說:"我們小時候,是一部劇,一部劇,觀衆可以慢慢了解你。現在一出戲就能讓一個人"紅",一出戲也能讓一個人"變黑",這種時刻的高峰到低谷起伏,壓力非常大,我覺得一般人的心是難以承受的,是以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名利,也許在這個圈子裡,似乎太容易接近了。有時收益和損失被過于認真地對待。我們要找出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意義,而不是盲目追求和要求什麼。或者在收益和損失之間找到平衡。于波說,在拍攝現場,往往是服裝、燈光、攝影等部門,幾十人、幾百人,在為演員的工作服務,為此,演員不應該習慣,"去感受大家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你呈現出最好的表演,是以你沒有理由把它做好, 你必須做得很好。讓自己從心态、狀态、認知中更加自尊,更加敬畏。"

主編:程宇

校對:張良亮

繼續閱讀